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25

第25章 内科(19)

清心饮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中风中脏。风火上犯,神明散乱,舌不能言,口流涎沫,甚则神昏鼾睡,面色油红。

【组成】牛黄1.5克,琥珀4.5克,黄连1.5克,丹参9克,远志1.5克(甘草水炒),菖蒲2.4克,橘红3克,胆星1.5克,麦冬4.5克,淡竹叶20张。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续命风引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主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

【组成】麻黄、芎、石膏、人参、防风各9克,甘草、桂心、独活各6克,防己、附子、当归各3克,杏仁30枚,陈姜15克。

【用法】上十三味,咀。以酒300毫升,水1升,合煎取400毫升,分4服,白天3次,夜里1次。

搜风丸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异名】人参半夏丸(《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风症偏枯,口眼斜,涎多昏愦,痰唾黏稠,或时喘咳者。

【组成】人参、茯苓、南星各15克,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寒水石各30克,蛤粉60克,薄荷15克,藿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丸如豌豆大。每服30丸,用生姜汤送下。

稀涎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风涎不下,喉中作声,状如牵锯者。

【组成】半夏14枚(生,切片),猪牙皂角1条(炙)。

【用法】上作一服,以水4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入姜汁少许,温服。不能咽者,徐徐灌之。

舒筋保安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功用】祛风通络。

【主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脚气,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者。

【组成】干木瓜150克,萆薢、五灵脂、牛膝(酒浸)、天麻、续断、白僵蚕(炒去丝)、松节、白芍药、乌药(去木)、威灵仙、黄芪、川当归、防风(去叉)、虎骨各30克。

【用法】上药用酒1升,浸27日,紧封扎。日数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6克,用浸药酒适量调下,吃酒尽,再为米汤调下。

疝气

沉香荜澄茄散

【来源】《博济方》卷二。

【异名】荜澄茄散(《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三)。

【主治】肾阳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黄,手足厥冷,胁肋虚满,精神困倦,大便泻利,小便滑数;并治膀胱、小肠一切气痛。

【组成】荜澄茄、沉香、葫芦巴(微炒)、八角(微炒)、破故纸(微炒)、官桂(去皮)、川苦楝子(炮,捶破,去核用肉)、木香、紫巴戟(穿心者)各30克,桃仁(面炒,去皮、尖)60克,川乌头15克(炮,去皮、脐),黑附子(炮制,以、脐)120克。

【用法】上十二味,同杵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盐少许,同煎至240毫升,温服。

牡蛎大黄汤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功用】利湿涤热。

【主治】湿热下注,阴茎肤囊浮肿作痛。

【组成】牡蛎(用熟黄泥包裹夹,火煅透,出地上冷却)、大黄(纸裹,水浸透,炮,冷却)各60克。

【用法】上药锉研为末。每服3克,用无灰温酒空腹时调服;不能饮酒者,用温汤调,入酒少许同服。

葫芦巴丸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八引《百一选方》。

【主治】小肠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吐者。

【组成】葫芦巴(炒)500克,大巴戟(炒)、川乌(炮,去皮)各180克,川楝子(炒)560克,茴香600克,吴茱萸(汤浸7次,炒)3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酒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牡丹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

【异名】消坚丸(《百一选方》卷十五)。

【功用】散寒化淤。

【主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妇人月经病,血刺疼痛。

【组成】川乌头(炮令焦黑,去皮、尖)、牡丹皮120克,桂心150克,桃仁(炒,去皮、尖)150克(别研)。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温酒送下,妇人用醋汤下。

【附注】方中川乌头,原书缺用量。《仁斋直指》作“一只”。

胡桃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

【主治】小肠气。

【组成】胡桃肉(汤浸,去皮)、破故纸(炒)、大枣(煮去皮、核)各等分。

【用法】上药各为细末和匀。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益智仁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肾经积冷,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脉沉紧者。

【组成】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9克,乌头(炮,去皮)、生姜各15克,青皮(去白)6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入盐少许,煎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导气汤

【来源】《医方集解》。

【功用】疏肝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组成】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吴茱萸3克(汤泡)。

【用法】以长流水煎服。

海石散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理气和血,化痰清火。

【主治】气滞血淤,痰火内结而成之脾痛、疝痛。

【组成】海浮石6克,香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川芎、山枝煎汤,入姜汁令辣,调服。

八、气血津液病症

郁症

加减发郁汤

【来源】《嵩崖尊生》卷十一。

【主治】过食生冷,抑遏少阴之火于脾部者。

【组成】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细辛、香附、葱白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沉香降气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四。

【功用】理气降逆,温中和胃。

【主治】三焦痞滞,气不宣畅,心腹疼痛,呕吐痰沫,胁肋臌胀,噫气吞酸;胃和虚冷,肠鸣绞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及五嗝五噎,心胸满闷,全不思食者。

【组成】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叶、人参(去芦头)、甘草(炮)、白术各30克,白檀香60克,肉豆蔻、缩砂仁、桂花、槟榔、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白豆蔻、白茯苓(去皮)各15克,川姜(炮)、枳实(炒)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6克,入盐少许,用水250毫升,同煎至175毫升,和滓温服,不拘时候,日进3服。

沉香降气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异名】沉香降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功用】降气宽中。

【主治】气机郁滞,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胃有留饮,噫醋吞酸,胁下支结,常觉烦闷;中寒呃逆,脾湿洞泄,两胁虚鸣,脐下撮痛;脚气病患者,毒气上升,心腹坚满,肢体浮肿者。

【组成】香附(炒,去毛)12.5千克,沉香575克,缩砂仁1.5千克,甘草(炙)3.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少许,沸汤服。早晨空腹时服,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越鞠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异名】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理郁升陷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又兼气分郁结,经络湮淤者。

【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当归身9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乳香(不去油)9克,没药(不去油)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胁下臌胀,或兼疼者,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各15克;少腹下坠,加升麻3克。

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和中。

【主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组成】甘草(炙微赤)15克,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柴胡(去苗)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烧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梅核气、奔豚气

黄芩射干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主治】咽喉似有物噎塞。

【组成】黄芩(去黑心)、射干各30克,枳实(去瓤,麸炒)、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甘草(炙,锉)各23克,升麻45克,官桂(去粗皮)38克。

【用法】上7味,粗捣筛。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清化丸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主治】肺有郁火,痰喘咳嗽,睡不安宁;梅核气,咳逆无痰,喉间如含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燥痰黏结喉头者。

【组成】贝母30克,杏仁15克,青黛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砂糖,姜汁泡,蒸饼为丸,如弹子大。噙化。

清火豁痰丸

【来源】《古今医鉴》卷四。

【功用】清火化痰。

【主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烦躁,咽喉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鲠状。

【组成】大黄(酒蒸)90克,礞石(煅)15克,沉香6克,黄芩(酒炒)60克,黄连(酒炒)60克,栀子(炒)60克,连翘30克,天南星(制)60克,半夏(制)60克,白术(炒)60克,枳实(炒)60克,贝母(去心)45克,天花粉30克,陈皮30克,白茯苓30克,神曲(炒)30克,青黛15克,玄明粉21克,甘草15克,白芥子(炒)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姜汁、竹沥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姜汤送下40丸。

七疝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五。

【主治】七疝,及奔豚小肠气,脐腹大痛。

【组成】元胡索、小茴香(酒炒)、川楝子、全蝎(炒)、人参、大附子、山栀子、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空腹时温酒调服。

川楝丸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奔豚小腹疼痛。

【组成】川楝子、茴香各60克,附子30克。

【用法】上三味,用酒300毫升,煮尽为度,焙,晒干,炒,研末。每药末30克,用延胡15克,全蝎18个,丁香18粒,别为末,与前末和匀,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送下;痛甚者,当归煎汤送下。

木香郁李仁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奔豚气从少腹奔上冲心,昏乱呕吐,痛甚。

【组成】木香30克,郁李仁(去皮,生用)90克,沉香(锉)槟榔(锉)、官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焙)、附子(炮裂,去皮、脐)、茴香子(炒)各30克。

【用法】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茴香子或薄荷酒下20丸,一日3服。

苦楝丸

【来源】《医垒元戎》。

【主治】奔豚,小腹痛。

【组成】川苦楝、茴香、附子(炮,去皮、脐)各30克。

【用法】上三味,酒1.2升,煮尽为度,焙干,研细末,每称30克,入玄胡15克,全蝎18个,炒丁香18个,另为末,和匀,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用50丸,空腹时服。

【加减】痛甚,加当归,煎酒下。

水肿

郁李仁丸

【来源】《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

【主治】腹中停水,心腹胀满,连两肋满闷,气急冲心,不能坐。

【组成】郁李仁60克,牵牛子45克(熬),甘遂(熬)30克,防葵22克,子、桑白皮、槟榔各30克,橘皮、泽泻各15克,茯苓、泽漆叶(炙)、杏仁(去皮、尖)各22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捣末过筛,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每日2次,服到10丸,微利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酢物、生冷、油腻、热面、炙肉、蒜等。

清热渗湿汤

【来源】《赤水玄珠》卷二。

【主治】湿热浮肿,肢节疼痛,小便不利;夏月湿热伤脾,心烦口渴,泄泻溺赤。

【组成】黄连、茯苓、泽泻各3克,黄柏(盐水炒)6克,苍术、白术各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实脾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四。

【主治】脾阳不足,周身浮肿。

【组成】大附子1个(炮,去皮、脐),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60克,甘草30克(炙),大腹(连皮)6个,木瓜1个(去瓤,切片)。

【用法】上药用水于砂器内煮至水一半,劈开干姜,心内不白为度,不得全令水干,恐近底焦,取出锉焙为末。每于空腹、日午用沸汤服。

治肿饮

【来源】《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

【主治】水肿。

【组成】灯芯草1把(先将水1升,煎至500毫升),萝卜子30克(微炒),砂仁30克(微炒)。

【用法】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芯草汤内,略滚即入茶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量多而肿即退。

香苏散

【来源】《卫生宝鉴》卷十四。

【主治】水气虚肿,小便亦涩。

【组成】陈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紫苏叶各15克。

【用法】上四味,共研为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