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秘方妙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748500000031

第31章 综合病症(2)

方三

【主治】和胃泄热。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腹疼痛急剧并有灼热感。伴口干苦者。

【组成】生大黄10克,玄胡索5克,生甘草10克,生白芍30克。

【用法】上四药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在服药期间禁食辛热之品。

方四

【主治】养阴益胃。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绵绵,伴口干欲饮、舌红少津者。

【组成】黄梨100克,银耳30克,白芨30克。

【用法】黄梨去皮切片,白芨打碎同银耳加水煎服。每日1剂。

上消化道出血

方一

【主治】止血化淤。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吐血。

【组成】阿胶10克,参三七5克,白芨15克,断血流15克。

【用法】参三七、白芨打成碎末,合断血流加水1碗(约500克)煎至半碗,取汁纳入阿胶烊化,温服。血止后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方二

【主治】清胃泄热,凉血止血。适用于吐血、呕血症,血色鲜红或紫暗,伴口臭、便秘、舌苔黄腻者。

【组成】生大黄3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赭石15克,鲜藕汁30克。

【用法】赭石打细末,合大黄、黄芩、栀子加水煎沸,取汁,冷温后对入藕汁服下。1日3剂,血止为度。

方三

【主治】泄肝清胃,凉血止血。适用于呕血、吐血,量多势急,伴胁痛善怒、舌质红绛者。

【组成】青黛10克,龙胆草5克。

【用法】龙胆草加水煎沸取汁,送服青黛,每日1~2剂。

方四

【主治】温中止血。适用于呕血、吐血,血色暗黑,伴有大便溏薄、四肢欠温、神疲懒言者。

【组成】灶心黄土20克,赤石脂15克,炮姜炭5克,焦艾叶5克,生黄芪2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附注】灶心黄土又名伏龙肝。赤石脂又名赤石土。

方五

【主治】降气化淤止血。主治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之大吐血。

【组成】苏子15克,降香15克,茜草根15克,血余炭30克。

【用法】将苏子、降香、茜草根共研细末,加水400克,煎数沸即成。共煎2次,去药渣,放冷。服药时调入血余炭细末,搅匀徐徐服下。每次约50克左右,每隔数分钟1次。

方六

【主治】解毒止血。主治嗜酒致胃热吐血。

【组成】蚕豆苗(嫩茎叶)30克。

【用法】冷开水洗净、捣汁加冰糖少许化服。如无蚕豆苗可用蚕豆梗30克先煎服。

肝硬化

方一

【主治】养肝柔肝,活血化淤,攻补兼施。适用于肝硬化。

【组成】当归2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皮30克,郁金15克,丹皮10克,茯苓30克,大腹皮10克,桃仁10克,板蓝根20克,栀子1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早晚各1次。

方二

【主治】攻补兼施。适用肝硬化。

【组成】木香3克,甘遂3克,巴豆3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川朴10克,枯矾40克(醋制)。

【用法】方一方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次0.6克,2日1次,连服3日。方二方研为细末,醋制桐子大,待服方一方腹水消退后调服,每次6克,每日2次,米汤送下,50日为1个疗程。

方三

【主治】清热疏肝,活血养血,滋补肝肾。适用于肝硬化。

【组成】当归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郁金12克,生地30克,鳖甲15克,白术30克,枸杞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柴胡12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附注】热重加败酱草30克,栀子12克,丹皮12克;纳差加白豆蔻10克,木香10克;淤血、出血者加小蓟10克,桃仁10克,鸡血藤30克,三七6克,腹水重加白茅根、半边莲30克,汉防己30克。

方四

【主治】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肝硬化之肝脾肿大。

【组成】鳖甲12克,鼠妇6克,大黄6克,地鳖虫6克,蜣螂6克,莪术9克,柴胡6克,桃仁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用上药5倍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每日2次。

方五

【主治】活血化淤,软缩肝脾。适用于肝硬化。

【组成】丹参30克,鸡内金10克,三棱10克,鳖甲15克,穿山甲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

【主治】活血止痛,凉血止血。适用于肝硬化肝区痛甚有出血倾向者。

【组成】参三七6克,月季花(干者)15克,卷柏15克,玄胡索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急性胰腺炎

方一

【主治】疏肝理气,清热通腑。适用于上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恶心、呕吐并伴有轻微发热者。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胡黄连9克,白芍15克,木香9克,玄胡9克,生大黄15克,芒硝9克。

【用法】加水煎服。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每日1剂。

方二

【主治】理气清胰,驱虫止痛。适用于急性胰腺炎上腹胀痛,剧烈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水或有蛔虫者。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胡黄连9克,木香9克,白芍15克,槟榔15克,使君子15~20克,苦楝根皮15~24克,细辛3克,芒硝9克。

【用法】上药前九味加水煎沸取汁,再纳入芒硝溶化。分2次服。1日服完。

方三

【主治】清热降逆,行气止呕。适用于急性胰腺炎腹胀痛,发热较高,伴有严重感染者。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2克,二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地丁15克,青皮10克,大腹皮10克,川楝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四

【主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组成】柴胡、杭芍、生大黄(后下)各15克,黄芩、胡黄连、木香、元胡、芒硝(冲服)各9克。

【用法】每日1~2剂,分2~4次煎服。

【附注】热重加银花、连翘;湿热重或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龙胆草;呕吐重加代赭石、半夏;疼痛重加川楝子,重用元胡;食积加莱菔子、焦三仙(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胸满加厚朴、枳实;背痛加全瓜蒌、薤白、防风、秦艽;体虚中寒去大黄、芒硝,加附子、干姜。

方五

【主治】清热解毒,和胃止痛。用于急性胰腺炎等。

【组成】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各9克,甘草3克,生姜汁10~20克。

【用法】前五味水煎2次,合并药液,对生姜汁口服。根据病情,可少量多次频服,亦可做1次服或平分2次服,可日进1剂。亦可日进2剂。

慢性胆囊炎

方一

【主治】疏肝利胆,理气止痛。适用于慢性胆囊炎心窝下右侧胀痛连及两胁,舌苔微黄而腻者。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5克,生大黄5克,玄胡15克,茵陈15克,青皮15克,白芍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痛。适用于慢性胆囊炎合并感染,伴有发热症状者。

【组成】生大黄5克,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枳实6克,青木香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主治】行气利胆,健脾化湿。适用于慢性胆囊炎上腹胀痛,恶心嗳气,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者。

【组成】姜半夏6克,大腹皮6克,厚朴6克,茯苓12克,薏苡仁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茵陈15克,砂仁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四

【主治】利胆消石,清热止痛。适用于胆石症继发慢性胆囊炎者。

【组成】金钱草50克,海金沙10克,冬葵子15克,玄胡10克,丹皮15克,川楝子15克,枳实10克,鸡内金15克,黄连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方一

【主治】清热凉血,缓急止痛。适用于粪便血多脓少,血色鲜纤,腹痛拒按,舌质红,苔黄者。

【组成】丹皮15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马齿苋(鲜)30克,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白芍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

【主治】行气异滞,化浊止利。适用于便意频频,里急后重,粪便中脓多而血少。

【组成】焦山楂20克,建曲10克,制香附10克,枳壳1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主治】健脾和中,辛开苦降。适用于便下黏液脓冻为主或夹有少量血液,血色暗晦,伴脘闷腹胀恶心,舌质淡,苔灰白浊腻者。

【组成】白术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干辣萝卜2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四

【主治】升清收涩,厚肠止泄。适用于便下黏液脓冻日久,或伴有脱肛者。

【组成】苦参10克,茶叶10克,升麻6克,葛根20克,柴胡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

【主治】温肾暖脾,止痢止痛。适用于非特异性溃汤性结肠炎,日久不愈,泻下物纯脓冻或夹有少量粪便,每至夜间鸡鸣时分必泻,伴有少腹冷痛,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者。

【组成】制附子5克,肉桂5克,砂仁3克,石榴皮6克,木香10克,白术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吐酸

方一

【主治】制酸止痛。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所致的吐酸水。

【组成】鸡蛋壳若干个。

【用法】鸡蛋壳去内膜洗净,候干后,研为细末,成人每服3克,开水送服。

方二

【主治】清肝和胃制酸。用于治疗热证吐酸。

【组成】煅石决明、煅牡蛎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共研细末,每服3~6克,每日3次,饭前服。

方三

【主治】和胃制酸,用于治疗胃寒吐酸。

【组成】海螵蛸120克,砂仁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服3克,开水送服。

方四

【主治】和胃制酸,用于治疗胃痛吐酸。

【组成】煅牡蛎、淮山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服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呕吐

方一

【主治】解表和中。用于治疗因外感风寒,或吃了生冷食物而引起的呕吐。

【组成】紫苏9克,藿香9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生姜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不想吃东西,加炒麦芽9克,建曲9克;痰多者,加半夏6克;腹泻,加大腹皮9克,茯苓9克。

方二

【主治】清热止呕。用于治疗因平素胃热过盛或外感热邪所引起的呕吐。

【组成】竹茹9克,枳壳6克,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三

【主治】健脾和胃。用于呕吐日久,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引起的胃虚呕吐。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砂仁3克,陈皮6克,木香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四

【主治】温中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而引起的呕吐。

【组成】灶心土90克。

【用法】熬开,澄清去渣,与姜汤、红糖对服。

方五

【主治】养阴和胃。用于治疗胃阴不足的呕吐。

【组成】乌梅肉120克,蜂蜜120克。

【用法】熬膏,每日服3次,每次服20克。

胃痛

方一

【主治】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因脾胃素虚,过吃生冷食物或受凉所引起的虚寒胃痛。

【组成】蔻仁3克,干姜3克,木香6克,砂仁6克,陈皮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二

【主治】和血调气。用于治疗胃痛反复发作,气滞血淤、淤血阻络所致的血淤胃痛。

【组成】蒲黄2.4克,五灵脂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方三

【主治】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气滞胃痛。

【组成】荔枝核(炒焦)多个,木香若干。

【用法】每1个荔枝核加木香2.4克,共研细末,每次服4克,每日服2次,开水送服。

方四

【主治】散寒止痛。用于治疗食积胃脘胀痛。

【组成】薏苡仁30克,制附子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贮存,每服1.5克。

方五

【主治】散寒止痛。用于治疗胃寒痛。

【组成】毕澄茄、白豆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3克,开水送服。

腹痛

方一

【主治】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寒积腹痛。

【组成】何首乌9克,香附9克,干姜6克,陈皮6克,紫苏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二

【主治】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寒积腹痛。

【组成】生姜5片,红糖60克。

【用法】沏姜糖水加白酒少许,温服。

方三

【主治】活血化淤。用于治疗血淤腹痛。

【组成】当归9克,丹参12克,五灵脂9克,延胡索9克,蒲黄6克,川芎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四

【主治】泄热导滞。用于治疗食滞湿热而引起的实证腹痛。

【组成】皮硝30~90克。

【用法】皮硝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

便秘

方一

【主治】泻热导滞。用于治疗胃肠积热所引起的热结便秘。

【组成】番泻叶3~6克。

【用法】用开水泡服。

方二

【主治】清热润肠。用于治疗胃积热所引起的热结便秘。

【组成】芝麻24克,大黄15克,厚朴6克,杏仁9克,枳实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三

【主治】顺气行滞。用于治疗忧思过度,情志不和,气滞气致的大便秘结。

【组成】瓜蒌皮、瓜蒌仁各6克,青皮6克,杏仁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2次。方四

【主治】养血润燥。用于治疗老年体弱及产后血虚所致的便秘。

【组成】黄豆皮120克。

【用法】大黄豆碾碎取皮,洗净,水煎,每日1剂,分3~4次温服。

方五

【主治】养血润燥。用于治疗年老体虚,病后以及产后血虚津少所致的大便秘结,及肠燥大便秘结。

【组成】黑芝麻30克,蜂蜜适量。

【用法】黑芝麻捣碎用蜂蜜调服,每日1次。

方六

【主治】润肠通便。用于治疗慢性便秘。

【组成】草决明6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