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755200000017

第17章 追不上刘翔,更跑不过房价!(1)

1.低收入者买不起房的时代

小王郁闷地走进办公室,挤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更是让他一肚子火气。上班前,老婆又因为一点小事和他起了争执,虽然他强忍着没有让争执扩大,但当老婆再次提到买房的时候,他的怨气终于爆发了。

小王来自四川农村,凭借勤奋好学和上进心,毕业后留在了北京,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公务员。然而,生活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由于没有积蓄,买不起房,结婚后只能在偏远的郊区租了房子。小王还好说,上班的路上只要花一个多小时,但他的老婆却要两个多小时,经常因此迟到,被上司批评是家常便饭。为此,他的老婆经常抱怨,争执太过激烈的时候,偶尔还会爆出一句:“你看人家小张混的,再看看你自己……”

小张毕业后,很快开了家自己的公司,现在已经成了有房、有车一族。

小王最受不了这样的抱怨,当即将手中的一袋牛奶狠狠地摔在了地板上。

然而,办公室也不是安乐窝。小王进门的时候,另外两位同事正在讨论房价问题。

小黄:“幸亏去年咬咬牙买下了房子,要不然今年得多掏30几万。”

老李:“可不是,我那房子180万元买的,现在涨到250万元了。房子养老比儿子养老、银行存款养老靠谱啊!”

看着小黄和老李脸上洋溢着的幸福,小王愈发沉下了脸,甚至连他俩打的招呼都懒得搭理。

对小王来说,买房的梦想的确越来越遥远了。小王刚工作三年,虽然公务员的工资还不错,但他每个月拿到手的钱也就是4000多元,再加上各式各样的奖金,差不多5000元。而他老婆的工资更少,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不仅工资不高,而且没有解决北京户口。毕业第一年的时候,她的工资是1500多元一个月,现在也只不过刚到2000元而已。两人在郊区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第一年的时候,月租是800元,现在已经上涨到1500元。当然,他们还不能嫌贵,因为他们住的是一处老式的小区,那些新建的环境比较好的小区,大一居的房子甚至已经超过了3000元。

刚毕业的时候,小王还颇有责任心地每个月往家里汇几百元养老金,现在成天为房款犯愁,不得已只好放弃了这种孝心。即便如此,每个月扣掉各种花销,剩下的钱也很难超过3000元。这就意味着,他们如果想买房子的话,只能买月供低于3000元的房子。如此低的月供限制,就意味着他们只能买3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考虑到这个面积还可能是套内使用面积甚至是建筑面积,这样小的房子在北京市恐怕很难找到了。很显然,对小王这样的家庭来说,必须积累二三十年的收入后再买房。当然,如果他们打算要孩子的话,时间还得往后推移。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计算方法还没考虑房价上涨的因素,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其中,小王这辈子就只能租房而不能买房了。而那些咬牙借款进行首付、贷款买房的家庭,则始终生活在还贷的压力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房奴”一词。

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房价的上涨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物价整体水平的上升,还是影响房价的地价的抬高,理应有相应升高的房价来抵消这部分成本。然而,房价上涨的速度却是普通大众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入到分配货币化层面后,福利分房被全部取消,除了配套的保障性住房,商品房成了人们唯一的选择。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回忆当年的房价:1996年她旅德归国,看到1000元/平方米的房价不由得大惊。作为清华大学的教师,出国前她的月工资不过是区区的100元。然而,时间到了1999年,北京黄金地段楼盘均价已经超过了6000元,短短3年间,居然翻了将近5番。2000年至2005年的6年是住房制度改革后房价最为平稳的时期,6年内价格浮动不过千元左右。此后除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房价曾有过短暂下跌外,其他时间一直处于直线上升态势。到了2010年,北京新楼盘均价已经高达22310元/平方米,即便如此,这一价格还低于杭州的25840元/平方米。

如果说这种变化还不够直观的话,另外几个案例应该能让人感同身受了。

在清华大学MBA的一次沙龙上,一位学员曾谈到武汉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2007年的时候,楼盘以3000元/平方米销售,没想到一开盘就卖光了。开发商大为懊恼,连呼卖亏了,下定决心下次开盘要提到6000元/平方米。仅仅3个月后再次开盘,果然以6000元/平方米起售,没想到又一下子卖光了。开发商再次高呼卖亏了,随即表示下次开盘要提高到9000元/平方米。答案是显然的,同样是开盘就卖光了。这下开发商学乖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决定暂时囤积房源,等房价涨够了再卖。

开发商的后悔是少赚了,消费者的后悔可不是这么简单。那些原本有购房能力的人,受媒体影响以为3000元/平方米的价位难以持久,坐等房价下跌,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就翻了一倍,随即成了买不起房的一族。

杨阳就属于倒霉的一位,当时为了结婚,他从父母和亲戚手中借够了首付,准备买一套普通的婚房。然而,女朋友却告诉他,房价很快就会下跌,她愿意再等一段时间。本来就是女朋友催着要结婚的,既然她都愿意等了,杨阳当然很痛快地答应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杨阳哭笑不得,房价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短短的四个月内上涨了50%,原本凑够的首付不够了。

婚期一拖再拖,原本就即将成为大龄青年的女朋友不愿意了,她逼着杨阳赶紧买房。杨阳忍不住反击道:“要不是你当初让再等一段时间,现在已经有房子了……”言下之意就是,责任在你而不在我。女朋友虽然不是无理取闹之人,也明白是自己的责任,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等不起了,家人也一再催她早点结婚。结局是凄凉的,杨阳的女朋友嫁给了他人。

两年过去了,杨阳已经想开了,也不再抱怨什么,但当有人问他该不该买房的时候,他每次都会说:赶紧买,不买就来不及了。他当初就是因为想等一等,错过了一桩姻缘,他不希望别人步他的后尘。即便房价已经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了,他依然表示只要有足够的钱,一定会第一时间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关于房子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无论是喜是忧,丝毫影响不了楼市的走势。在国家一轮又一轮的调控下,房价依然如雨后的竹笋节节拔高,直到2011年下半年才开始小幅回落,能持续多长时间也是未知数。

在楼市高涨的聚光灯下,“房地产泡沫论”的说法不绝于耳,甚至连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直言房价不久后会回跌。2008年年初的时候,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房价调整甚至下跌是因为房价增长已经高出消费者收入太多,理性回归是必然趋势。他甚至建议青年人结婚的话可以先租房:“如果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地产开发商,肯定建议你买房,而且是买万科的房子,我们从大学生公寓到最后退休的房子都有。但是比照国外的城市统计来讲,20多岁就买房的非常少,尤其是大城市,对即将要结婚成家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先租房为好。”

而潘石屹也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截至目前,北京、上海的住宅投资回报率仅仅为2%,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在4%~5%,住宅的回报率太低了。就从资金回报率来说,房价还没有降到位。而且,住宅价格应该降,今年不降,两三年以后还得降。因为保障房的影响是巨大的。未来5年政府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如果按一个房子里住4个人算,那就是1.5亿人,总共的城市人口才6亿人,保障房的潜在影响可见一斑。”

然而,一年又一年,人们等着房价降低后结婚,等着房价降低后生孩子,等着房价降低后将父母接过来养老,更浪漫一点的,希望能够获得带着老婆去全国各地旅游甚至环球旅行的机会,以便弥补当初简陋婚礼的遗憾。

然而,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2.房价背后,究竟还有几双黑手?

2007年,成都市中心的百货大楼被夷为平地,成为房地产大亨们眼中的猎物。不仅内地的房地产商盯上了这块肥肉,就连香港的房地产商也蠢蠢欲动。

拍卖那天,现场人头攒动,就像是举办明星演唱会似的,非常热闹。

起拍价并不高,只有2000万元/亩。

内地的房地产商首先登场,走马观花般将价格抬升到4000万元/亩。但国内房地产商的实力仅止于此,之后就是港商的表演了。六家港商轮番上阵,价格一路飙升到8000万元/亩。就连志在必得的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都未能笑到最后。最终这块地被香港九龙仓地产获得。

千万别被8000万元/亩的表象所迷惑,误以为连李嘉诚都承担不了这样的地价。事实上,这个项目除了前期高达72.4亿元的地价外,还要后续投资40多亿元。在此基础上,还有8个月内动工、三年半内竣工的硬性时间要求。资金条件和工程条件的叠加,让实力明显不强的内地房地产商知难而退。

8000万元/亩也就是近12万元/平方米,这块地毫无疑问成了成都当时的“地王”,而在这块地上建立起来的建筑,理所当然地将成为成都的“楼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很多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拍卖会的,但稍有见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成都的房价担忧。数据显示,2006年的时候成都5个城区商品房的成交均价不过4472元/平方米,新“地王”的出现将会如何刺激市场呢?

有分析认为,正是这次拍卖会改变了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原本,成都是一个悠闲而舒适的城市,甚至被评为联合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然而,这次拍卖给了成都人危机感,让他们开始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房子忧心忡忡。

引起房价上涨的原因太多了,有经济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操纵的原因。从上面提到的例子能够看出,造成房价上升有两个原因,一是某些地方政府拍卖哄抬地价,二是外资入侵的刺激。

当人们大肆谴责房地产商暴利的时候,房地产商的回应是地价太高,把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这是事实,与实行招拍挂制度之前的地价相比,现在的地价无疑是天价。然而,地方政府也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于是又将责任转嫁给中央政府,很多人就将地价的上升归因于当年的分税制。分税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迅速将中央财政的盘子做大。由于分税制的实施,中央财政在做大的同时,削弱了地方财政的根基。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将目光聚焦到土地上。事实表明,土地显然比税收更容易来钱,而且也不容易造成民意的反弹。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拍卖的方式,再运用自己的“喉舌”鼓吹,地价也就顺应“官意”节节攀升了。

无论是中央财政的问题,还是地方财政的问题,地价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外资争抢中国“地王”的事并不多,大多数时候这些地被国企拿走了。郎咸平在谈论房价时,曾提到10个“地王”中有9个被国企瓜分了。其中,排名第一的杭州“地王”,每平米的价格是46268元。拍卖的时候,同样先是小企业哄抬价格,等到总价上到35亿之后,就只剩下国企在举牌了。最终,中华集团下属的方兴投资地产公司以40亿元的价格成功拍下了这块地。郎咸平看过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手中握有245亿元的银行信贷,40亿元对它来说并没有太大压力。最可怕的根源就在这里,这些国有企业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只要不出现太大的经营问题,资金缺口随时可以通过政府或银行弥补。对它们来说,完全可以做到“只求最贵不求最好”。

如果说地方政府哄抬地价只不过会影响国内的收入分配,那么外资入侵,则引起了民族主义者的反感。尤其是当人民币在国际压力下不断升值的时候,更是引诱了规模庞大的外资,热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2005年的时候,1美元还能兑换8.27元人民币,然而随后开始的汇率改革,人民币币值开始走上上升的轨道。到了今天,1美元已经只能兑换到6.39元人民币了。

境外资金正是看准了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升值的趋势,才会疯狂地涌入中国。在当前的中国,真正有机会投资的就是股市和房地产。很显然,股市的风险是巨大的,投资机构或许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强大的资本实力稳赚不赔,但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房地产无疑是更有保障的投资选择。于是乎,我们看到大量的境外机构挟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涌入上海、北京等地,迅速搅动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强有力地刺激着原本就已疯狂的房价。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赌的就是人民币升值,如果不升值,外资就可能被套牢,逐渐被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消融和吸收。但这是所有投资者和外国政府所不愿见的,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国际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要求人民币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