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43

第43章 肆虐的传染病(4)

由于疯牛病的病原——朊病毒还未完全被人们发现,所以至今人们也没有控制住疯牛病。而且现在的消毒方法都没有办法消灭朊病毒。患者的潜伏期有时竟长达28年,一旦出现病症,必死无疑。所以有科学家预言疯牛病很可能是21世纪医学界最棘手的问题。

疯牛病的传播,一是靠医源性感染,比如输血、医疗器械、脑的手术、器官移植、生物制品感染等。用于治疗某些病症的脑下垂体生长激素和向性腺激素都是从大量尸体中提取的,如果其中一个尸体是克雅氏症,全部制品都会遭污染。二是牛源性药物,患病的牛脑、牛脊髓、牛血、牛骨胶制成的药物都会传染疯牛病。现在进口的药都要被证实来自没有疯牛病的国家也并非容易之事。

据英国科学家统计英国已经有几十万人感染此病,即使是保守说法也是十几万,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英国将面临很大的难题。在被称为脑和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要解决认知之谜就要靠大脑,而疯牛病却专门侵蚀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它是大脑的天敌,所以寻找治愈疯牛病的方法是当今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禽流感病毒传播元凶之谜

导言:禽流感是当今人类谈之色变的传染性疾病,许多被感染者都没有逃脱死神的魔掌。2003年12月暴发的禽流感遍及多国,除越南与泰国以外,中国也出现了类似人类感染病例。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禽流感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所以人们对禽流感十分的恐惧。再继SARS之后又出现了令全世界恐慌的高致性传染病——禽流感,它的全名是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禽流感其实在1900年代早期就被意大利首次确认。1960年1000多只普通燕鸥在南非死亡,这是第一次发现禽流感引发的高死亡率病例,属于H5N3型。而发现人也会感染禽流感是在1997年的香港,此后禽流感就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不过,此病一直在亚洲少数地区暴发。但是在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就在越南、韩国、泰国等地严重暴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丧生。直到现在,禽流感依然时有发生。

禽流感传染给人后的症状于其他流感的症状很相似,有发烧、咳嗽、咽喉疼、肌肉酸痛、结膜炎等,严重者出现呼吸问题和肺炎,这些可能会危及生命。

2006年,有科学家指出,每一种病原体一般只针对特有的某些动物种类。因此就很容易理解2003年暴发的H5N1型禽流感为何对家禽和鹌鹑类等少数几个物种显示出特别的传染性。但是在野外,禽流感病毒却可以传染给各种动物,仅在白鹭、海鸥等30多种动物中都已经发现了禽流感病毒。

那么传播禽流感的元凶到底是什么呢?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是迁徙的候鸟。有学者指出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东亚暴发的禽流感验证了候鸟传播病毒的假设:疫症先在韩国南部,候鸟的中途站出现,然后途经香港,最后到达越南。由于香港相对卫生环境较好,以及先前已具有对付疫症的经验,病症并未有在当地造成大规模暴发。但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越南,不单使禽鸟死亡,还对人类造成影响。至2004年1月底已有接近20人死亡。然而鸟类学者则指出,根据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规律,早在每年的11月末到12月初候鸟就已经基本完成从北向南的迁徙,此前在香港进行的无线电定位跟踪研究也显示,在仲冬季节几乎没有鸟类迁飞的活动。另据观测,绝大部分水鸟的越冬地位于北纬20度以北地区,只有白眉鸭和针尾鸭会迁至越南,然而其过境时间却在12月初。鸟类学者普遍认为从时间和空间上,2003年底暴发的禽流感与候鸟迁徙并无重叠,故此大部分鸟类学者并不认同候鸟传播病毒的说法。

还有人提出是传播禽流感可能是家禽贸易等人类活动。集中饲养的家禽,极端的饲养环境造成病毒的变异,鸟类贸易、滥用疫苗、运输等人类活动也对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有着推动的作用。野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罹患禽流感的野生鸟类,都是在迁徙、越冬和繁殖过程中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有近距离接触的物种,而那些自始至终远离人类社会的野生鸟类,即便是水鸟,并且保持很高的种群密度,至今仍未有禽流感暴发的报告。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中,也有媒体指出禽流感病毒源自野生鸟类并传播至饲养场,进而传给人类。建议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在扑杀家禽之外对迁徙的候鸟进行扑杀,但这种说法并未获得鸟类学者的认可,扑杀候鸟的建议更招致环保团体的反对。

虽然关于候鸟或野鸟在禽流感传播和暴发中扮演的角色,科学家们仍然存在争议。不过,他们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应该加强禽流感的监测。

由于目前对禽流感还没有更大的突破性研究,所以至今也没有找到治愈禽流感的有效办法。在当今世界,对禽流感的主要工作就是预防。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相信人类一定可以攻克这一难关。

空难迷雾

飞艇时代的结束——“兴登堡”号爆炸

导言:在未发明飞机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各种飞上天空的方法,其中飞艇是最具诱惑力的飞行工具。飞艇也确实在世界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兴登堡”号的爆炸,飞艇时代就宣告结束了。飞艇时代开始于1900年7月2日,比人类第一架飞机起飞还要早3年。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飞艇时代忽然终结了,其原因就在于“兴登堡”号在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着陆时突然起火燃烧,之后不久,希特勒就下令停止使用这种飞艇。就这样,飞艇载人的方式中断了。此前,“兴登堡”号飞船已经12次成功的往返于大西洋两岸之间,共搭载乘客1000多人次。虽然1937年5月6日不是“兴登堡”号的首次飞行,但是人们依然着迷于这艘壮观的银色飞艇。

在这次最后的飞行中,由于在大西洋上空逆风而行,再加上下大雨,“兴登堡”号迟到了12个小时。它从东海岸上空徐徐下降,以便在傍晚时到达,可是还是因为暴风雨而无法降落,它在机场上空盘旋超过一个小时,等待天气放晴。晚7时20分,飞艇掷下两根着陆线,并准备着陆,这时长296米、重110吨的飞艇在离地面91米的空中,突然起火燃烧,飞艇尾部发生了两次爆炸。当机组人员将已经湿了的绳子抛下地面准备停泊时,这些绳子却起到了接地线的作用。当飞艇的金属架因接地而充电,机壳便开始升温,高度易燃的涂料开始自燃。当时地面上的人束手无策,10秒钟后,“兴登堡”号的艇身起火,34秒钟后,巨大的“兴登堡号”就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球,人们只能看着19.8万立方米的氢气囊被烈火吞没。“兴登堡号”在浓烟中毁灭。在这场灾难中,兴登堡号上的97个人中竟有61个人死里逃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兴登堡”号的毁灭引发了人们对整个飞艇产业安全性的质疑。而在此时间发生时,已经着手建造另一艘与“兴登堡号”相同大小的飞艇的齐柏林公司,于1940年倒闭了。

但是历史上关于“兴登堡”号起火的原因说法不一。

美国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兴登堡号”的起火失事与其表面的铝热剂涂层一定的关系,它是氧化铁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纤维制造而成的。这种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几乎等同于火箭的燃料。似乎是为了保证它一定会燃烧起来,覆盖在醋酸纤维上的漆料是靠铝粉硬化的,而铝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质。与其内部填充的氢气是此失事事件的祸首。但同时他们还得出另一个可能性:由于飞艇晚到,艇长急于降落,在错过了降低时机之后大幅度转向,导致结构破坏,一根固定钢缆断裂划破气囊,氢气外泄,然后因为静电火花引燃了氢气导致的事故。据说“兴登堡”号的设计师胡戈·埃春纳曾要求飞艇的“气球”用较氢气更为安全的氦气充气。可是氦气只有美国生产,而美国人又怕德国可能用它来制造武器,结果外泄的氢气终于引起“兴登堡”号的巨灾。

第三种说法认为有人在“兴登堡”号飞艇内部安放了定时炸弹,他们猜测是由飞艇坪四周的树林子里的农民在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直到今日,“兴登堡”飞船着火的原因还是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