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79

第79章 地理猜想(2)

地球为什么有磁场?磁场又为什么会反转?

第一种解释:地球磁场变化可能与来自地下的低频辐射有关。

科学家发现来自地下的低频辐射与一些神秘的事故存在密切关系。现在尚不清楚产生这种辐射的确切原因,但科学家估计可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当地壳剧烈运动时,电磁粒子就会从地下逃逸出来。检测显示,当这种辐射爆发时,交通事故和求医看病的人会明显增多。

科学家还观察到地球磁场出现了空洞,由此推断地球磁极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方位。事实上,现在北磁极就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南磁极则移向澳大利亚海岸。科学家推断磁极1.5万年才会易位一次,每次都造成大批动物死亡,恐龙、猛犸象很可能就因此灭亡,大西洋一些神秘沉没的海岛也可能与磁极易位有关。

地球上还有不少黑暗地带,在这些区域里事故频发,人体器官也会严重受损,科学家认为这也是辐射在“搞鬼”。在地质断裂带及不同层面的地下水流交汇地区,磁场会出现异常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对大气电流都有影响。研究显示,只有5%的人对地下辐射具有抗干扰能力。

第二种解释: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发电机”。

矿物可以记录过去地球磁场的方向,人们利用这一点,发现在地球45亿年的生命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经在南北方向上发生翻转好几百次了。不过,在最近的78万年内都没有发生过反转——这比地磁反转的平均间隔时间25万年要长了许多。更有甚者,地球的主要地磁场自从1830年首次测量至今,已经减弱了近10%。这比在失去能量来源的情况下磁场自然消退的速度大约快了20倍!下一次地磁反转即将来临吗?

一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地球磁场变化的原因来源于地球中心的深处。地球像太阳系里的其他某些天体一样,是通过一个内部的发电机来产生自己的磁场。从原理上,地球“发电机”和普通发电机一样工作,即由其运动部分的动能产生电流和磁场。发电机的运动部分是旋转的线圈,行星或恒星内部运动部分则发生在可导电的流体部分。在地心,有着六倍于月球体积的巨大钢铁融流海洋,构成了所谓的地球发电机。

认为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而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有多长,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由于地磁还不能被我们完全熟知,所以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导言: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许多的猜测,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全球气温在上升,地球是在变暖,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地球在变冷。究竟哪种说法更准确?人类对地球的未来有种种的猜测,如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就引起众说纷纭。

宇宙飞船对金星的探测表明,金星表面的温度可达480℃。究其原因,发现金星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形成一层屏障,使太阳射上金星的热能,不易散发到大气层中去,从而使金星的温度日见增高。

地球上由于人口剧增,工业发展,森林大量采伐,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二氧化碳逐年增加,使地球上空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类似金星之状,地球上的气温也在逐年增高。仅以东京为例,20多年来东京的平均气温已增高2℃。另外,人造化肥能捕捉红外线辐射,大片积雪的融化,会减弱地球对太阳光的反射。诸如此类的原因,也使地球的温度逐年增高。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将逐渐变冷。其依据是:虽然二氧化碳在稳定增加,但自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来,北极和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气候显著变冷。例如在日本,60年代以来,樱花开花日期较50年代明显推迟,而初霜期则相应提前了。在北大西洋,出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严寒,海水也冻结了。在格陵兰和冰岛之间曾一度连成“冰陆”,北极熊可以自由来往,成为罕见的奇闻。有人认为,60年代的气候变冷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新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

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地球在缩小,还是在增大

导言:火山喷发会喷出很多气体,地球体积应该在缩小;大洋深处陆地不断扩张,地球应该是在增大。未来地球到底有多大?火山喷发时,会从地球深处喷射出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氢等气体。地震过后,大气里的甲烷浓度也会升高。这些现象都说明地球深处的气体会在地球释放能量时冲出来,释放到大气中。

另外,海员们在航海途中,能看到比海啸更可怕的海水鼎沸现象,这种翻江倒海的奇观,也是地球放气的结果。

根据地球放气的现象和地球深处的物质大量外喷的事实,有人认为,地球内部越来越小了,地球的体积在逐渐缩小。但是,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公布说,地球自诞生以来,其半径比原来增长了1/3。理由是各大洋底部在不断扩展。这种扩展是沿着从北极到南极,环绕地球的大洋中部山脊进行的。经查明,太平洋底部的长度和宽度,每年扩展速度达到了几厘米。这种扩展由地球深处的大量物质向上涌溢,推展洋底地壳,使地心密度变小,而地球的体积就增大了。然而哪种观点更准确,还有待研究。

大陆和大洋的巧合

导言:地理上的许多现象我们都无法解释,这究竟是某种巧合还是自然的有意安排呢?这些现象让我们惊讶不解,它不能用现代的观点解释清楚。也许在未来,当人类的科学知识到达最饱满的状态时,依然会有很多的谜团不能被破解吧!北冰洋位于世界的最北端,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他的面积仅有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它的冰层的平均厚度只有3米,这样就在北美洲和欧洲之间形成了一座坚固的海上“桥梁”。

而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位置相差甚远,不应该会有什么关系。但有人却发现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北冰洋的面积为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则为1400万平方千米,二者的面积十分的相似。如果将现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重叠在一起,并将南极洲旋转75°以后叠置于北极地区之上,人们就会看到,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狭长的南极半岛的弧形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更有趣的是,北冰洋的深度与南极洲的海拔高度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北冰洋有深达4000多米的南森海盆和欧亚海盆,南极洲恰好也有高达4000多米的山峦与之相对应;北冰洋的最深的地方是南森海盆的得特克海沟内,水深5449米,而南极洲的最高点位于玛丽伯德地的文森山峰,海拔5140米。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表明南极洲好像是从北冰洋中挖出来一样。

还有人发现一个大陆与之相对的相反侧几乎全是海洋。有人用地球仪做了实验,以地心为中心,两手扣住地球两侧相同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南极大陆的背后是北冰洋,非洲大陆的背后是中太平洋,欧亚大陆的背后是南太平洋,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印度洋,南美洲大陆的背后是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大陆的背后则是大西洋。

这些有趣的现象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目前人们还搞不清楚。据此有学者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全球大陆的发源地在北冰洋。也就是说陆地是从大洋中溢出并蔓延到地球的其他位置的。这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陆壳上的主要地质构造多呈弧形,而在典型的洋壳上则几乎不存在弧形构造。他还发现陆壳上所有弧形构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分属于两大系统:一个是弧顶向南凸出的向南弧形构造系统,另一个是弧顶指向太平洋中心的向洋弧形构造系统。

他认为,最初地球表面是没有海洋和陆地的,后来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从现在的北冰洋这个“窗口”中源源不断涌出来,按一定方式沿原始地表自北向南滚滚而去,并逐渐固结为最初的大陆地壳。据他推测,当时的大陆可能是连成一体的,而且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陆地面积越小,它就更靠近北极地区,沿北极周围呈星星状分布,而且越靠近北极,越明显地显出倒三角形的形状,分布在大洋水体上。这不正是地球内部物质由北极而出向南流动的痕迹吗?唯一例外的南极洲则是已经到达终点的陆块。

随着大陆在原始地表上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地球上的平衡状态。此时地球内部有大量的岩浆喷出,足以引起太平洋原来地区的大规模陷落,首先导致了太平洋的产生。同时还导致原来太平洋的大陆向陷落中心倾斜,从而发生涌向太平洋中心的波浪运动,最终形成向洋弧形的构造系统。这样就使得原始大陆大幅度解体,进一步引起那些未被陆壳覆盖的原始地表的破裂。我们目前看到的岩浆物质沿破裂带上升,则与大洋中脊及一系列转换断层的形成有关。

不过,大部分人都反对这种说法,并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全球大陆都是发源于北冰洋。但是这么巧合又如何说明呢?只有等科学家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