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755200000016

第16章 股市何以引万人竞折腰?(3)

有闲钱炒股时,还要保持好的心态,克服前面所说的“前景定理”。股市波诡云谲,仿佛是上帝为考验人性而特意设下的残酷迷局。“月有阴晴圆缺,股有横盘涨跌”,每个投资者都希望牛市长盛不衰,但股市瞬息万变,往往难遂人所愿。常在股市走,很难不“湿鞋”,保持好的心态尤为重要。

有一个和尚做股票的故事:一个很有智慧的和尚,每逢股市大跌时,他就会出来解救众生,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慷慨地接入了所有散户卖出的一切筹码。结果接入后,股市大涨,所有散户又去找和尚,希望和尚能把股票卖给自己,和尚又答应了,把所有的筹码又应散户要求卖给了散户,其后股市又大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尚其实并非慷慨地接入了所有散户卖出的一切筹码,他只是在别人恐惧时小小地贪婪了一把;而在“有散户找和尚,希望和尚能把股票卖给自己”时,和尚也并没失去什么,因为只有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一点点,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赢时少些欣喜若狂,更不要被贪欲吞噬了理性,懂得适可而止,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学会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

短期投资和投机无异,要学会在长期投资上下工夫。股市有三句谚语:“选股如选妻”、“选股如选妾”和“选股如选美”。“选股如选妻”指的是长期投资,“选股如选妾”指的是风险型投资,“选股如选美”则是趋势型投资。普通投资者在选股时,还是老老实实选一个好“妻子”,不但对你实心实意,还经得过七大姑八大姨的考验,可以与你白头偕老。

资本市场脸色阴晴不定,短期投资往往被资本市场的变幻莫测搅得焦头烂额。而长期投资则更容易放长线、钓大鱼。短期投资赌的是政府是否出台了利好政策、某个公司是否有重组计划或者它的报表漂不漂亮。而长期投资,赌的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下一环是不是繁荣、企业的成长性到底有多大。

学会有的放矢,即盯住成长性高的企业不放,而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企业,即使股价再低,跌破你的眼镜,也要稳住,捂住的钱袋,不要轻易让自己的血汗钱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牺牲品。

资本市场风起云涌,其真相往往被浮华掩盖,唯有掠去浮华的泡沫,才知道到底哪是真金,哪是白银。对于普通散民,守一只成长性高的股票,比频繁的短线操作赚钱的胜算更大。不过,选择一只成长性的股票,操作起来也不简单。有的时候,我们明明选的是一只潜力股,可到了最后破产的也是它,原来那漂亮的财务报表都是粉饰太平,一旦看走了眼,血汗钱又在资本市场打了水漂。

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首先要考察它生存的大环境,即该行业是否在国家政策支持之列、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背景,如果整个行业都是明日黄花,这只股再风光,最好也不要碰;确定企业是否具有赖以生存的创造价值;考察企业在三至五年内的收入是否稳定,收入也不一定是爆发式增长,如果每年保持50%的增长率,哪怕只有3%,但只要是持续和稳定的增长,就有投资价值;观察企业的净利润,其在三到五年内是否是稳定增长;看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如果使用效率过低,也不可取;考虑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尤其是主要领导,不但要看他在本公司的业绩,他在上一个公司的履历也要摸清,总体上对企业的领导团队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权衡。

如果你选择的是成长性高的企业股票,你就不必在意股票的小涨小跌,甚至大涨大跌。因为一旦经济形势转好,这只股票也会水涨船高,你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那么,即使第二波熊市来临,对你也没有杀伤力了。

4.股权分置改革,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05年6月6日,对很多中国民众来说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那些曾经或正在中国A股市场搏杀的股民却意义非同寻常。就在这一天,中国A股市场创下了一个历史低点——998点,这是中国个股票市场长达5年持续下跌后的一个点位,后来被股民戏称为“救救吧”。意思是,再不救市的话,历经10多年的中国股票市场就要完了。

这一天,你走进中国任何一家证券公司营业厅,里面都是冷冷清清,只有三两个已经长期套牢的股民面对着显示屏打盹。这些为数不多的股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迎来中国股票市场的一波大牛市。这波大牛市历时两年半,上证指数上涨6倍。

这波牛市的直接引擎就是股权分置改革。

中国证券市场为什么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为什么直接推动了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这就要从中国股票市场的股权结构说起。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权分为两种: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流通股指上市公司股份中,可以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数量,这类股票一般被普通投资者所持有。非流通主要是指暂时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主要被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持。这种股权结构造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问题,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股权分置”问题。

这个问题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巨大,股权分置问题使得中国的A股市场存在非常明显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也即大股东和普通股民的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继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造成上市公司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股票市场定位模糊,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等等。从市场反应来看,就是普通投资者在A股市场“亏惨了”。从2001年开始,中国股票市场涨一天跌两天,漫漫熊市长达5年,广大散户叫苦不迭。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前,A股市场成交清淡,日成交额徘徊在100亿以下,市场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融资功能。

市场环境惨淡,A股市场发展前景岌岌可危。来自民间“江湖之远”的不满,已引起“庙堂之高”的关注。

从2004年开始,国家着手解决股权分置改革问题。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拉开大幕。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对价并轨的改革思路,启动了对尚未完成转轨的中国股市特色的股权分置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证监会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方案设计更加合理灵活。在此之前,证监委也曾经提出过股权分置改革的提议,但在改革方案中采用了非流通股股权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被流通股股东认可。流通股股东认为大股东在早期上市时并没有以现金在市场上购买股份,而是以低于真正市场价的资本估值获得股份及控股权,但是现在却要以同样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流通股股东认为吃了亏,需要在股权分置改革时获得补偿。在本次股改方案中,证监会考虑了对流通股进行对价补偿的问题,二级市场自然对这次股改投赞成票。

不过,到底非流通股对流通股补偿多少才能让双方同时满意?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明确规定:股改方案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同意及三分之二全体股东同意,这一规定保证了本次股改的顺利推行。这样一来,证监会不再插手具体利益分配,把问题交由市场中的利益双方解决,同时还对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双方讨价还价的话语权进行限定,以保证他们的博弈公平、公正地进行。

始自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棘手问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迎刃而解。从2005年5月开始,金牛能源等第一批公司开始股权分置改革,到2006年3月,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单公布,至此,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今天,中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已经寥寥。

而且,通过这次股权改革,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流通股股东能够得到满意的对价,而非流通股股东的股份也可以上市流通了。

阻碍中国股市的重要障碍——股权分置问题,其瓶颈被打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股市中的利益有了保障,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得到了重新估值,市场信心大涨,股市一扫以往的低迷,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大牛市。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流通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都受益匪浅。以第一批参加股改的三一重工为例,2006年,三一重工每股股价复权后不足5毛,到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的2007年,三一重工的股价复权后为5元以上,上涨了整整10倍。今天,三一重工的每股股价为15元以上,比2005年股改时上涨了整整30倍。

事实上,股权改革对整个证券市场影响深远。从2005年年中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到2007年,上证指数从998点涨到了6124点。即便受到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当前上证指数仍然保持在接近3000点的位置,比2005年上涨了3倍多。与此同时,市场成交量也明显放大,从2005年的日成交量不足100亿到今天的日成交量达到1000亿,成交量是过去的10倍,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6月,中国上海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已经达到18万多亿元,流通市值15万多亿元;中国深圳证券市场总市值9万多亿元,流通市值5万多亿元。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A股市场已经跻身全球证券市场前列,其中,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功不可没。

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重大,在大小非解禁之前,单以股市表现而论,称之完美亦无不可。正因为此,改革操刀者、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被业界认为是“最成功的证监会主席”。然而,当大小非时限一到,真正考验股权改革成败的时刻来了。

很多人将大小非解禁看做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最后一步,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种种迹象表明,大小非解禁只不过是股权分置改革极为关键的一步,即便股权改革能够通过考验,也不能说已经彻底成功。

事实上,2008年股市的大跌,同样有着大小非解禁的影响。所幸,政府的救市之举拯救了股市,此后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逐渐减弱。据此能够看出,大小非解禁原本问题不大,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股民心理的不成熟,解禁往往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造成股市恐慌。在经过政府维稳后,股民信心加强,也适应了大小非解禁带来的短暂波动。

总而言之,股权分置改革加快了资本市场化的进程,初步解决了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不可否认,股权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问题,股市的政策烙印依然明显,大股东的强势也依然有据可循。大小非解禁过程中,虽然通过对价弥补了流通股股东的部分损失,但新股扩容上市,再次盘剥了二级市场股民的财富。就目前来看,股市依然是蓝筹股跑马圈钱的工具。

类别股东投票制和短暂的议价机制,虽然彰显了股市民主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但并非股权改革的终极目标。要想将股权分置改革进行到底,大小非解禁并非重点,后股改时代,我们必须加快股市的市场化进程,揭去股市的政策市标签。更为具体的是,要通过改革畸形的新股发行机制,减少一二级市场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