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4752700000027

第27章 资源型农业乡镇的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1)

县、乡(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研究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的统筹发展问题,将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篇通过六个县、乡(镇)实例,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进一步阐释了统筹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第八、九、十、十二章探讨了四种不同类型乡镇的统筹发展问题,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构想。第十一章以一个丘陵地区贫困县为例,探讨了县级统筹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任务。第十三章通过对两个乡镇规划实施方案的研究,着重阐述了县、乡(镇)实施统筹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乡镇,指单一的、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大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再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是这类乡镇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又依赖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并要在“三化”之间形成互动和互促。这是农业乡镇产业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路径。

按自然资源和发展环境条件划分,农业乡镇大体可分为相对丰裕和相对不足两类。下面以条件相对丰裕的清泉镇为例,考察分析农业乡镇的产业发展和集镇建设问题。

8.1加速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8.1.1资源与环境条件分析

8.1.1.1资源状况及产业特征

清泉镇是成都市的一个农业镇,于2004年7月由原清泉、云顶两乡合并而成。镇域幅员面积为6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920亩,林地47340亩;总人口41006人,其中农业人口37735人;下辖22个行政村、232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2004年9月,确定为成都市市级重点镇。

(1)农业资源。该镇地处东山丘陵与龙泉山脉结合部,西北11个村属浅丘,东南、东北11个村属低山丘陵和深丘山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土壤为黄泥、棕紫泥。镇域北东向有桤木河(沟)过境,南北向有关帝庙河(沟)、东岳庙河(沟)穿城镇而过。灌溉依靠都江堰东风渠东干七支渠、七支分三、东支十四及堰塘,农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2%。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页岩、白浆石、青石材,储量较丰。

镇域农业资源丰富,浅丘盛产蔬菜、粮油、生猪,低山盛产水果、蔬菜,深丘山区盛产薯类、羊、中草药、蚕、林。该镇花园沟为市级森林生态工程项目,已建2000亩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春季有花果节旅游。2003年,全镇粮、菜、果、畜收入比为16:29:5:50。

(2)区位及交通。该镇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边缘,属成都市总体规划都市区范围,是成都经成南高速公路出入川北、川东北的第一近距离门户镇,青白江区进出区东部、南部的最近通道和生活、居住配套区,与周边人和、福洪、姚渡、云绣等乡及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联系和辐射关系密切。

镇域交通有成南高速公路(开通出入口)、城太路、赵洪路、清石路在城镇区交汇通过,除距南充市180余公里外,距成都市区、双流机场、成绵高速路、宝成铁路青白江站、成渝高速路、成渝铁路洪安乡站、达成铁路金堂站均在12~30公里范围内。村组通车率80%,有清云路等乡村公路115公里。成渝高速铁路规划在镇域通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镇已实现村、镇通电(赵镇3.5万伏变电站提供),城镇通气(青白江区、太平村金遂5号两条DN80输气管供气),有自来水厂一座(地下水规模800立方米/日),区自来水管道供水,通电话、邮政。

(3)产业特征。2003年,全镇实现GDP 16110万元,人均GDP 3929元,其中:农业7196万元,占GDP 45%;农村集贸等三产业7611万元,占GDP 47%;工业325万元,占GDP 2%;建筑及房地产业978万元,占GDP 6%。财政收入1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4元。

从总体上来看,该镇产业表现出如下特征:单一农业经济,经济总量小;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缺乏市场化、产业化(有个别小规模商品生产试点基地);传统农村集市贸易,缺乏有重点和支撑的大流通,服务业发展滞后;单一季节花果游,旅游规模小,缺乏产业化;农副产品无深加工,页岩等建材资源缺乏工业加工生产。

8.1.1.2发展环境条件

从有利条件方面来分析,该镇区位优势突出,处于成都大都市区规划范围、青白江区副中心、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辐射区、金堂西进成都必经之路、东山五场之首。交通优势显著,镇域内主干公路四通八达,已构成周边乡、镇、区、县重要交通枢纽。幅员面积大,浅丘、低山、深丘山区地貌独特,发展空间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尤以水果、蔬菜、猪、羊、中草药、林为甚。山、沟、果、林一体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饶有特色,发展已有初步基础。农村集市贸易对周边乡、镇有一定集散、辐射基础,水果、蔬菜、生猪批发集散量较大。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且无硫,有利于工业、民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利用。

但该镇产业发展又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这主要是: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和基础,品种、品质、规模、竞争力差,经济总量增幅空间小,农业人口需要转移的量大;由于地处龙泉山脉荒水区,地下水储量欠丰,河流系山溪河沟,对工农业尤其是加工业的发展有所制约;镇级财政属于“吃饭财政”,缺乏建设资金,投资渠道单一、量小;建设用地缺口及矛盾较大,严重制约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软硬环境较差;成南高速、赵洪路、城太路清泉收费站及偏高收费制约着进入清泉镇的交通和人流、物流。

8.1.2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8.1.2.1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该镇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当明确:①要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加速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②充分重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积极规避、转化制约因素。③结合成都市、青白江区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按市级重点镇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市、区经济发展范围和发展进程。④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突出、集中发展商贸、旅游业,带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加工业、房地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⑤以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城镇经营和体制创新为手段,国家投入、招商引资与自主开发相结合。⑥统一、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⑦保护生态环境,走产业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⑧力争建成青白江区中心强镇、后花园、成都市外桃园,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1.2.2产业定位

依据产业发展现状、基础和指导思想,该镇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以商贸、旅游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工业发展为增长极。

其中,各产业发展定位是:

(1)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生态农业;

(2)发展以农副产品批发集散为主的大流通商贸业;

(3)发展以山、沟、果、林一体化生态游为特色的都市近郊旅游业;

(4)培育、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页岩建材为重点的加工业。

8.1.2.3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该镇中远期GDP或综合经济实力(GDP、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应达到青白江区乡镇和成都市重点乡镇先进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力争建成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2)近期目标(2003—2007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6%,期末达到29169万元,人均GDP 7106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达到3209万元,占GDP 1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14284万元,占GDP 49%;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9051万元,占GDP 31%,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到60%;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达到2625万元,占GDP 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期末达到3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4852万元。

(3)中期目标(2007—2010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6%,期末达到45530万元,人均GDP 11083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3%,达到7775万元,占GDP 1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2877万元,占GDP 50%;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0780万元,占GDP 24%,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到75%;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达到4098万元,占GDP 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期末达到5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6458元。

(4)远期目标(2010—2020年)。全乡镇GDP年均增长17%,期末达到218855万元,人均GDP 53249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8%,达到65657万元,占GDP 3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119734万元,占GDP 55%;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达到17560万元,占GDP 8%,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到85%以上;房地产及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达到15904万元,占GDP 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期末达到2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8337元。

8.2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

8.2.1产业发展重点

8.2.1.1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生态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是该镇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

(1)加大经营方式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根据该镇经营方式落后现状,要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首先应大力发展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连接农户的方式和机制,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大户)加农户、土地集中经营等方式,大力推进以水果、蔬菜、种草养畜和经济作物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

(2)品种及结构应突出优势。水果应以桃子、梨子为重点,建设万亩桃园、梨园,同时发展四季水果(包括西瓜)。畜禽应以生猪和种草养羊、兔为重点,大规模种植牧草,同时规模发展鸡、鸭等小家禽。蔬菜要以无公害时鲜蔬菜、大头菜、青菜为重点,扩大规模,同时发展高科技新品种。经济作物应以栽桑养蚕和川明参、桔梗等中药材为重点,扩大规模,提高品质。要抓好天然林保护,大力发展经济林。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创建市级有机食品基地。

(3)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配套保障。要加强农业水利建设,新修、改造、完善水库、提灌、东干(支)渠、微水治旱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搞好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优质率。

8.2.1.2发展以农副产品批发集散为主的大流通商贸业

发展流通,对农业产业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其发展重点主要是:

(1)扩大农副产品批发。要以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等土特产为重点,重在品质特色,新建水果、蔬菜批发市场和粮油、畜产品(肉类)、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吸引周边区、乡(镇),形成大规模、强吸引力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2)发展物流。要面向都市和周边乡(镇)、区、县,培育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主业的现代物流业,引进、培育龙头物流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软硬条件,适时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特色物流品牌和较大规模。

(3)扩宽流通主体和流通方式。要构建具有现代流通功能的农产品商务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发展专业营销公司、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培训营销人员和经纪人,抓好营(促)销,拓宽领域,发展与成都市及全国市场的连接,发展联营、联销、代理、专卖等多种流通方式,发展大流通。

(4)引进城市连锁企业和专业市场进入乡镇开办连锁店、超市,促进商贸零售市场发展。同时,以现代流通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8.2.1.3发展以山、沟、果、林一体化生态游为特色的都市近郊旅游业

发展生态旅游,是带动和促进该镇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强大动力,也是以城带乡的一个很好结合点。为此,应当注意:

(1)培育、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吸引物。要抓好道路和景区、行道绿化(树)形象工程。利用花园沟片区万亩沟、果和云顶山草、林及石城寺,大力发展山、沟、果、林一体化生态游、休闲游、度假游,发展石城寺延伸游,规范、有序发展农家乐,在“农”、“家”、“乐”上做文章,努力打造成都市外桃园、青白江区后花园、成都第一花园沟。

(2)逐步配套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可考虑打造休闲观光商业街、特色餐饮一条街(发掘、包装该镇回锅香皮、百年卤菜等乡土菜品种和品牌),发掘地方和客家文化资源,适时恢复客家会馆和历史景观,发展乡镇乡土文化游。建设一个100亩的生态水面,发展生态休闲水上游。发展乡土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新建旅游宾馆、会议中心、度假村,组建三轮车队等旅游服务队伍,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产业。力争两年打好基础,五年建成成都市近郊的生态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