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756700000027

第27章 泛滥的洪水(2)

驻马店堤坝事件发生后其灾情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9年由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大洪水》,才披露部分灾情:死亡人数为29000人。但是这个字数并不准确,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孟昭华和彭传荣编的《中国灾荒史》中载录,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约有10万人当即被洪水卷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蔡则怡和赵思雄说,死亡近10万人;

中国科学院著名的气象学家陶诗言写到,死亡人数达数万人;

板桥水库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卷走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财产;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水利词典记载: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垮坝,死亡2.6万人;

在由水利部组织和委托编写的《中国水灾史》一书中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2.6万人。但是同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的死亡人数为85600人;

2005年5月28日,美国名为《发现》的栏目播放一期名为《世界历史上人为技术错误造成的灾害TOP·10》的专题节目。它们包括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印度化工厂泄毒事件等。而位于世界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人为灾难第一位的就是中国河南省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堤。

人们不免会问,洪水为何能造成这么多的水库决堤呢?总结起来有几点原因:

一、自然原因。1975年的大暴雨是举世罕见的,据当时的目击者称,暴雨到来的数日内,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后山间遍地死雀;从屋内端出脸盆,眨眼间水满。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降雨的恐怖景象。

二、人为原因。

1.大修水坝,不理会专家的劝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在其《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介绍,鉴于1950年夏淮河水灾,同年,国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多变。在公元12世纪以前,淮河水系完整,水流通畅。12世纪以后,黄河连续夺淮改道达六七百年之久,带来的恶果是淤塞干、支流河道和入海出路,使中下游河道非常平缓,干、支流排水能力缩减,洪水流路十分不畅。

20世纪50年代在洪河上游修建石漫滩水库后,又在汝河上游修建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及工程标准很低。工程运用中,板桥水库被发现输水洞洞身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于是,1955~1956年分别对板桥、石漫滩两水库进行了工程扩建。在此后的3年间,中原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上,一发不可收。仅1957年到1959年两年间,驻马店地区就修建水库100多座。1958年,河南总结了漭河流域地区兴建山区水利的经验,将其归纳为“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并欲将其经验向平原推广,但是这立刻就遭到了当时的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陈惺反对: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然而陈惺的忠告没有人理会,“以蓄为主”的经验被大范围推广,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坝”分割,造成了淮河流域在后来数十年间致命的“肠梗阻”状态。

陈惺当时是河南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修建此水库时正值大跃进,河南省水利厅的某领导认为原设计太保守,就擅自作了几处关键的改动: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就将原设计的12孔改为5孔。同时淮河豫皖交界处的班台分洪闸也遭此厄运,由9孔改为7孔,到1961年建成后又被人堵上2孔。到20世纪60年代末,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一百多座,但与此照应的是,洪河与汝河的排洪能力日益下降。

在1975年特大洪水来临之前,驻马店地区的堤坝就已经危机四伏:河道宣泄不畅,堤防不固,隐患重重。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对于板桥和石漫滩等大型水库可能垮坝的危险毫无警觉,他们过于相信洪水是“百年不遇,千年难碰”的标准,但是谁也没有见过曾经发生的洪水灾祸,所有的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出来的。而1975年的大洪水的水量却相当于人们设计的标准的两倍!

2.水利建设指导思想陷入某种误区——重蓄轻排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

垮坝带给驻马店地区毁灭性的打击,其原因不仅是河道宣泄不畅、洪水居高不下,还有水利建设指导思想的某些误区所造成的。

1975年8月5日,板桥水库防汛告急,7日,驻马店地区“革命委员会”召开紧急防汛事宜,但是会议中发现,水库及板桥镇完全没有防汛器材,没有木料、草袋、铅丝,也没有应对意外情况的炸药。而从当日下午4点开始,最大的一场暴雨出现,但是人们却发现,库水泄得十分慢。泌阳县县委书记决定立刻安排群众转移,并拟就一份告急电报,通过军队报话机以接力通信的方式辗转上送。

8月7日,驻马店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召开紧急抗洪会议,会上讨论了宿鸭湖、宋家场、薄山等水库可能出现的险情,唯独没有谈到板桥。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回忆,板桥水库当时根本就没有报险。事实是,一方面是板桥与驻马店已无法进行通信联络,一位携带报话机进行接力通信的解放军士兵在行至沙河店时,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联系中断;另一方面,板桥水库因其坚固,号称能抗“百年一遇洪水”,而无法使人联想到“垮坝”。同时,河南水利厅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陈惺建议速炸板桥水库副泄洪道,以增大泄洪量。但因通信线路中断,这一建议已无法传到板桥。截止到7日21时前,确山、泌阳已有7座小型水库垮坝,22时,中型水库竹沟水库垮坝。14日,陈惺的建议获得国家相关领导的批准后,爆破正式开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爆破之后,河南境内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泻,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势紧张。淮河多年受重蓄轻排指导思想之害,泄洪道上早已围堰丛生,泄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险象环生。水利专家指出,多年来,重兴利轻除弊,重水库建设轻河道治理,让人们从对“水库”无休止的索取中尝到了“水火无情”的真正味道。

专家说,陈惺在20多年前就指出无论使用了什么计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库的管理,也无论讯情出现时指挥多么通畅,重蓄轻排都必然会对水域环境造成破坏。

为什么当时没有预报出驻马店的特大暴雨灾害?

对于那场大暴雨,无论是从中央气象台到河南省气象台再到驻马店地区气象台,均没有一家报出来。事后,有专家解释说1975年的三号台风行踪飘忽不定,它没有按照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性发展,让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人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不少基层气象台站,预报天气还依靠压温湿曲线加看天的陈旧模式进行;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