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个人理财规划
14745800000038

第38章 养老规划(3)

股票

退休规划中不应过多地持有低收益债券,适当增加股票持有比例可以保证自己有能力度过漫长的退休时光,在投资的组合中选择持续分红能力较强的大盘蓝筹股,行业选择方面以银行、电力和消费为上。在这些持续分红能力较强的股票中挑选大盘蓝筹股长期持有,便是养老股最好的挑选策略。然而相比于收益较固定的债券而言,股票投资的风险和难度要大得多。那我们该如何尽早给自己挑选几只适合养老的股票呢?

与一般的股票投资相比,为养老而准备的股票投资具有3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投资期限较长,所以更看重长期回报,而不是短期获利。如果我们50岁开始买入的话,那距离60岁退休开始逐步动用这笔钱还有10年的投资期限。而如果我们理财意识觉醒较早,在30岁就开始未雨绸缪,为了今后的养老支出而积极买入质地优良适合养老的股票的话,就有长达30年的“缓冲期”。因此,养老股首先应该挑选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强,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的绩优股,而决不能追逐带有短线炒作性质的各种题材股、消息股和概念股。

二是作为一种刚性需求,为养老而进行的投资必须稳健第一,安全至上。这就要求养老股必须是一支股性不活跃、不容易被投机炒作的股票。某种程度上说,养老股还需要有一定的“债性”。而一般来说,股票的盘子越大,炒作难度越大,波幅越是小,走势也越是平稳,因此养老股就应该挑选大盘股,而不能是容易被炒作的中小盘股。

三是养老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开支,因而养老投资必须采用一种细水长流类似“存本取息”的投资模式,这样的话,养老金的本金规模才不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缩小。在股票投资上,“取息”就表现为股票分红,尤其是可以直接用于消费的现金分红。

学习小贴士

如何判断养老股标准?

养老股标准1:大盘蓝筹股

由于适合做养老股的股票必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因此我们与其费尽周折去“挖掘”一些被市场低估的成长股和“黑马股”,还不如直接选择目前已经奠定行业龙头地位,且经营业务和业绩均具备较高确定性的大盘蓝筹股。

由于大盘蓝筹股大部分都是大型国有企业,部分企业还带有垄断性质,因此经营业绩往往较为稳定,这种持续的盈利能力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投资回报。同时,这些国家控股或者政策扶植的企业万一将来哪一天经营不善,业绩下滑,甚至濒临破产,往往也有政府“善后”,投资者投资这类企业就等于让国家做了“担保人”。这就给以股养老的投资者吃了一粒最大的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值巨大,导致大盘蓝筹股市的炒作难度较大,使得股价波动相对较小,出现让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无法接受的“过山车行情”几率也小。较少炒作也使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与其他股票相比相对较低,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会较低。对于投资者来说,长期持有会有非常稳定的收益,是挑选养老股的上佳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数量众多的中小盘成长股,大盘蓝筹股的绝对数量较少,并大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较好的行业口碑,因此挑选起来也相对容易。

养老股标准2:持续分红能力强

尽管市场上盘子大、业绩佳的大盘蓝筹股数量不多,但我们要想从这几十只股票中挑出一只或几只作为自己的养老股,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养老投资的第三个特性:细水长流。即养老股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分红意愿和分红能力,以此来满足退休后持续不断的养老支出。

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老年人长期持有优质股票,靠每年的现金分红来维持日常生活支出的故事。在股东回报意识较强的西方成熟股票市场,股票的高比例分红是司空见惯的事。有些股票平均每年分红高达3%,在牛市来临或者业绩增长突出的年份,还会派发额外红利,使中小投资者一样可以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因此依靠股票分红来维持养老开支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主流养老手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高分红股票”不只是一次分红特别多的股票,而是能够持续多年都有分红,而且每次分红的比例还不低的股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细水长流”。因此,只有在牛市或者业绩爆发性增长的年份才会想起为股东分红的股票,就不能算合适的养老股,而每股分红只有几分钱的“象征性分红”股票也同样被我们排除在外。

在中国股市中,投机性相对较强,大部分投资者还是通过股价波动所导致的价差来实现收益,而非通过长期持有股票以获取红利来实现收益。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意识较差导致的。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具有持续分红能力的优质养老股。

养老股标准3:银行、电力与消费

在今天的A股市场中具有较强分红能力的股票分红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银行股、电力子股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消费类股票中。尤其以银行股最为明显。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除了银行股,像粤电力A、申能股份等分红能力较强的电力股也可作为养老股候选品种。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由国企垄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力行业依然将是国企一家独大的局面。由此而造成的持续盈利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尽管眼下电力行业正受到煤价上涨所带来的冲击,但长期看,国家财政补贴不可能长期补贴发电厂,“煤电联动”也是必然的趋势,其长期盈利能力依然看好。此外,像高速公路板块的赣粤高速,交通运输板块的长航油运等和钢铁及电力股具有同样的优势:国有垄断。因此也可作为养老股。除了这类国有控股企业外,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升级的长期大环境下,具有明显行业优势地位的消费类股票也是养老股的不错选择。

除了上述投资产品以外,还可以购买黄金和收藏品等投资产品。总之,在选择退休投资产品时,一定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长期稳健投资,二是合理分配组合。

学习活动

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并说明原因。

任务三认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1、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组成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到2002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14736万人,其中职工11128万人,离退休人员3608万人。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我国政府鼓励当地政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和试点。

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通过商业机构运营,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尚处于零星发展的状态。2000年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人数是560万,不到全部企业职工的5%。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搭建了制度平台,无疑将对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劳动者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等方式实现。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水平很低,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3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420亿元,人均保费支出不足40元,而2003年全国人均退休金为8777元。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公共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年贫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改革道路,初步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框架,与国际上流行的“三支柱”保障理论相契合;二是通过全面和渐进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保障制度向社会化的责任分担制度转变,改变了依靠政府和单位的传统保障观念,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为一定数量的居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并开始形成了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使离、退休人员能够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四是有效改善了公众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了即期消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用人单位和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财政投入;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利息等增值收益;

(四)基本养老保险费滞纳金;

(五)社会捐赠;

(六)依法应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职工个人每月按照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以下称缴费工资)的百分之八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