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9300000015

第15章 宋代名医(著)方(7)

【用法】上药各适量,研为末和匀。每用药30克,以水70毫升,酒50毫升,同煎至70毫升,去滓,热含于齿动处,良久倦即吐之,以含尽药为度,日2剂。

【功效】补肾祛风止痛。

【主治】牙浮动,饮冷热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方二三枝膏

【组成】槐枝、柳枝、桑枝各150克(为末),青盐30克(研),川芎(末)、细辛(末)各1.5克。

【用法】先用槐枝、柳枝、桑枝以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滓,慢火熬膏,入后药末,同搅匀以盒子盛。每日用少许擦牙。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风热上攻,牙齿肿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方三沉香散

【组成】沉香、川升麻、细辛、白芷、地骨皮各30克,黑附子0.3克(生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用3克,白汤烧温,漱口,冷即吐出。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老人久患冷牙痛不可忍者。

【来源】《鸡峰普济方》。

咽喉肿痛

方一含化射干丸

【组成】射干、川升麻各30克,硼砂、甘草各15克,杏仁、豉心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研药令其匀,炼蜜和杵200~300百杵,丸如小弹子大。每服含化1丸,咽津。

【功效】散郁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热病脾肺壅热,咽喉肿塞,连舌根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方二犀角煎

【组成】犀角屑、川升麻、川大黄、黄药各30克,马牙硝、黄柏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以水28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入蜜20毫升,相合更煎3次沸,待温徐徐含咽。

【功效】泻火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食。

【来源】《鸡峰普济方》。

方三消毒散

【组成】牛蒡子180克,甘草60克,荆芥穗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水50毫升,温服,不拘时。

【功效】祛风消毒止痛。

【主治】大人、小儿咽喉肿痛生疮及小儿疮疱欲出水块。

【来源】《鸡峰普济方》。

方四露蜂房散

【组成】露蜂房、甘草、射干、川升麻、川朴硝、玄参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70毫升,煎至40毫升,去滓,非时温服。

【主治】热病喉中热毒,闭塞肿痛。

【来源】《鸡峰普济方》。

洪遵方

痢疾

方一肉豆蔻散

【组成】肉豆蔻、罂粟壳(用蜜拌匀炒黑)、甘草(炒)、干生姜(炒)各适量。

【用法】捣罗为末,每服18克。若赤痢多加甘草6克(炙)黄同煎;如白痢多加炒生姜6克同煎,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通口服,不拘时。可将2服药渣再煎服,无不愈者。

【功效】温肠除湿止利。

【主治】赤白痢无药可治者,其效如神。上吐下痢者亦可治。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二神应乳香丸

【组成】安息香0.3克,诃子3克,乳香0.3克,没药0.3克。

【用法】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7,乳香汤调服,空腹服,日3次服。

【功效】活血行气,汤肠止利。

【主治】诸般恶痢,腹中搅刺,傍晚频并危恶不瘥。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三盲肠丸

【组成】当归30克,肉豆蔻15克,诃子皮15克,黄连0.3克,乌梅肉0.3克,罂粟壳15克。

【用法】上为细末,蜜炼熟,丸大如绿豆。每服15丸,食前温陈米汤调服。

【功效】实肠胃,进饮食。

【主治】远近一切赤白痢。

【来源】《洪氏集验方》。

中暑

方一龙须散

【组成】炙甘草30克,乌梅30克,白矾15克,五倍子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白面120克,同和匀。每服15克,新水调下。

【功效】祛暑热,生津液。

【主治】中暑迷闷,不省人事。暑月代一切暑药。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二乌金散1号方

【组成】不注皂角9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以新汲水或温熟水调10克服立瘥。此药神妙。

【功效】清暑化痰。

【主治】冒暑闷乱,不省人事欲死,及发燥引饮无度,咽中痰涎不下。

【来源】《洪氏集验方》。

妇产科病

方一乌金散2号方

【组成】棕榈皮、乌梅、干姜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每服9~12克,水煎,乌梅汤调,温服,不拘时。

【功效】固摄止崩。

【主治】血崩漏下,最治产后血崩。并小产血崩漏下。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二乌金散3号方

【组成】血余炭15克,鲤鱼皮30克,没药15克,红花0.3克,伏龙肝0.3克,凌霄花15克,好香墨15克,于柏木0.3克,当归15克。

【用法】研细为末。以酒250毫升,煎取200毫升,调药6克,空心频服之。用无灰酒调服大妙。

【主治】妇人产后百病。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三滑胎易产神效八味散

【组成】炙甘草60克,黄芩、大豆黄卷、干姜、吴茱萸、麻子仁、大麦芽(炒)各120克,桂心1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酒调服6克,汤饮亦得。动作宜谨,勿上厕,恐不觉堕地。

【功效】温经固冲安胎。

【主治】滑胎易产,神效。

【来源】《洪氏集验方》。

痈疽

方一灵宝膏

【组成】大栝楼10枚(研细如粉),新胡桃10枚(研细如粉),滴乳香10块(如大指头大,研细如粉)。

【用法】上用白砂蜜300克,同煎药于银石器内极慢火3小时,其稠如饧,多合少合准此。每服2匙,无灰酒调服,不拘时。甚者不过2~3服,其效如神。

【主治】一切痈疽,脑疽、发背等疾,甚有神验。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二痈疽经验方

【组成】横纹甘草(炙干碾为细末)30克。

【用法】上药分为3次服,无灰热酒调服。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肿毒发背,一切痈疽。

【来源】《洪氏集验方》。

喉痹

方一救生散

【组成】白僵蚕15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2味,各取研末,和匀。每服1.8克,以生姜汁,调药令稠,灌下,便急以温茶清冲服。

【功效】驱风解毒。

【主治】急喉闭,产前、产后有此疾,皆可服。

【来源】《洪氏集验方》。

方二急风散

【组成】青胆矾。

【用法】每次少服,研细,新汲水调少许。含咽,吐痰为妙。

【主治】小儿喉闭咽痛,大人亦治。

【来源】《洪氏集验方》。

陈言方

方一控涎丹

【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3克,临卧姜汤送下。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饮尤在胸膈之上下,症见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亦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

方二澄源丹

【组成】牡蛎粉、苦参、密陀僧、知母、水银各30克,生栝楼45克,黄丹(与水银砂共研)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男子用雌猪肚1具,女人用雄猪肚1具,入药在内。以线缝定,用绳缚在新砖上,另用生栝楼25克,切碎同煮,早晨至午时,取药出,不用栝楼,只烂研猪肚和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食前米汤调服,日3次服,10日可去病根。

【功效】滋肾养阴。

【主治】三消渴疾。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方三十全丹

【组成】苁蓉(酒浸)、石斛(酒浸)、狗脊(火去毛)、萆薢、茯苓、牛膝(酒浸)、地肤子、远志(去心炒)各30克,熟地黄90克,杜仲(去皮锉炒)90克。

【用法】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盐汤任意调服。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脚气上攻,心肾相系,足心隐痛,小腹不仁,烦渴,小便或秘或利,关节挛痹,疼痛。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四立安圆

【组成】破故纸(生)、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丝断)各30克,草磷6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盐汤、盐酒任意调服。

【功效】补肝肾壮腰。

【主治】五种腰痛。常服,补肾,强腰脚。治脚气。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五宽膈圆

【组成】木香、京三棱(炮)、青皮各15克,半夏(汤先7次)90克,大腹子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米汤调服20~30丸。

【功效】宽胸顺气消痞。

【主治】气不升降,胸膈结痞。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六猪膏汤

【组成】猪膏、生姜汁各150毫升,青蒿汁、天门冬汁各80毫升。

【用法】上药微火银石器内熬成膏。每服20毫升,酒汤调服,不拘时。

【功效】清热养阴。

【主治】肝劳实热,关格牢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七卫生汤

【组成】当归、白芍药各120克,黄芪24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锉为散,每服12克,水100毫升,煎至70毫升,去滓。加陈年老酒25毫升煎,不拘时服。

【功效】补虚劳,强五脏,除烦,养真,退邪热,须血脉,缓中,安和神志,润泽容色。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养胃,养精。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八生姜生附汤

【组成】大附子1枚(生,去皮脐切作8片)。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生姜30克切,同煎至100毫升,去渣,温冷服。

【功效】此药能正气、消痰、散风。

【主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并主淤冷,癖气,胸满,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凡中风无问冷热虚实皆可服。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九杀疥药

【组成】羊蹄根(生切)30克,姜0.3克,矾1.5克,硫磺3克,草乌头1个。

【用法】上药以米泔浸1宿,研极细,入酽醋和匀。入浴时,抓破疮敷末,片刻,以温水洗去,绝妙。

【功效】杀虫治疥。

【主治】疥。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十昨叶荷草散

【组成】昨叶荷草(即瓦松晒干)30克,枯矾3克,雄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以羊蹄菜根先蘸醋揩癣上,令痒破,即以药末乘湿涂敷,不过2~3次即愈。

【功效】杀虫除癣。

【主治】一切癣,无问风湿气血,与夫相染而生者。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十一黄肉随方

【组成】厚朴(姜制炒)45克,白术、陈皮各30克,干姜(炮)紫苏、甘草(炙)、半夏(汤洗)各90克。

【用法】上药锉为散,每服15克,水150毫升,去渣。食前服。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散寒。

【主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胃腑虚,则为阴邪所伤。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腹胀,色黄黑者。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十二应梦人参散

【组成】白芷、干葛、青皮、桔梗(炒)、白术、人参各0.9克,甘草(炙)45克,干姜(炮)3.9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水70毫升,姜3片,枣2枚,煎50毫升,通口服。

【功效】健脾益气,祛风理气。

【主治】伤寒,体热,头痛。及风壅,咳嗽咯血。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杨方

方一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适量(并生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

【功效】祛风化痰。

【主治】中风面瘫,口眼斜。

【来源】《杨氏家藏书》。

方二秦艽扶羸汤

【组成】柴胡10克,人参鳖鱼(醋炙)、秦艽、地骨皮各15克,半夏、紫菀、炙甘草各10克,当归6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乌梅、大枣各1枚,水煎,食后服。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自汗,四肢怠隋,饮食不香。

【来源】《杨氏家藏方》。

吴彦夔方

方一醉乡宝屑

【组成】陈女120克,缩砂120克,红豆45克,甘草40克,生姜500克(以上粗末),盐30克,丁香3克(锉),白豆蔻仁30克(碎),巴豆8粒(不去皮壳,用铁线串定)。

【用法】同用水煎,焙干,去巴豆不用,随意服之。

【功效】宽中化痰,解醒醉后。

【主治】呕吐,恶心。

【来源】《传信适用方》。

方二栝楼散

【组成】黄芪120克,皂角刺240克,甘草180克,牛膝60克,栝楼10个。

【用法】上药用蜜500克,旋入铛内,炒至紫色,见风吹服为末。有滓再炒为末。酒调服6克。

【功效】内消恶肉生好肉。

【来源】《传信适用方》。

方三红玉散

【组成】寒水石60克(碳火烧通赤,候冷即细研),黄丹15克。

【用法】同研细,干掺在疮内,后用万金膏贴,每日1上或2上。

【功效】合疮口,生好肉,生肌止痛。

【主治】疮口久不收敛。

【来源】《传信适用方》。

方四丁香丸

【组成】大丁香15克,木香、胡椒、藿香、干姜、甘草各9克。

【用法】上药为末,蒸饼糊丸绿豆大,焙干。时时干嚼服,不必饮汤水。

【主治】因食冷物凝滞胃间,呕吐不止。

【来源】《传信适用方》。

方五牙痛方

【组成】乳香3克,胡桃0.3克,荜拨0.3克,附子皮、尖3克,蝎梢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擦牙痛处,少时用荆芥汤漱过。

【主治】牙疼不可忍。

【来源】《传信适用方》。

陈自明方

不孕

方一白芷暖宫丸

【组成】禹余粮(制)30克,白姜(炮)、芍药、白芷、川椒(制)、阿胶(粉炒)、艾叶(制)、川芎各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