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雪
南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冰雪呢?的确,从目前的降水量来看,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那么从地质学来说,南极冰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四纪冰期开始前的几百万年前。根据在南极发现的乔木化石可以证明,在5000万年以前,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冰雪,到处都是一派树木生长繁茂、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在3500万年前左右,靠近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水体开始变冷,陆生植物越来越少。大约在200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并延伸到大陆边缘。到了5000万年前,南极冰盖的面积与现代冰盖的面积相差无几。有证据表明,南极冰盖最厚的时期是在1.8万年前的第四纪末期,那时候南极洲的冰缘向北扩大到了南纬50°,冬季甚至达到南纬45°。那么,对于今天的南极冰雪来说,是在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了呢?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有人计算表明,南极大陆的冰雪既有每年平均增加9.7厘米的情况,但也有每年平均减少3.1厘米的情况,这样的计算是否合理尚存在争议,然而就人类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观测手段来看,对南极冰雪的增减下一个确切的结论,可能还为时尚早。
那么,最基本的问题,南极冰雪从何而来,有人说几百万年前地球南北极发生了移动,原本适宜人类居住的南极变成了寒冷至极之地,雨雪次数也突然降多,逐年累月便形成了今天的南极。但真的是这样吗?
奇怪的倒影
导言:倒影是自然界光反射的正常现象,这一现象早就被人类认识并掌握,所以才会有发达的光学工业。但自然界喜欢捉弄人,有一些自然现象用我们正常的思维理解不了,从而引起种种猜测。在光的照射下,镜子里,在水中……都会呈现出我们的影子,而有些景观更是以倒影闻名于世。如云南大理的三塔倒影、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等。有的则是让人惊叹它的神秘。
2006年有人在拍摄世界第七大奇迹泰姬陵日出景观时,意外地发现亚木纳河面上的泰姬陵倒影竟呈现出一个戴着王冠的少女形象,那倒影头像系圆脸,双目紧闭,睫毛细长整齐,鼻子高挺而美观,佩戴王冠,神情安详,似乎正甜蜜安睡。据有关专家证实,这一奇异景象还没有被发现过。泰姬陵是16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皇后慕塔之玛哈的陵墓,因此有人猜测,在亚木纳河面发现的妇女头像是泰姬陵主人的容貌。这个发现公布以后,多数人认为它将为人们破解印度古老文明历史之谜开启另一扇大门。
而在我国,也有有趣的倒影。在广州花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奇怪的“倒影塘”,塘内有一山峰的倒影,是距倒影塘5千米以外、海拔仅400多米高的独秀峰。附近和它相似的鱼塘却都没有独秀峰的倒影。
更有趣的是,独秀峰在鱼塘西边,倒影也出现在西边;如果倒影在下午出现,可能是夕阳斜射的结果,可是上午太阳从东方升起,鱼塘中也有倒影出现,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而今人和古人研究最多的是“佛山倒影”——千佛山映在相隔七八里之外的大明湖中,而中间还间隔树林和城市高楼,这不得不是一个奇迹。千佛山只有185米高,按照常理来说,千佛山的倒影不可能映到大明湖中的。
有人说它是由太阳斜射在对面千佛山上将整个千佛山倒影又折射到大明湖中而形成的,也就是光的折射原理。但是千佛山和大明湖之间有数不清的高楼阻隔,那些折射的阳光依然按照直线传播,应该都会被楼挡住,再折射回去,不可能会照到大明湖上。还有人总结了千佛山倒影出现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春秋时节日出或日落时分;二是天气风和日丽,湖面风平浪静;三是空气质量好,透明度高。说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能观赏到佛山倒影的奇观。
晚清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经对“佛山倒影”有过细致的描写:“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近几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佛山倒影”已经很难看见。但在春秋佳日、新雨过后、空气清新透明时,此景象偶尔也会出现,这也验证了上面提到佛山倒影出现的三个条件是正确的,但“佛山倒影”的成因至今还是没有下定论。
这些是现在发现的一些奇怪的倒影,在我们的周围,也许存在着让人更加费解的倒影之谜。这些谜,不能简单地就用折射和反射来解释,像倒影塘和千佛山倒影,或许是纬度线上的某点相合性,也或许是太阳光照射在两点,产生了不同的折射效果。编者认为,倒影塘和千佛山倒影的形成原因应该有共同性,只要破解了其中一个的成因,另一个也可能找到了破解的钥匙。
沙漠的沙子从何而来
导言:据统计,全球沙漠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这么广阔的沙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提起沙漠,人们眼前便会映出一片金色的沙子和毒辣的太阳,还有行走的骆驼,绿色的仙人掌,还有人们饥渴的样子。沙漠,一个吞噬了许多文明,使很多地方寸草不生的魔鬼还在吞噬着我们的家园。据统计,地球上沙漠总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有1500多万平方千米,而且沙漠的面积还在不断地扩大。而面积如此广大的沙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沙漠是地球上干旱气候的产物。从地球上沙漠的分布来看,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沙漠主要分布于北非、西南亚、中亚和澳大利亚。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等等。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这一地带长期笼罩在大气环流的下沉气流之中,气流下沉破坏了成雨的过程,形成了干旱的气候,造就了茫茫的瀚海大漠。然而,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沙漠的成因。比如塔尔沙漠,它的上空湿润多水,而且当西南季风来临时,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几乎能与热带雨林地区相比。于是有人认为,尘埃是形成塔尔沙漠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发现,塔尔沙漠上空的空气浑浊不堪,尘埃密度超过美国芝加哥上空几倍,白天遮住了阳光,大气灰蒙蒙的,略呈暗红色,夜间也不见群星。尘埃一方面反射一部分阳光,另一方面又吸收一部分阳光,使其本身增温而散热。白天,因为尘埃弥漫使得地面不被加热,空气就不能上升。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同时也减弱了地面的散热。于是此地既无降雨条件,又无成露的可能。尘埃在这里竟制服了湿气,使地面只能形成沙漠。那么,这么多的尘埃又源于何处呢?有的学者指出,塔尔沙漠的尘埃最初是人类制造的,人类是破坏生态环境,制造沙漠的真正凶手。
同样,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成因的说法也不相同。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区在远古时代曾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绿叶葱翠,禽兽成群,万木竞荣。大部分人认为,由于人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才变成了沙漠。干旱的气候不是元凶,它只是提供了形成沙漠的适宜条件。但也有人不完全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最初是很缓慢的,直至公元前5000年,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铺天盖地的黄沙,才使此地变成了辽阔无际的沙漠瀚海。然而这突如其来的黄沙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没有人能确切地回答这一问题。人类不适当地开发自然,固然会使丰美的草原上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是沙漠本身成为一种生态类型,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前,沙漠是如何产生的呢?到底是谁制造了沙漠?是人类,是气候,还是人类和干旱气候共同制造了沙漠?这些问题还在争论中。
土丘竟能有序排列
导言:在美国有一个草原,草原上布满了有序排列的奇特小丘。在美国华盛顿州有一个草原地带,草原上布满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足有一人之高的奇特小丘。但是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却争议不已。
有人说这些土丘是腮鼠建造的,腮鼠是一种美洲掘土啮齿类动物。虽然,腮鼠平常掘出的土堆要比这些土丘小得多,但是生物学家乔治·科克斯认为,在每个这样的土丘下面都住有一些腮鼠,在很长的时间里它们才建造成现在这样的构造。
地质学家安德鲁·贝格认为土丘是由地震造成的。他曾用蒙有一层薄薄灰尘的胶合板钉一个狗窝,他注意到锤子敲击胶合板时,灰尘在板子上排列成酷似草原上土丘那样的小灰尘堆。贝格认为,华盛顿州地区以前某个时候发生的地震使草原上的土被震落成土丘状。
但乔治·科克斯指出该地区不属于地震活动区;而地质学家强调腮鼠在美国分布十分广泛,但为什么在其他地方却没有见到类似的土丘呢?直到今日土丘形成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