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73

第73章 海洋湖泊之谜(7)

梅洛诗教授与英国科学家加雷思·科林斯通过使用数学模型进行陨石撞击地球的计算,称他们解开了巴林杰陨石坑为什么没有岩石熔化的痕迹。他们发现撞击地球的这颗陨石的初始重量为30万吨,直径为40米。陨石在进入大气后到达14千米高度时,该岩石的一半粉碎为碎片,而另一半保持完整,并且这部分完整的岩石不是以19~20千米每秒的速度而是以大约每秒钟12千米的速度撞向地面的。虽然12千米每秒的速度并不低,但这个速度不足以导致岩石熔化。所以,巴林杰陨石坑四周没有岩石被熔化的迹象。

另外,他们还发现陨石在坠落的过程中,碎片逐渐增多,在5000米的高度时形成了一个半径为100米的岩石碎片云,像布一样坠落地球表面。然而这只是根据模型计算出来的,真实的情况谁也不知道。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巴林杰陨石坑越来越被重视,人们也渐渐了解了陨石撞击地球时的很多秘密。相信未来的一天,人们可以将巴林杰陨石坑的所有秘密都揭开,从而研究出防止陨石撞击地球的办法。

香味的土地

导言:在广阔的平原上,土地是随处可见的。但是你见到过发出香味儿的土地和能种出香稻的土地吗?在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悦来乡寺院村土家山寨有五块神奇水田,这几块水田能使普通水稻变成香稻。这五块地的面积约有两亩,位于寺院村数百亩梯田的中央,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这块地种出的稻谷却是香气宜人,馥溢四邻。最奇怪的是不管种什么样品种的稻子,最后丰收的还是香稻。而且即便在很干旱和灾害的季节里,它也不会颗粒无收,其稻香气味更不会减弱。

据说石柱寺院香稻在汉朝时就名扬华夏,是巴蜀官吏呈献皇宫的贡品,而普通平民却只能种而不得食,所以有“皇米”和“宫米”之称。为什么只有这五块土地可以种出香稻呢?有人认为这五块土地中含有某些特殊的物质,但这些特殊的物质是什么呢?似乎还没有人解答。

喷射香味的香地

在湖南省洞口县清水村西北方向,有一块面积约50平方米左右的怪地。这块地被称为“神仙香地”,一年四季都散发出奇特的香气。但只要超出香地范围一步,香味就闻不到了。曾有人想挖地寻宝,但一无所获。香气还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特别香,太阳如火的正午微香,日近黄昏或雨过天晴香味又慢慢变浓。并且其香味甚为奇特,谁也说不出是什么花草的香味。有人推测可能是地下放射出来的一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但究竟是哪一种微量元素谁也说不清。

有人做过试验,认为甲苯气味与当地香味相符,因此他们认为香地发香是由于地层深处有甲苯的存在,所闻到的气味是甲苯的气味。香地的所在地煤矿资源丰富,而煤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苯。因此得出结论:香地的香味来自地下岩层的煤,散发香味的物质是甲苯,且与该地岩层局部断裂有关。但是我国的煤田很多,煤田地带岩层局部断裂现象也应该不在少数,为什么那些地方就没有香气呢?所以这个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认。

湖边喊叫能降雨

导言:我国有着许多神奇的地方。我们都知道雨不能通过声音控制,然而在台湾的一个山间小湖泊边,只要大声喊叫,不多一会儿便会飘下一阵小雨。

在云南也有类似的现象,只要大声说话,就会让本来晴朗的天空变得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我国台湾有一个山间小湖泊,只要站在湖边大声呼叫,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阵小雨飘下。有人认为,这里处于台湾东西海岸气流交汇地,这两股气流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当人大声喊叫时,声波的震动破坏了气流平衡、气流交汇达到了饱和点,就出现了云雨天气。

无独有偶,在云南也有这样能呼风唤雨的湖泊群。只要站在这些湖泊边大声说话,就会使本来晴朗的天空,瞬时变得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人们推测,这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

这里雨季时间长,空气湿度大,到了夏季气温升高,在湖面上空形成一个高温高湿的空气层。而这里的湖水是源自山顶温度很低的雪水,在湖面上保持了一个低温层。由于这些湖泊处于山谷洼地,平时很少有风,这使湖面上空的两个空气层能保持脆弱的平衡。人在湖边大声说话的声浪冲击,极易造成上下空气层的剧烈对流,造成狂风;两种空气又迅速凝结成水滴,于是就下起了大雨。

神奇的龙卷风

导言:龙卷风的破坏力极大,但至今人们也没有弄清其具体成因。龙卷风又十分奇特,是什么造成了它古怪的“性格”和“行为”呢?1950年,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州的一对夫妇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一声刺耳的巨响让他们一惊,当他们想要起来看看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却忽然发现他们的床已被弄到荒无人烟的旷野、周围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任何建筑物,也没有牲畜。只有一只椅子还留在他们的旁边,折叠好的衣服仍好端端地摆在上面。

1954年,美国小城达文港下了一场蔚蓝色的夜雨。

1933年在远东离卡瓦列洛沃镇不远的地方,暴雨带来了大量的海蜇。

在许多国家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晴朗的日子里,天上突然撒下许多麦粒,掉下橙子和蜘蛛;有时又会随雨滴落下青蛙和鱼……而这一切奇怪的现象的始作俑者就是龙卷风!

龙卷风外貌奇特,它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具有“小、快、猛、短”的特点。龙卷风通常是极其迅速的,风速一般每秒50米至100米,有时可达每秒300米,超过声速。它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经过地面,地面的一切就都会被它卷走;经过水库、河流,常常卷起冲天水柱,有时连水库、河流的底部都露了出来。同时,龙卷风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往往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最多几小时,一般移动10米到10千米,便“寿终正寝”了。龙卷风还有一些“古怪行为”,使人难以捉摸。它席卷城镇,捣毁房屋,把碗橱从一个地方刮到另一个地方,却没有打碎碗橱里的一个碗;吓呆了的人们常常被它抬向高空,然后又被它平平安安地送回地面;有时它拔去一只鸡一侧的毛,而另一侧却完好无损;它将百年古松吹倒并拧成麻花状,而近旁的小杨树连一根枝条都未受到折损。

面对着这个似乎以戏虐和摧毁家园为目的的“撒旦”,人们也从未惧怕过,科学家纷纷研究着龙卷风的形成。一般认为龙卷风的形成与局部地区受热引起上下强对流有关,但强对流未必产生“真空抽水泵”效应似的龙卷风。前苏联学者维克托·库申提出了龙卷风的内引力——热过程的成因理论:当大气变成像“有层的烤饼”时,里面很快形成暴雨云——大量的已变暖的湿润空气朝上急速移动,与此同时,附近区域的气流迅速下降,形成了巨大的漩涡。在漩涡里,湿润的气流沿着螺旋线向上飞速移动,内部形成一个稀薄的空间,空气在里面迅速变冷,水蒸气冷凝,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观察到龙卷风像雾气沉沉的云柱的原因。但问题是在某些地区的冬季或夜间,没有强对流或暴雨云时,龙卷风却也是每每发生。这就不能不使人深感事情的复杂了。

诡异的雨

导言:有一种报时雨能在准确的时间降下,当地的人们在生活工作时都会说第几场雨做什么;西班牙曾经有过一场闪光雨,雨点落地时,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四川攀枝花在2005年曾下过一次奇特的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明明能够看见万千雨丝飘落,有时伸手还可触及,但雨点就是无法到达地面。这种雨也叫“火雨”。大约在100年前,“火雨”曾毁灭了亚速尔群岛地区整整一支舰队。曾经发生在得克萨斯草原的特大火灾,也是“火雨”引起的。公元1889年非洲的萨凡纳又成为“火雨”的战利品。

对“火雨”现象的解释,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彗星散落后的物质一部分落入地球,从而产生了“火雨”现象。从彗星散落到出现“火雨”,需要2~6年的时间。目前天体物理学家观察到彗星散落的现象越来越多,因此科学家们预测在最近6~15年内要出现一些“火雨”。那时“火雨”引发火灾的数量将达每年八起,而50年后每年将达三十起。另一种看法为:“火雨”现象是我们还没认识的另一种文明的破坏活动。这种想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没有根据的,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如果“火雨”现象来源于宇宙,是彗星散落的产物,那么化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应该可以发现彗星的化学成分。但化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至今还是否定的。

闪光雨

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城曾经下过一场令人惊奇的“闪光雨”。在漆黑的夜里,闪光的雨点从天空落下,如同无数明亮的光线。当雨点溅落在地面时,还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这一奇异景象并未持续多久,而原因至今不明。

报时雨

巴西的巴尔市每天都会下几场雨,而且每场雨都准时准点。当地居民都习惯用下雨来掌握时间。人们联系工作,或情人约会,都是说上午第几场雨或下午第几场雨见。

无独有偶,在印尼爪哇岛南部的土隆加贡,每天下午都有两场准时的大雨:一次3点钟,一次是5点30分。当地的山村小学由于没有钟,就将雨作为学校作息时间:第一场雨上学,第二场雨放学。

声控

辽宁丹东市五龙山景区的佛爷洞前,有一株近百岁的枫树。令人称奇的是,即使晴天站在树下,也会有雨点落下。如果人们在树下一齐拍手或大声说话,雨点则会明显增加,如同突然下了场小雨。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谈起地震,几乎人人色变,它超强的破坏力让人胆寒。处于地震区的人会感到天摇地动,天塌地陷。地震是从地球形成时就伴随的运动,然而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预报地震的可靠机制,甚至对地震的成因也是很含糊的。一说到地震,人们自然会想起它巨大的破坏性。地震还会诱发火灾、水灾,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只不过,绝大多数地震很轻微,我们感觉不到。地球上平均不到十秒钟便有一次地震,而人们感觉得到的还不到总数的一半。20世纪曾发生过几次大地震:1908年的意大利地震,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1999年的台湾大地震,共计超过40万人在地震中丧生,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

地震是在地壳运动中,当地壳的岩层经不住地壳运动中所产生的力的冲击而发生断裂,或者是有裂缝的地方再次发生错动时发生的。科学上把地震的强度分为十级,五级以上为强烈地震,也叫破坏性地震。目前,地球上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它们都是地震发生的密集地区。台湾省就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开始了地震的预测和研究工作。

人们开始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并先后出现了各种假说,如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等。上世纪60年代末,又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这个新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发生的基本原因。板块构造说为地震成因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地震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并不清楚。

冰期之谜

导言:冰期就是地球历史上大规模的寒冷时期,最近的一次约在70万年前,至今已发生过7次小冰期。冰期就是地球历史上大规模的寒冷时期。那时,不仅地球的南极、北极和高山顶上分布着冰川,连一些纬度较低的温带地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岭上也分布着许多冰川。地球上曾经发生过震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3次大冰期。许多次小冰期组成一次大冰期,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万年前开始的,至今已发生过7次小冰期。

关于地球上出现冰期的原因,观点很多,但都不全面。

德国地质学家希辛格尔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推测,第四纪冰期的出现跟第三纪的造山运动有关,是造山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不同导致了冰期的发生。造山运动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些高山,这为形成山岳冰川提供了条件。不断升高的山和日益增厚的冰雪,促使山区周围的气温下降,并逐步影响到全球。当全球平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冰期。但这种理论不能解释造山运动剧烈的时期与冰期的不完全一致性。

19世纪末,瑞典地球物理学家阿列尼乌斯猜测,产生冰期的原因可能是植物。他认为,植物的大量繁殖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而这会使地球的年平均气温降低。当二氧化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中、高纬度地区广泛形成冰川,从而产生冰期。可这种说法也有漏洞:历史上植物十分茂盛的时期与冰期并不一致,而且震旦纪大冰川时期,地球上的植物并不繁盛。

有人认为,是地球上火山猛烈喷发带来的大量火山灰造成的。这些火山灰如同一把巨大无比的尘埃大伞,罩住了地球,挡住了阳光,从而使地球温度迅速下降,最终产生冰期。反对者则认为,造山运动后,并不是每次火山极盛时期都会出现冰期。

地球上的冰期20世纪20年代初,塞尔维亚天体物理学家米兰柯维奇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上出现周期性冷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光照射不均匀的缘故,与地球公转时距太阳远近差别有关。但此观点却不能解释冰期产生的原因。冰期出现之谜还有待于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