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神医”
同人类一样,鱼儿也会生病、负伤。在海洋里,有些小鱼专门在海底珊瑚礁、岩石旁、海草茂盛水流较缓的水域或沉船残骸附近开设“医院”,“免费”为这些需要治疗的鱼儿“治病”。通常,“鱼神医”会用自己的尖嘴清除病鱼伤口里的细菌、寄生虫或坏死的细胞,经过治疗的病鱼几天内就会痊愈。
鱼“医生”主要包含了两种类型的鱼,它们都属于鲤科家族,适合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第一种鱼被称为“侵袭者”,有着尖尖的嘴,大约只有15~20厘米长,但其身上覆盖的鱼鳞却比较大,而且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小不同的6~8个侧班。第二种鱼被称为“舔食者”,有着新月形的嘴,最大能够长到19厘米,它们的身上也覆盖着大鳞片。此外,还有一种鱼被称为“刺戳者”,不过它们不是第三种鱼,仅是未成熟的“侵袭者”,在成熟的过程中会自动脱掉侧斑。
一般来说,这两种鱼都属于杂食鱼类,这是鲤科鱼的一个著名的特性,它们以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其生活的环境中生活的浮游生物很少,据说,正是因此限制了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它们更富有攻击性,从而成为食肉性鱼类。通常,在冬天饵料生物匮乏的时候,这些鱼就左冲右突地疯狂觅食。夏天,它们还会攻击人的身体。较为有趣的是,它们更喜欢袭击患病的皮肤而不是健康的皮肤,因为患病的皮肤更容易啃食。
游动的“气象预报员”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热带鱼,是水中的气象预报员,能够预报天气情况。
当地居民经常会根据这种可饲养在鱼缸中的鱼来观测天气。
倘若鱼沿缸壁漫游,便是阴天;浮在水上躁动不安,就是要下雨;静躺缸底不动,就是个大晴天。
另外在智利西部地区也有一种观赏鱼具有预报天气的能力,而且比气象台的预报还要准。当地居民每逢外出耕作或出海捕鱼时,都会观察一下饲养在鱼缸里的鱼,然后根据情况作出决定。
水中的“旱鸭子”
管鳗是一种不会游泳的鱼类。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沿海考察时就发现了这种奇怪的不会游泳的鱼——管鳗,后来红海也出现了它的踪迹。
管鳗像一根根细长的“海草”丛生在沙滩和海底。这些奇怪的鱼随波逐流,在水里摇来晃去。当人们朝“海草”游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草地不见了。可是再回头一看,刚才游过的地方又长出了一片“草地”,等再往回游,“草地”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十分奇特。
管鳗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属康吉鳗科。它像一根海草,在“海草”茎的上端长着一只张开的嘴,有两只小眼睛、两片鳃盖和两片很小的胸鳍。
管鳗出生不久就会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家,它能在沙滩上挖掘一条长30~50厘米的管道。在挖的同时其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奇特的分泌物,粘在洞壁上,这样一来,管鳗的“家”就会变得非常牢固。
管鳗不会游泳,更不能四处觅食,但它却有一套独特的捕食本领。每当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就从洞中探出大半个身子,张着嘴像一根海草随水漂动。当海里的浮游生物或其他小动物游过这些“海草”的时候,管鳗就会一口把它们吞下。如果管鳗感到危险来临,就会迅速把整个身子缩进洞中,还会用一股细沙把洞口掩盖起来,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就是人们游向它却看不到它的原因。
管鳗奇特的生活习性和巧妙的伪装方式。使人们一直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即使是发现了它居住的地方,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为了获得更多关于管鳗的信息,海洋生物学家曾在发现管鳗的居住地后,设法把麻醉剂注入它们可能藏身的沙窝里,迫使这些海中“隐士”摇摇晃晃地从洞中钻出来。
但是,人们对它的一生知道得还是很少,比如,管鳗是怎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它们的幼年是怎样度过的等等。鱼类学家们还在继续研究和探索这些关于管鳗的谜团。
“火气大”的喷火鱼
在南印度洋里存在着一种喷火鱼,它们的身体不大,只有20厘米。这种鱼为什么会喷火呢?
原来,这是一种群游的鱼,它们平时能从食物中摄取含磷的有机物。并不断在体内积存起来,一旦遇到敌害或船只,数以百计的喷火鱼就会同时喷出这种含磷物质。由于这种物质中的白磷或磷化氢在空气中能自燃,因而形成一束较长的,射向敌人的绿色火焰,使敌人转身而逃。
喜欢“睡衣”的鹦鹉鱼
在印度阿明迪维群岛附近,生长着一种鹦鹉鱼。每当夜幕降临时,这种鱼就分泌出一种晶莹透明的液体,将自己包裹起来,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漂亮的“睡衣”。这层“睡衣”看起来晶莹透亮,实际上却是坚如钢铁,任何凶恶的海中霸王都休想侵犯它,即使已将它囫囵吞下,也要乖乖吐出来,因为“睡衣”表面的有毒物质有强烈的致呕作用。
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雄性血鹦鹉鱼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
鹦鹉鱼在仔鱼时期并不具有成年鹦鹉鱼的形态,大约3周后仔鱼的外型才会逐渐变化:头部隆起,身体变圆,体色也由黑变灰再慢慢变红。
鹦鹉鱼的寿命可达4~5年,但3龄以后的鹦鹉鱼生理机能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失去观赏和商品价值。
鹦鹉鱼在涨潮的时候,会披着绿莹莹、黄灿灿的外衣,从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浅水礁坪和泻湖中。
鹦鹉鱼有着特殊的消化系统,可以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有营养的物质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出体外。
鹦鹉鱼的咽喉齿不像牙齿一样尖利,而是演变为条石状。其咽喉齿的上颌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处相吻合。上、下颌上各生长着一行又一行的细密尖锐的小牙齿。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就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
水生的捕鼠能手
在我国南部沿海的鲶鱼会捕食老鼠。在一般情况下,“鱼儿是离不开水的”。那水中的鱼儿是怎么捕到岸上行动敏捷且狡猾的老鼠的呢?
原来,鲶鱼在白天会懒洋洋地浮在水面上喘息,只有在夜间才会出来觅食。当它游近岸边时会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不会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鲶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鲶鱼不动,便放心大胆地张口咬住鲶鱼尾巴往岸上拖。这个时候,鲶鱼见老鼠已上钩,便使出全身力气,摆动尾巴,将老鼠拖入水中。此时,鲶鱼充分发挥它在水中的优势,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老鼠往水下拖,老鼠在水下无法换气,挣扎一阵后便会活活淹死,成为鲶鱼的美食。
全世界的鲶鱼大约有1500多种。它们大都栖息在热带淡水中,也有一些栖息在海水中。鲶鱼的头部较宽大,口四周有几根像猫须一样敏感的长触须,须上有许多味蕾。
有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鲶鱼,叫做海鲶。它们身上有着美丽的条纹,常常成群地在海底游荡。海鲶的胸鳍上有尖锐的毒刺,蜇人后,人会感到全身疼痛,且伤口需要很久才能痊愈。
鱼类中的“三项全能冠军”
鱼儿除了能在水中自在畅游外,有的还能离开水做个短途“飞行员”,或者爬出水面在沙滩上“漫步”。但这些鱼类大多都只具有其中一项或两项本领。豹鱼鲂却是鱼类家族中爬、游、飞皆可的“三项全能冠军”。
豹鲂鲉形目豹鲂科鱼类的通称。有4属6种。中国产3属4种。
豹鲂体长约30~45厘米。体延长,粗壮,略平扁,向后渐尖细;头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凹;口小,下颌较短;上下颌具颗粒状牙,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小、垂直,假鳃发达;前鳃盖骨具长棘。
豹鲂鳞片中央有1纵嵴,尾基具2~3强嵴。第1和第2背鳍间有一不活动鳍棘,第一背鳍前方有1~2游离鳍棘。臀鳍短于第二背鳍;胸鳍长大,分两部,前部鳍条短,后部鳍条伸达或伸越尾鳍基底;腹鳍尖长;尾鳍凹入。胸鳍翼状,略能飞翔。胸鳍前部的短鳍条可在海底爬行。鳔能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