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36

第36章 清代名医(著)方(7)

方四蒿芩清胆汤

【组成】青蒿6克,淡竹茹9克,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青子芩6~9克,生枳壳4.5克,陈广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症。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痞作呕,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舌红苔白腻,脉数而右滑左弦。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五柴胡达原饮

【组成】柴胡5克,生枳壳5克,川朴5克,青皮5克,炙草2克,黄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2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等。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魏玉璜方

方一甘露消毒丹

【组成】飞滑石450克,淡黄芩300克,茵陈330克,藿香120克,连翘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蔻仁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干120克,川贝母150克。

【用法】生晒研末,每服9克,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吐泻,淋浊,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

【来源】《续名医类案》。

方二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麦门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原方未著剂量)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知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以及疝气瘕聚。

【来源】《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

董西园方

方一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

【组成】生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晌,取出,手掐断后入后药,同捣成饼)240克,山茱萸(酒蒸剥去核,取肉晒干)、山药各120克,茯苓(去皮)、牡丹皮、泽泻各90克,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各60克(一方有炒益智仁60克,无泽泻)。

【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腹湿酒,或炒盐汤,夏秋用热开水调下。

【功效】滋肾敛肺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方。

方二杞菊地黄丸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空腹服。

【功效】滋阴补肾。养肝明日。

【主治】肝肾阴虚而眼花歧视,或枯涩疼痛等。

【来源】《医级》。

余霖方

方一清瘟败毒饮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2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3~12克),真川连大剂18~24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各适量。

【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一切火热之症。症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或发斑吐衄,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而数,或浮大而数。

【来源】《疫疹一得·卷下》。

王孟英方

方一清暑益气汤

【组成】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门冬6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感受暑热,气津两伤。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

【来源】《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

谢元庆方

方一七厘散

【组成】血竭30克,麝香、冰片各0.4克,乳香、没药、红花各5克,朱砂4克,儿茶7.5克。

【用法】上药8味,研极细末,收贮瓷瓶,黄蜡封口,以5月5日午时制合,贮久更妙。

【功效】活血散淤,定痛止血。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外用)。

【来源】《良方集腋》。

费伯雄方

胃痛

方一通幽汤

【组成】当归身、升麻、桃仁(研)、红花、炙甘草各3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调和气血,开通胃府。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

方二韭汁牛乳饮

【组成】韭汁、牛乳各适量。

【用法】不时呷一点。

【功效】去淤生新,开通胃气,补血润燥兼通大肠。

【主治】胃脘痛。

【来源】《医方论》。

痢疾

方一槐花散

【组成】槐花、青皮、荆芥穗等分。

【用法】研末为散。水煎,每服15克,温服。

【功效】清肠凉血驱风。

【主治】肠风血痢。

【来源】《医醇义》。

方二郁金散

【组成】川郁金15克,槐花15克,甘草7.5克。

【用法】研末为散,每服3~6克,饭前用豆豉汤调服。

【主治】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来源】《医醇义》。

方三地榆芍药汤

【组成】苍术240克,地榆、卷柏、芍药各90克。

【用法】每服30克,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利湿,和血止痢。

【主治】泻痢脓血,脱肛。

【来源】《医醇义》。

方四芍药黄芩汤

【组成】黄芩30克,芍药30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服30克,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缓急止痛。

【主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及下脓血稠黏。

【来源】《医醇义》。

火症

方一雪乳汤

【组成】生地9克,熟地9克,天门冬4.5克,麦门冬4.5克,玉竹12克,五味子1.5克,当归4.5克,白芍3克,山药9克。

【用法】人乳100毫升藕汁100毫升,加水适量煎,温服。

【功效】滋阴润燥。

【主治】燥火。

【来源】《医醇义》。

方二加味三黄汤

【组成】黄连1.5克,黄芩3克,黄柏3克,连翘4.5克,丹皮6克,山栀4.5克,赤芍3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热服。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实火,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

【来源】《医醇义》。

方三胜湿清火汤

【组成】苍术4.5克,白术4.5克,茯苓6克,薏苡仁24克,石斛9克,石膏15克,知母3克,猪苓3克,泽泻4.5克,荷叶1片。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火除湿。

【主治】湿火,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

【来源】《医醇义》。

痰症

方一星香散

【组成】胆星24克,木香6克。

【用法】研为末服。

【主治】治痰而兼行气。

【来源】《医方论》。

方二三仙丹

【组成】南星曲、半夏各120克,香附60克。

【用法】制糊为丸服。

【主治】治痰而兼理气。

【来源】《医方论》。

方三茯苓丸

【组成】半夏30克,茯苓(乳拌)30克,枳壳(麦炒)15克,风化硝7.5克。

【用法】制姜汁糊丸服。

【功效】行气化痰攻积。

【主治】痼结之顽痰。

【来源】《医方沦》。

方四百花膏

【组成】百合、款冬花各适量。

【用法】蜜丸。

【主治】治痰而兼清热。

【来源】《医方论》。

带下

方一当归煎丸

【组成】当归、熟地、炒白芍、炒赤芍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虚人之带下。

【来源】《医方论》。

方二白芷散

【组成】白芷30克,海螵蛸(煅)2个,胎发(煅)各3克。

【用法】为末,以酒调服6克。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赤带。

【来源】《医方论》。

张锡纯方

方一镇肝熄风汤

【组成】淮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镇肝熄风。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目眩晕,目胀耳鸣,或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时常噫气,或肢体渐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二建瓴汤

【组成】生怀山药30克,淮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轧细),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生怀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原方磨取铁锈浓水以之煎药。

【功效】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痛健忘,耳聋目胀,烦躁不宁,或胃中时觉有气上冲,或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稳,时欲眩仆,或自觉头重足轻,脚底如踏棉絮,脉弦硬而长者。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三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祛淤,通络止痛。

【主治】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淤肿,内外疮疡,以及癓瘕积聚等气血凝滞病症。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四清带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海螵蛸(去净甲捣)12克,茜草9克。

【用法】单赤带,加白芍、苦参各6克;单白带,加鹿角霜、白术各9克。水煎服。

【功效】收敛止带。

【主治】脾肾不足之带白带下。症见带下赤白,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来源】《医学衷中参苍西录》。

方五三鲜饮

【组成】鲜茅根(切碎)、鲜藕(切片)各120克,鲜小蓟60克。

【用法】煮汁,常饮服。

【功效】补虚凉血止血。

【主治】虚劳症,痰中带血,或兼有虚热者。若大便溏泻,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细末30克,调入药汁中,作茶汤服。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六化血丹

【组成】花蕊石9克(煅存性),三七6克,血余炭3克。

【用法】共研细末,分2次,开水送服。

【功效】收涩止血。

【主治】咳血,兼治吐衄及二便下血。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寿棠方

藿朴夏苓汤

【组成】藿香6克,半夏4.5克,亦苓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12克,白蔻仁2克,猪苓4.5克,淡豆豉9克,泽泻4.5克,厚朴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宣畅气机,燥湿利水。

【主治】湿温初起。症见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者。

【来源】《医原》。

张秉成方

启脾散

【组成】潞党参(元米炒黄去米)、制白术、建莲肉各90克,楂炭、五谷虫炭各60克,陈皮、砂仁各30克。

【用法】共研为末,每服6克,开水调服。

【功效】健脾益气,消积导滞。

【主治】小儿因病致虚,食少形羸,将成疳疾等症,或禀赋素亏,脾胃虚弱,常易生病者。

【来源】《成方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