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18

第18章 宋代名医(著)方(10)

方二杜仲丸

【组成】杜仲(去皮锉,姜汁浸,炒去丝)、川续断(酒浸)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枣肉煮烂,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空心,用米饮送下。

【功效】调补冲任养胎。

【主治】下血腹痛,盖由于子宫久虚,令胎堕甚危,可服此丸以养胎。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三芎苏散

【组成】紫苏叶、川芎、白芍药、白术、麦门冬(去心)、陈皮(去白)、干葛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粗末,每服12克,水75毫升,生姜5片,葱白6厘米,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和血疏风散寒。

【主治】妊娠外感风寒,浑身壮热,头晕眼花。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四大腹皮散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大腹皮、炙甘草各3克,赤茯苓(去皮)9克。

【用法】上4味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浓煎,葱白汤调服,不拘时。

【功效】行滞通便。

【主治】妊娠大小便赤涩。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五冬葵子散

【组成】冬葵子9克,赤茯苓(去皮)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米饮调服,不拘时。利则止服,如不通恐是转胞,加发灰少许,神效。

【功效】淡渗通利。

【主治】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眩晕,及水肿。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六香桂散

【组成】麝香(别研)1.5克,官桂(为末)9克。

【用法】和匀,只作1服,温酒调服,须臾,如手推下。

【主治】下死胎。

【来源】《严氏济生方》。

产后诸疾

方一当归羊肉汤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人参各21克,黄芪(去芦)30克,生姜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用羊肉300克,煮清汁250毫升,去肉入煎药煎200毫升,去滓,作6~7服,早、晚3~4服。

【功效】甘温除热。

【主治】产后发热,自汗,肢体痛,名曰褥劳。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二增损四物汤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川芎、干姜(炮)、人参各3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重,水50毫升,姜3片,同煎,去滓,微热服,不拘时。

【功效】扶正祛邪。

【主治】产后乍寒乍热。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三麻仁丸

【组成】麻子仁(别研)、枳壳(去瓤麸炒)、人参、大黄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汤,米饮任下。未通加数丸。

【功效】扶正宽肠通便。

【主治】产后大便秘涩。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四清魂散

【组成】泽兰叶、人参(去芦)各30克,荆芥穗120克,川芎60克,炙甘草24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重,热汤、温酒各20毫升调匀,急灌,下喉则眼开气定,省人事。

【功效】益气养血。

【主治】产后血晕。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五夺命丹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5克,牡丹皮30克,牛膝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酸醋60毫升,大黄末30克,同熬成膏,和药丸,如梧桐子大。温酒吞下5~7丸,不拘时。

【主治】胎衣不下。

【来源】《严氏济生方》。

齿疾

方一牢牙散

【组成】全蝎(去毒)7个,细辛(洗净)9克,草乌(去皮)2个,乳香(别研)6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擦患处,须臾以温盐水盥漱。

【功效】温经调气,活血止痛。

【主治】一切齿痛,不问新久。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二驱毒饮

【组成】屋游(即瓦屋上青苔,洗净)不拘多少。

【用法】上药煎汤,入盐少许,待温,频频漱口。

【主治】热毒上攻,宣露出血,齿龈肿痛,不可忍者。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方三香盐散

【组成】大香附子(炒令极黑)9克,青盐(别研)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用如常法。

【功效】牢牙,去风冷。

【主治】蛀龋宣露,一切齿疾。

【来源】《严氏济生方》。

白口疮

方一青金散

【组成】五倍子(去土垢)120克,青黛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好油调,鸦羽扫口向咽喉,流入咽喉中,疮烂,次日便下。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白口疮,急恶,状似木耳。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二粉红散

【组成】干胭脂3克,枯矾30克。

【用法】上药研匀,每服3克,生蜜调如稀糊状,放入口疮咽喉中。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白口疮,咽痛声哑。

【来源】《严氏济生方》。

耵耳

方一立效散

【组成】真陈橘皮(灯上烧黑为末)3克,麝香(另研)适量。

【用法】上药2味和匀,每用少许,先用绵蘸耳内,脓净上药。

【主治】耵耳底耳,有脓不止。

【来源】《严氏济生方》。

方二胭脂散

【组成】胭脂、白矾(火上熬干)。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水许,以绵杖子蘸药,涂在所患耳中。

【主治】耵耳。

【来源】《严氏济生续方》。

朱佐方

脚气

方一鸡鸣散

【组成】槟榔12克,陈皮、木瓜各9克,吴茱萸、紫苏叶3克,桔梗、生姜各5克。

【用法】水煎于黎明前服。

【功效】行气降浊,温化寒湿。

【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以及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者。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牛膝汤

【组成】牛膝300克,白茯苓、人参各30克,当归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酒调服。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

【主治】脚气。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三木瓜圆

【组成】破故纸(炒)、川萆薢、干木瓜、杜仲、茯神(炒)、茴香(炒)、川牛膝(酒浸,切,焙)。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搅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汤酒任意调服。

【功效】祛风湿,壮筋骨。

【主治】脚气。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积聚

方一秘传枳壳圆

【组成】枳实(去瓤)18片,巴豆、丁香各27粒。

【用法】上枳实2片,合作1个,入巴豆、丁香各3粒,线缚下。用黄子醋200毫升,煮令干,去巴豆,留20毫升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姜汤调服3~6丸。

【功效】理气攻下。

【主治】男子、女人积气痛不可忍者,服之即安。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丁皮散

【组成】丁香、白术、茯苓、青皮、陈皮、良姜、缩砂、神曲、麦蘖、甘草、真桂心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为末,烧盐汤点服。

【功效】理气消积止痛。

【主治】小儿脾积疼痛。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疟疾

方一草果七枣汤

【组成】草果、常山、贝母、鸡心、槟榔、大枣、甘草、乌梅、青蒿各适量。

【用法】前几味药等分,青蒿加倍。每服12克,用水75毫升,煎至55毫升,通口服。滓再煎,其效如神。

【功效】截疟达邪,解毒除瘴。

【主治】疟瘴。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川乌散

【组成】大川乌、草果子、干姜、良姜各适量。

【用法】上药均锉,枣7枚,姜7片煎服。用之常服有验。

【功效】温中达邪。

【主治】虚疟。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三三虎圆

【组成】北常山、草果子、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等分,用白洒饼1个,小者2个,其为细末,生蜜为圆,弹子大。隔先1日,盐汤下1圆,临发又1圆,发旺又1圆。立效。

【功效】截疟祛邪。

【主治】治疟疾。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中风

方一神柏散

【组成】柏叶1把(去皮),葱白1把(连根)。

【用法】上药同研如泥,用无灰酒60毫升,同煎1~20沸,温服。

【功效】化痰、开窍。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语言不出,手足曳。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可使风退气和,不成废人。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防风汤

【组成】北防风、川升麻、川独活、川羌活、北芍药、甘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锉散。每服6克,水75毫升,煎至60毫升。随症上下,分空心、食后通口服。如觉气通逐,旋服活血丹、地仙丹之类。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手足不仁,或肿不已,宜服之。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三正舌散

【组成】蝎梢(去毒)0.3克,茯苓30克(炒),龙脑、薄荷各60克(焙)。

【用法】上药细末,每服6克,温酒下。或搽牙颊亦得。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舌体强难转,语不正等。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血症

方一柏叶饮

【组成】侧柏叶(多用,人白矾水煮,焙干)、川百药煎(炒)、蔓荆子(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各等分,入乳香末。浓米汤调服。2服见效。

【主治】便血。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黑袖散

【组成】百草霜、蚌粉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分,为末。每服0.6克,用糯米饮调下。侧柏枝研汁尤效速。鼻衄0.3克。皮破、灸疮出血、舌上出血,并干掺上,立止。

【主治】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至多,并血妄行,口臭俱出,但声未失,无有不效。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妇产科病

方一百草霜散

【组成】细面(微炒)、百草霜各适量。

【用法】上药6克,用无灰好酒调服。

【主治】产后下血不止。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朱砂丸

【组成】朱砂15克(研),乳香30克(研)。

【用法】上药为末,须用端午日取猪心血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乳香汤下,立产。

【功效】催行效危急。

【主治】难产应急时用。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三罂粟汤

【组成】罂粟壳、甘草、乌梅各适量。

【用法】上药等份研粗末。白水煎服,立效。

【主治】妇人妊娠痢疾,里急后重,百药不效。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四荆芥散

【组成】荆芥根(瓦上焙干焦,存性)、茴香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9克,温酒调服。

【功效】固崩摄血。

【主治】血崩年深,只一服即效。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疮疡

方一绿云散

【组成】金星凤尾草(干)240克,生粉草0.3克(切)。

【用法】上慢火焙,为细末,分作4服。每服酒60毫升煎沸,入冷酒120毫升和匀,以醉为度。

【功效】清热解毒,消疮。

【主治】毒发疮生于背脑。若曾服金石重药反者。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方二百花散

【组成】郁金、黄连、黄柏、栀子仁、葵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冷水调成膏,贴疮痛处。其效如神。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一切疮。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