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神医药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800000024

第24章 内科(18)

秦艽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功用】清心凉营,利湿退黄。

【主治】劳黄。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

【组成】秦艽15克(去苗),犀角屑15克,黄芩22克,柴胡30克(去苗),赤茯苓15克,茵陈30克,麦门冬30克(去心),川大黄60克(锉碎,微炒)。

【用法】上药捣为粗末。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4服。以利为度。

地骨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主治】髓黄。身体赤黄,四肢无力,肌肉抖动,两脚胀,鼻中衄血,身无大热,喜卧冷处。

【组成】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去苗),人参60克(去芦头),羚羊角屑30克,甘草30克(炙微赤,锉),生地黄汁30毫升。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入生地黄汁,温服。

栀子柏皮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柏皮汤(《鸡峰普济方》卷十)。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

【组成】栀子10克(劈),甘草3克(炙),黄柏6克。

【用法】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

臌胀

牡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主治】臌胀。

【组成】牡丹皮45克,桃仁21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60克,鳖甲(去裙,醋炙,锉)36克,大黄(锉,炒)30克,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枳壳(去瓤,麸炒)各45克。

【用法】上九味,锉碎。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4克,切碎,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半小时后再服。

浚川丸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功用】理气消积,逐水退肿。

【主治】水肿及单腹胀满,气促食减,遍身浮肿。

【组成】大戟、芫花(醋炒)、沉香、檀香、南木香、槟榔蓬莪术、大腹皮(洗,焙干)、桑白皮(锉,炒)各15克,黑白牵牛15朵(晒,研,取生末),巴豆(去壳、膜、心,存油)15粒。

【用法】上除牵牛末、巴豆外、前九味内有沉香、檀香、木香、槟榔不过火,余五味焙干,同沉香等为末。就加牵牛末和巴豆碎切在乳内,杵极细,入前药末同再杵匀,水煮面糊为丸,麻仁大。每服17丸,浓煎葱汤候温,五更初空腹服下。去水未尽,停一日减用13丸,次减作9丸,再减至7丸,汤使服法如前,症退即止。

香朴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老人中寒下虚,心腹臌胀,不喜饮食,脉浮迟而弱。

【组成】厚朴(姜炒)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23克,木香9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7片,大枣1枚,以水煎服。

启峻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三。

【主治】脾肾俱虚,腹胀少食。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炒枯)各4.5克,陈皮2.4克,甘草(炙)1.5克,肉桂1.5克,茯苓4.5克,干姜(炮)1.2克,肉果、沉香各2,4克,附子(炮)4.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气肺硬满者,去黄芪,加厚朴。

豆卷腹皮汤

【来源】《引经证医》卷四。

【功用】健脾化湿。

【主治】脾虚湿盛,腹臌足肿,纳谷大减,脉来沉弦带涩。

【组成】大豆黄卷、枳实、白术、茯苓、白蔻仁、厚朴、姜滓、大腹皮、橘皮白、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痉病、胁病

玳瑁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异名】七宝丸(《圣济总录》卷六)。

【主治】急风及中恶,神志不清,面色发青,四肢逆冷。

【组成】生玳瑁150克(捣罗为末),安息香150克(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60克(细研,水飞过),牛黄15克(细研),琥珀30克(细研),麝香7.5克(细研),龙脑7.5克(细研)。

【用法】上药共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子大。用童便60毫升,生姜自然汁20毫升,相合暖过,不拘时候,服下3丸。

秘方定心丸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四引《统旨》。

【异名】秘方定振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功用】益气养血,祛风定振。

【主治】老人颤振,由于气血两虚,风气外袭所致者。

【组成】天麻(蒸熟)、秦艽(去芦)、全蝎(去头、尾)、细辛各30克,熟地、生地、川归、川芎、芍药各60克,防风、荆芥各21克,白术、黄芪各45克,威灵仙(酒洗)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酒糊调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或酒送下。

降火化痰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二。

【主治】痉病,因痰火而成者。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贝母、胆星、海石、木通各1.5克,白芥子1.8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加减】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60毫升。

秘方补心丸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四引《统旨》。

【功用】养血补心,安神镇惊。

【主治】心虚手振。

【组成】当归、生地各45克,川芎、甘草、人参各30克,柏子仁、酸枣仁各90克,远志(去心)75克,辰砂(飞)、胆星各15克,金箔20片,麝香3克,琥珀9克,石菖蒲18克,茯神(去皮、心)2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蒸饼糊丸,绿豆大,辰砂为衣。每服70~80丸,津唾咽下,或姜汤下。

芍药汤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

【主治】妇人气血淤滞,腰胁疼痛。

【组成】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盐30克,煮干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开水调下。

枳实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七。

【主治】男子两胁疼痛。

【组成】枳实30克(麸炒,去瓤),白芍药(炒黄)、雀脑芎人参(去芦)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空腹时用生姜、大枣汤或酒调下,一日3次,每次6克。

芎葛汤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七。

【主治】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脚弱。

【组成】川芎、葛根、桂枝、细辛、枳壳、人参、芍药、麻黄、防风各1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一日3次。

枳壳煮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七。

【主治】悲哀烦恼伤肝,两胁疼痛,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举动不利,渐至脊膂挛急。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黄)、细辛(去叶)、桔梗(炒)、防风(去钗股)、川芎各120克,葛根45克,甘草60克(炙)。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滤去滓,空腹时温服。

肝痈、眩晕

救肝败毒至圣丹

【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主治】肝痈。

【组成】白芍、当归各15克,炒栀子9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27克(煎取汁400毫升)。

【用法】金银花用水1.4升,煎取800毫升,分400毫升泡前药后,再加水400毫升同煎,滓又加水400毫升,同金银花汁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服。

宣郁化毒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三。

【功用】理气宣郁,清热解毒。

【主治】肝痈。胁间疼痛非常,手按之更甚者。

【组成】柴胡6克,白芍30克,香附6克,薄荷6克,当归30克,陈皮3克,枳壳3克,天花粉9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沉香磁石丸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上盛下虚,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组成】沉香15克(别研),磁石(火煅,醋淬七次,细研,水飞)、葫芦巴(炒)、川巴戟(去心)、阳起石(煅,研)、附子(炮,去皮、脐)、椒红(炒)、山茱萸(取肉)、山药(炒)各30克,青盐(别研)、甘菊花(去枝、萼)、蔓荆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酒煮米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旋复花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功用】除风化痰,清利头目。

【主治】诸风痰实,头目昏眩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肢体倦怠,颈项强硬,手足麻痹,偏正头痛。

【组成】旋复花60克,防风(去芦头)、吴白芷、甘菊花、天麻、天南星(炮)、白附子(炮)、半夏(汤洗)、陈皮(去白)、芎、蝎梢(去毒,炒)、僵蚕(炒,去丝)、石膏(研)各30克。

【用法】上药捣为细末,以生姜汁煮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食后温生姜汤或清茶送下。

虚风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一。

【主治】一切虚风,头痛眩晕,错晕欲倒,呕吐痰涎,牙关紧急,手足无力,麻木不仁,不省人事。

【组成】天蓼木、吴白芷、白鲜皮、白茯苓(去黑皮)、川芎、独活(去芦头)、防风(去芦头)、天南星(酒浸,切片,酒煮)、天麻(酒煮)、乌蛇(酒浸,去皮、骨)、全蝎(微炒)、人参(去芦头)麻黄(去根、节,炒)、甘草(锉,迷)、白术、细辛(去苗、叶、土)川乌头(炮裂,去皮、脐)、白僵蚕(去丝,微炒)各15克,天雄(炮裂,去皮、脐)、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11克,马牙硝(别研)雄黄(飞,研)、朱砂(飞,研)各7.5克,龙脑、麝香各1.5克。

【用法】上药二十五味,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0丸。每服1丸,温酒化下,或荆芥汤下亦得,食后、临卧服。

芎麻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主治】头痛眩晕,泛恶欲味,头重欲倒。

【组成】川芎、天麻各适量。

【用法】上药以水煎,送服。

芎术汤

【来源】《博济方》卷三。

【主治】湿邪上犯,眩晕呕逆,头重不食。

【组成】川芎、半夏、白术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不拘时候。

芎术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主治】伤湿头痛,头重眩晕,不思饮食。

【组成】川芎15克,白术15克,附子(生,去皮、脐)15克,甘草、桂心各7.5克。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空腹服。

中风

沉香半夏汤

【来源】《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资生》。

【主治】中风痰盛,堵塞气管,影响呼吸者。

【组成】附子(炮)1只,沉香(与附子等分),人参15克,半夏(制)6克,南星(炮)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服。

补偏愈风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二。

【主治】气血虚弱,内风沸腾,不拘左偏右偏,两手足俱废痿者。

【组成】人参9克,熟地黄18克,茯苓9克,生黄芪18克,炙黄芪9克,白术6克,赤芍药3克,当归9克,杜仲(酒炒)9克,怀牛膝9克,羌活、独活各4.5克,当归9克,桂枝2.4克。

【用法】加桑寄生24克,煎汤代水服。

补脑振痿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主治】肢体痿废偏枯,脉象极微细无力,服药久不愈者。

【组成】生箭芪60克,当归24克,龙眼肉24克,杭萸肉15克,胡桃肉15克,蛇虫(大者)3枚,地龙(去净土)9克,生乳香9克,生没药9克,鹿角胶18克,制马钱子末0.9克。

【用法】上药十一味,用前九味煎汤500毫升,去滓,将鹿角胶入汤内融化,分2次送服制马钱子末0.45克。

麻黄续命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主治】中风中腑,无汗恶寒;以及风寒湿痹,痿症等。

【组成】麻黄(去节)60克,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30克,防风90克,附子15克,杏仁60克。

【用法】上药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调匀。每服15~20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附子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主治】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斜,昏晕失音,眼目动,牙关紧包,不得转动。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桂心各15克,细辛(去苗)、防风(去叉)、人参、干姜(炮)各18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末,用酒调下6克。

乳香应痛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主治】一切风气,左瘫右痪,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恍惚,痰涎壅塞,筋脉拘挛,或遍身顽痹,走疰疼痛,脚膝缓弱,行步艰难;打扑伤损,淤血不散,痛不可忍;行路劳伤,脚浮肿疼痛;肾脏风毒,上攻面肿耳鸣,下注脚膝沉重;偏正头痛,攻疰眼目。

【组成】龙骨(酒浸一夜,焙干,研粉,水飞3度,晒干)135克,蜈蚣6条(去尾针,以薄荷叶裹,煨熟),赤小豆(生用)、虎骨(酥炙焦)各180克,白僵蚕(炒去丝、嘴)、草乌头(炮,去皮、尖)各360克,白胶香(拣净,炼过)、天麻(去芦,洗)、川牛膝(酒浸,去芦)、川当归(酒浸,去芦)各90克,全蝎(去尾针,微炙)70个,乳香(研)18克,木鳖仁72粒(别研)。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7丸,冷酒或冷清茶送下,不拘时候,但以临睡时服为佳。

【禁忌】药后忌食诸热物2小时;服药期间,忌湿面、炙、酢脯、发热、动风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