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35

第35章 清代名医(著)方(6)

方二宣痹汤2号方

【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赤小豆为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木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小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待温分3次服。痛甚加片子姜黄6克,海桐皮9克。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苦辛通法)。

【主治】温热痹症。症见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小便短赤,舌苔灰滞或黄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苓姜术桂汤

【组成】茯苓块15克,生姜9克,炒白术9克,桂枝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待温再服。

【功效】宣散温化表里寒湿(苦辛湿法)。

【主治】寒湿伤脾胃两阳。症见脘中痞闷。不饥,吞酸,形寒。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方四杏仁汤

【组成】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

【用法】水3杯,煮取2杯,日服2次。

【功效】轻宣肺气,清暑化湿(苦辛寒法)。

【主治】暑邪伏肺,暑湿在表之肺疟。症见舌苔白,口渴欲饮水,时时咳嗽,发冷先从背部开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五宣清导浊汤

【组成】猪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蚕砂12克,皂荚子(去皮)9克。

【用法】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功效】宣通气机,清化湿浊(苦辛淡法)。

【主治】湿温久羁,三焦弥温。症见神识如蒙,少腹痞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酸苦法

方一连梅汤

【组成】云连6克,乌梅(去核)9克,麦门冬(连心)9克,生地9克,阿胶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功效】清心火,滋肾水(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主治】暑温后期因暑热久羁,波及心肾而致水火不济之候。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酸甘法

方一人参乌梅汤

【组成】人参、莲子(炒)、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酸甘化阴。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二双补汤

【组成】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培补脾肾(酸甘辛甘合法)。

【主治】老年久痢,脾肾两伤。症见大便溏泻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顾世澄方

痈疽

方一神功紫霞丹

【组成】大蜈蚣1条(去头、足放瓦上焙脆),主麝香0.6克。

【用法】研细,磁瓶收贮。每用少量掺疮顶上,以膏盖之,其头即溃,并不疼痛。

【功效】解毒消痈。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黄金膏

【组成】猪板油120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6克。

【用法】熬枯去渣。加黄蜡,白蜡各30克,熔化,再下黄柏细末15克,搅匀候冷,加冰片3克,制成膏,摊贴。

【功效】拔毒生肌。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方三神妙生肌散

【组成】乳香(去油)、赤石脂、儿茶、海螵蛸、血竭、鳖甲、黑铅各3克,硼砂、没药各6克。

【用法】先用黑铅加水银3克同煎化,再将前药研细入于铅汞内,研极细掺之。

【功效】生肌。

【主治】痈疽。

【来源】《疡医大全》。

口糜

方一驱腐丹

【组成】五倍子(去蛀,打碎,炒黑色)、硼砂各6克。

【用法】共研细末,略吮少许,不可过去。

【主治】口糜鹅口。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柳花散

【组成】黄柏30克,肉桂3克,青黛9克,冰片0.6克。

【用法】研极细,每用少量吹入糜处。

【主治】口糜。

【来源】《疡医大全》。

眼疾

方一蕤仁膏

【组成】蕤仁霜45克,朱砂(水飞)、黄丹(水飞)、硼砂各6克,冰片、麝香各1.5克。

【用法】共研极细末,炼蜜调成膏密贮。每用少许点大小眦。

【功效】泻火明目。

【主治】一切风火眼,远年近日眼疾如神。

【来源】《疡医大全·张氏眼科家秘》。

舌疾

方一秘传北庭丹

【组成】番硇、人中各1.5克,瓦上青苔、溏鸡粪、瓦松各3克。

【用法】上药用倾银罐子2个,将药装在罐内,将口封固,外用盐泥固济,以炭火煅红,俟3炷香为度。候冷开罐,将药取出,入冰片,麝香各0.3克,共研细末。用磁针刺破舌菌,用丹少量点上,再以蒲黄敷之。

【主治】舌疳。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消毒犀角饮

【组成】鼠黏子(微炒)12克,荆芥、黄芩、甘草各3克,防风、犀角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内蕴热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热毒。

【来源】《疡医大全》。

方三接舌金丹

【组成】生地、人参(透明者)、龙齿(透明者)各9克,象皮3克,冰片0.9克,土狗(去头,翅)3个,地虱20个。

【用法】先将人参各项俱研细。后用土狗、地虱捣烂,入前药末内捣匀,佩身上3日,盛干为末,盛在瓶内,遇有此等病,医治可也。

此药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断者服3克即愈。

【主治】舌断。

【来源】《疡医大全》。

方四舌症主方

【组成】黄连、黑山栀、木通、犀角、连翘、生地、牡丹皮、甘草、麦门冬、赤芍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舌疮。

【来源】《疡医大全》。

喉疾

方一吹喉药

【组成】硼砂7.5克,雄黄9克,儿茶3克,冰片0.9克,苏薄荷(另研)90克。

【用法】和匀密研,不可泄气,用芦管吹入少量,或用茶匙挑入舌噙一刻咽下,日8~9次。若锁喉风干枯者,以井水调薄,即能开关生津。禁忌: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余无禁忌。

【主治】喉风。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柳华散

【组成】蒲黄(炒)、黄柏(炒)、人中白(煅)、青黛各30克,冰片1.5克,硼砂15克。

【用法】共为细末,吹喉。

【主治】喉疮及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痈。

【来源】《疡医大全》。

养生

方一乌须神方

【组成】好京墨9克(研末),麝香0.9克,生漆500克(去渣),雌雄蟹(1对)重240克。

【用法】先将京墨,麝香入瓷瓶内封固,入人行处土中深埋30厘米左右,七七四十九日取起,麻布去渣取贮瓷瓶中。凡用笔涂上,将指头套鱼胞捏匀。恐染指上难退。

【功效】乌须。

【来源】《疡医大全》。

方二玄麦甘橘茶

【组成】玄参、麦门冬各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和匀过筛,制成1包。每次用1包,用沸开水冲,代茶饮。

【功效】润肺生津,止渴化痰。

【来源】《疡医大全》。

王清任方

方一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红枣7个(去核),麝香1.5克(绢包)。

【用法】黄酒500毫升,将前几味先煎,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2沸,临卧服。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1)肌肉消瘦,咳嗽潮热,以及妇女干血成劳。

(2)小儿疳症,腹大青筋暴露,毛悴肉消,午后潮热,屎如米泔。

【来源】《医林改错》。

方二血府逐淤汤

【组成】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5克,赤芍6克,牛膝9克,桔梗5克,柴胡3克,枳壳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祛痰,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淤,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渐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淤斑,或舌面有淤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来源】《医林改错》。

方三身痛逐淤汤

【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宣痹止痛。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痛不移处,经久不愈。

【来源】《医林改错》。

方四古没竭散

【组成】没药9克,血竭9克。

【用法】研为末,滚水调服。

【功效】活血祛痰。

【主治】胎衣不下。

【来源】《医林改错》。

方五黄芪甘草汤

【组成】黄芪120克(生),甘草24克。

【用法】水煎,作1服,每服2次。病重日服2剂。

【主治】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

【来源】《医林改错》。

方六古下淤血汤

【组成】桃仁24克,大黄1.5克,虫3个,甘遂1.5克(为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破淤消积。

【主治】吐、衄、便血,腹大青筋,腹有积块。肝硬化、子宫或卵巢肿瘤等。

【来源】《医林改错》。

方七助阳止痒汤

【组成】黄芪30克,桃仁60克(研),红花60克,皂刺3克,赤芍3克,山甲3克(炒)。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止痒。

【主治】痘六七日后,作痒不止,抓破无血。兼治失音声哑。

【来源】《医林改错》。

俞根初方

方一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玉竹)9克,生葱白3根,桔梗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苏薄荷5克,炙甘草3克,红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之体,感受外邪。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红脉数。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二葱豉桔梗汤

【组成】鲜葱白3~5枚,桔梗薄荷各3~4.5克,连翘4.5~6克,焦栀子6~9克,豆豉9~15克,生甘草2克,鲜竹叶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功效】辛凉解表,止咳利咽。

【主治】风温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心烦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赤,脉数,或兼胸闷。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三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叶6克,京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5克(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热盛动风症。症见高热不退,烦躁眩晕,手足抽搐,甚至昏迷,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脉弦而数。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