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4752700000030

第30章 工贸型乡镇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思路(1)

9.1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9.1.1工贸之乡的现状与发展条件剖析

9.1.1.1发展现状

(1)工贸农基础。祥福镇由原祥福镇与日新镇于2004年7月合并而成。镇域幅员面积45.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929亩,人均耕地面积0.86亩;总人口47154人,其中农业人口45208人,非农业人口1946人;下辖29个行政村、22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000年初,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2月,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

工业是该镇主要的支撑产业,有较好基础,起步大多在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兴办时期。企业90余家,主要为私营企业,涉及行业包括金属制品、冶金铸造、机械加工、食品、造纸、建材、家具、服装、化工等,占GDP比重分别为:金属制品加工占40%,机械加工占18%,建材加工占12%,农产品加工占10%,其他工业占20%。

在三产方面,该镇商贸兴旺,农产品交易活跃,主要商贸服务业大部分集中在祥福城镇和红瓦场镇,金融、保险、工商等服务和管理较有基础,农产品交易、商贸服务业、运输业占GDP比重为20:44:23。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建有农资供应网点10处、畜牧兽医站2所,另有早熟梨协会1个、“农家乐”10家。

镇域内自然资源以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无地下资源。流经镇域河流主要有毗河、羊叉河、西江河,总长20余公里,支流水渠纵横交错,堪称川西平原典型水乡。另有以南四支渠等6条灌溉渠为主的渠系约144公里,农灌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85%。农业资源以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蔬菜、生猪、家禽为主,出产食用竹(麻竹)、早熟梨(黄金梨)、食用菌及鱼等水产;主产区为平坝地区(占农业面积4/5),浅丘地区地少量小(占农业面积1/5);粮、蔬、畜、经收入比为29:13:50:8。

(2)区位交通基础。祥福镇位于成都平原以东(东北)、青白江区以南,属青白江区城市规划范围,距区所在地3公里、成都市区20余公里,东与城厢镇、姚渡镇毗邻,南接龙王镇,西与新都区龙虎镇为邻,北靠大弯镇,为青白江区南部中心镇。

公路交通有大石、桂红、龙赵三条骨干公路过境(城)并连通成绵、成南、成渝高速公路,成青快速公路通道规划由祥福城区西北侧通过并已准备实施,镇域北部边缘建有成都市铁路运输北编组站和青白江站,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农村路网也基本形成,村村通路并实现柏油(水泥)化,村组通车率达90%。

城镇(含大石工业片区)水、电、气、通信畅通,已建有自来水厂2座和区自来水直供、天星村35KV变电站和龙王110KV变电站供电、雨水污水分流管理和5处化粪池、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000门、Φ108天然气管道、有线电视网络和邮电营业网点3处。农村除通电和电话外,其余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3)产业现状评价。2004年,全镇实现GDP 44848万元,人均GDP 9500元,其中:工业GDP 17060万元,占GDP 38%;商贸服务业GDP 12260万元,占GDP 27%;建筑业GDP 8932万元,占GDP 20%;农业GDP 6594万元,占GDP 15%。财政收入240万元,主要来源为工商税收占80%。农民人均纯收入3819元,其中农业收入占38%。

该镇产业结构以工贸业为主,占85%,农业仅占15%,比重较低,实为工贸之乡。其中:工业作为支撑产业起步早,有一定规模,主要以市、区及本镇建设配套加工业为主。发展特征主要是:企业数量多,但一半以上不具备规模;企业多而杂,缺乏小而专、小而精;传统产品、淘汰产品多,新技术、新产品少;市场就地多,面向全国少;布局散而乱,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度低;总体规模大,但总体贡献小。第三产业以传统商贸零售服务业为主,缺乏近郊商贸服务业特点和特色支撑。农业仍属传统农业,沿河流域经济未得到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迟缓。

9.1.1.2发展条件评价

该镇工贸发展有良好基础,成都市青白江分区(以下简称分区)规划的祥福工业、物流组团为乡镇工贸业发展提供了“借”、“靠”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也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水资源得天独厚,三大河分布南、中、北巧夺天工,流域经济(农业、旅游业)开发前景广阔。区位优势独尊,直接处在青白江区城市发展范围、成都市向北发展半小时经济圈内,居于青白江区南部乡镇发展轴线领衔位置。交通优势突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俱通,村组路网较完善。

同时,也要看到该镇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主要是:工业缺乏核心产品,产品链短,竞争力差,市场面窄,规模以上企业少,布局散、乱;第三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牵引,商贸服务业缺乏拳头产品和产业支撑;传统农业结构比重大,环境基础较差,农业科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体制和机制支撑;城镇化水平低,产业集聚和支撑力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农村缺乏吸引力和带动力,尤其是大石公路、龙赵路贯穿祥福、红瓦店两城镇中心,严重制约了城镇合理布局和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级重点镇,现有用地指标不足,用地缺口和矛盾较大。

9.1.2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9.1.2.1基本方针和发展定位

根据该镇的现状和发展条件分析,推进其产业和城镇的发展,应当:①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有机互动,推进乡镇城乡一体化发展。②充分重视、发挥工贸、水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克服制约因素,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再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③工业面向全国市场,集中发展小而专的企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加快扩大城镇化和带动农业产业化。④重视、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流域生态旅游业,培植和形成川西平原旅游新品牌和乡镇产业新支撑,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城镇化。⑤借着青白江分区规划祥福物流组团的机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形成商贸服务业的特色和支撑。⑥以工业、物流业、旅游业及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以城镇化的发展接纳更多农民转移,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大发展。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全国重点镇要求,力争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青白江区南部中心强镇。

根据镇情、发展环境和上述基本方针,该镇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应是: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工贸游为产业支撑,带动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其中,各主要产业的发展定位应是:发展以金属机电制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加工业;发展以物流和为都市生活配套为特征的商贸服务业;发展以川西水乡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发展以沿河食用竹产业化为龙头的生态农业。

9.1.2.2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该镇中远期综合经济实力(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应达到青白江区乡镇前列和全国重点镇先进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率先实现乡镇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近期目标(2004—2007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6%,期末达到70000万元,人均GDP 14756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7324万元,占GDP 3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20142万元,占GDP 29%;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5%,达到8044万元,占GDP 11%;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达到14490万元,占GDP 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期末达到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5223元。

(3)中期目标(2007—2010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6%,期末达到109262万元,人均GDP 22896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44894万元,占GDP 4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33093万元,占GDP 30%;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达到9854万元,占GDP 9%;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2%,达到21422万元,占GDP 2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期末达到6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7338元。

(4)远期目标(2010—2020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4%,期末达到405061万元,人均GDP 83200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181621万元,占GDP 4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159072万元,占GDP 39%;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7647万元,占GDP 4.5%;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达到46721万元,占GDP 1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期末达到28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达到17372元。

9.2主要产业发展构想

9.2.1产业发展的重点与任务

9.2.1.1发展以金属机电制品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加工业

该镇发展现代加工业的基本原则应是:立足已有特色工业基础,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改造传统产品和技术,调整和完善结构,发展小而专的企业集群;围绕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面向区、市和全国市场,抓好市场细分,提高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新路。

具体来说,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好产业重点。金属制品加工业应以邮电通信配套制品加工、教学仪器制造为特色和骨干,积极发展上下游产品和协作配套产品,延长产品链,抓好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形成小而专的企业集群。应加快引进和发展新技术精密陶瓷机电制品的生产,围绕核心产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品链和壮大规模,更新和充实乡镇金属机电制品加工业特色和产业集群。围绕区、乡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应积极规划和发展食用竹、食用菌及肉制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人口转移和农民增收,逐步形成川西平原食用竹加工中心和以食用竹加工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重要基地。

(2)限制小酒厂、小预制厂发展,淘汰小纸厂、黏土砖厂,禁止发展有严重大气污染和有危险性的工业项目,引导和鼓励被限制、淘汰的企业,通过“腾笼换鸟”,或资源重组,按照乡镇产业规划进行发展。

(3)发展特色加工业集群,必须积极利用、改善、提高相关生产要素条件。要利用地处青白江区城市组团的区位优势和乡镇工业起步较早、民间资金较多的基础,制定正确政策,集聚人才和资金。利用分区规划物流、工业两大组团及金融服务业、中介业等配套产业布局祥福的机遇,发挥其对乡镇工业的配套、支持作用。重视、提高加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档次,抓好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贡献。

(4)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协作、协会等形式,面向全国细分市场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

(5)发展两头(资源、市场)在外的加工业,要充分重视和依靠制度优势和全民重商的文化。政府要转变观念和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采取政府信任担保制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产业链,促成特色加工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