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
14754000000024

第24章 农业自然灾害与我国减灾抗灾能力分析(8)

第三,涵养水源、草灌结合,发展乔木。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必须实现各种生态要素的和谐统一。在有些地区,山川秀美工程或生态环境建设被片面地理解成为种树。实践证明,“种树等于造林,造林等于森林,森林等于生态”是一种片面的观念。片面理解生态建设还会造成忽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灌木草本植物的生态作用。比如,陕北地区有些方生态环境已经退化,土地涵养水分的能力极差,水土流失严重,不宜植树造林,但是当地某些部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片面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结果是“年年栽树不见树”。退耕还林(草)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只有草灌乔相结合,进行生态造林,才有明显的生态效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确定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和生态建设各阶段的目标,适地种树(草),实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容量的前提下,以水来定植被类型、种植密度;积极推广径流林业、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农业林业技术,推进黄河流域植被恢复工程,以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第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注重科技引导,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增加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是实施农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又一重大举措。不同生态类型区大规模生态重建的目标与技术集成,应当注重高新技术运用与推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比如,在相关项目区积极推广集流整地、容器育苗栽植、截干造林、地膜保墒、集雨灌溉、旱井、水窖等新技术,有利于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不断上升。

(三)珠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减灾抗灾能力的提高

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以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流组成。珠江流域既维系着下游三角洲及沿海最发达的地区,又维系着上中游滇、黔、桂的广大欠发达地区,还承担着向香港和澳门地区供水的任务。因此,把珠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减灾抗灾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促进珠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珠江流域地势地貌复杂,其流域内喀斯特土地约占流域面积的50%,地下暗河多,地表土层薄,地面漏斗遍布,系统生产力较低,属于生态脆弱区。而云贵高原上的湖泊群、珠江三角洲的滩涂地区都属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生态极易遭到破坏。长期以来,珠江上游的森林资源因过度采伐和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被削弱;流域内部分地区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流泥沙含量较高,干流江水常处于浑浊状态;珠江中下游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人们已经开始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珠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相关的减灾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也在积极实施中。

1.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现状

珠江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紧紧围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对流域内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同时,依法治理,严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逐步将珠江流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带。

第一,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始终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以及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

第二,注重对本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珠江流域的生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①珠江流域环境现状与环境变迁研究;②珠江流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研究;③珠江流域不同类型资源包括水电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及对策;④城市化进程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⑤本流域生态脆弱地区的合理开发模式研究,所涉及的生态脆弱地区包括喀斯特地区合理开发模式的研究,滩涂、珊瑚礁、红树林等湿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研究,云贵高原湖泊群合理开发与保护;⑥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研究,包括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研究;⑦不同类型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包括下游对上游水源地(林)的补偿;⑧珠江流域环境功能区划研究,即对区域环境实行环境功能分区,针对不同的环境功能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等。

第三,本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的初步成效。由于注重对本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再加上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包括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工程、饮用水源地(林)保护工程等,本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已取得初步成效,上述工程已分别进入二期实施阶段。珠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体现在:①依据客观自然规律,尽量减轻对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在南盘江逐渐恢复湖泊沿岸的湿地系统,充分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维持湖泊水体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并依据当地岩溶地区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做好小城镇的布局与规划工作。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工作,如推广“EM”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等。③严格执法,逐步建立健全了流域管理的法规、条例体系。④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实施分区保护。⑤实施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比如,位于北盘江支流打帮河段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绿色工程,并在关岭、镇宁、紫云、安顺等县市实施“3146项目工程”,使森林覆盖率由13%回升到31%,防止水土流失面积达2466.67公顷,使这一地区及下游的生态得以逐渐保护和修复。

2.珠江流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减灾抗灾能力的重点

第一,加强源头区域的植被生态建设。珠江流域应积极培植后备森林资源,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来整治水土流失。在所采取的生物措施中,既要搞好植树造林,又要做好乔、灌、草、藤多层配置。通过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及营造短周期采伐利用林、迹地更新、生态移民等途径,尽快恢复森林植被。特别是要通过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以提高林地产率,适时调整林业内部结构以增加苗木供应,发展森林旅游业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恭城县为例,该县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沼气、种植连成一体,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体系。

第二,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设立林业补偿基金。珠江流域的上游、中游地区,大部分区县经济落后,贫困县较多,长期以林业为支柱产业,森林禁伐后,该地区民众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水平必然受到影响。面对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该地区在倡导发展药材、竹类和森林蔬菜等林业替代产业的同时,还需设立一个林业补偿基金。该基金的主要来源是向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水环境的直接使用者、受益者收取的费用,并实行跨省转帐,同时来自社会各种渠道的捐资拨款也是来源之一。通过林业补偿基金的有效运作,可以帮助该地区的贫困人口尽早脱贫,实现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第三,加强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建立水环境预警系统。珠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局部地区缺水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供水量的不断增长,供水紧张,潜在水质性缺水风险增大。因此,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水环境,将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征收排污费和发放排污许可证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好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的关系。此外,还应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充实珠江流域水环境基础数据库,监测水环境质量,及时预报水环境灾害,提高整体减灾抗灾的能力。

第四,建立科技保障支撑体系,提高生态工程质量。珠江流域应在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模式,提高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科技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科技推广、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林农实用技术培训,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增强工程综合效益。

灾害管理是政府、有关单位与社会集团为防灾、减灾所进行的一系列立法、规划、组织、协调、干预和工程技术活动的总和,贯穿防灾活动的全过程,是社会减灾行动系统的中枢。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损失呈增长趋势。新的世纪,我们将如何面对农业自然灾害呢?这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和农民未来的发展和利益,而且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过去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很少降低灾害风险。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着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透视,并提出了建立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