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上下而求索(科学知识大课堂)
14745400000024

第24章 执着追求(15)

米高扬在复杂情况下果断作出了决定,这一决定是人们料想不到的:他决定安装布局基本上不变,载重位置也不变,但改变飞行方向。

被后人称作“鸭型”飞机的、水平尾翼放在前面的这种飞机,绝不是米高扬发明的。早在莱特兄弟所处的时代就已经按照鸭子的外型制造出一种飞行器。当时人们对飞行器利用水平尾翼向前飞行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还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一定要求人们把方向舵和升降舵安装在后面。

不墨守陈规,这是米高扬的特点。他决定制造一架“鸭型”飞机。他善于花小钱办大事。他把发动机的位置由鸭子的头部移到尾部,不变重心,使喷出的气体火流经过飞机的后部,不损坏飞机的结构。总之,经过多方面考虑,制造喷气式“鸭型”飞机的想法是非常可行的。

表面看来尽管“鸭型”飞机是大家熟悉的,但实际上在许多方面都是空白点。从事飞机配置图的助手们详细研究了国内外文献,但都没有找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便开始参考航空模型制造者的丰富经验,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进行风洞试验,然后设计并试制飞机。但试制成的飞机看上去却很蹩脚。

当飞行员第一次准备驾驶这种飞机升空时,机场的战士坚决不让放飞。没办法,米高扬只好亲自与机场战士交涉。战士说:“这种飞机屁股朝前……违反飞行规则,不出事才怪呢!”

米高扬通过耐心解释,飞机终于被准许试飞了。然而,这种“鸭型”飞机第一次放飞时就发生了颤振,损坏了。

米高扬经过一番检查,终于找到了祸根。一个微不足道的、被忽略的小事竟使这些严肃认真的、学识渊博的专家们陷入了紧张忙乱的漩涡。原来颤振是前轮造成的,只要准确地保持前轮的平衡,颤振就消失了。

几年后,米高扬认识到这种飞机远远不是最完美的,飞机上带螺旋桨是多年形成的传统,为什么不能打破呢?一天,米高扬对他的助手说:“我决定重新改制飞机。”

他用一根树棍当铅笔,在沙地上勾画出一幅新的歼击机草图。虽然这架歼击机仍然使用两个发动机,但这一次是把发动机装在机身上。

助手听完说道:“米高扬先生,你想想吧!发动机会使机身受热到什么程度?发动机的热度对飞行员,对操纵,对各电器系统的电路将产生什么影响?你就不担心油箱爆炸吗?”

的确,米高扬对切实解决热交换问题,还没有提出过更多的办法。因此,防止机身受热的问题同原来的设计思想相抵触,这就可能成为某种凶多吉少的和非常冒险的事业。

然而,米高扬并没有畏惧风险,他们通过断级结构、改进冷却系统等办法,将可能产生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了。

1946年4月24日,米格-9式喷气式飞机第一次升空了。每个人都为这一天而感到激动,因为这是他们用无数个失败换来的。当然,米格喷气式飞机能够起飞就是一个胜利。那低矮粗胖的飞机,装在头部的像鼻孔一样的双叉进气孔,真有点像达斯狗。看上去并不美观,但它毕竟是一种前途无量的新式飞机。5年后,这种飞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在米高扬的指挥下,米格飞机的家族成员越来越壮大,除米格-9式外,他们还研制出带有后掠机翼和新式救生工具的米格-15式歼击机、突破音速的米格-19式歼击机和带有三角形机翼的米格-21式歼击机。

长期艰苦的研制工作,米高扬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鬓发斑白。设计小组人员前往探视,他们送给他一个塑像——著名的人民英雄叶麦利亚的塑像。

米高扬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他拿着小塑像说:“我要工作!”

然而,这已经是不可能了。1970年12月9日,米高扬在心脏手术后与世长辞了。

米高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航空事业,他是原苏联科学院院士,苏军工程技术勤务上将,两次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6次获列宁勋章。他是为科技事业而忘我工作、勇敢献身的楷模。他生前有句名言:在困难难以克服、障碍日益增多之时,便是胜利即将到来之日。

创造奇迹的计算机软件神童做事执著的孩童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父亲是个有点名气的律师,母亲是位金融家的女儿。显然,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

童年的比尔·盖茨生着一头沙色的头发,一双有神的眼睛,一只高高的鼻子。这个身体健康的小男孩对于孩子们聚在一起的追逐和跑跳似乎不感兴趣,而愿意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尔的家庭是和谐幸福的。父母都很有教养。他们重视家庭生活。父亲不管工作多忙,在晚餐和节假日,尽量使全家人在一起度过。在孩子们的记忆中,一家人总是利用晚餐时间,在一块儿边进餐,边亲密友好地交流和讨论。每当这时,孩子们在父母面前,都享有平等发表各自意见的权利。父母的发言,也仅仅是发表个人意见,而决不用命令的语气。父母对孩子们的友好与亲近,为孩子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孩童时期的比尔,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很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这就是,办事执著,不从众,只要是他想办的事情,就一定干到最好,如果是与别人比赛,就要胜过任何人。在比赛和竞争中,他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小小的年纪,他就不受环境和舆论的左右。认准了的事情,任凭别人说什么,他都听而不闻,一门心思干到底。

学龄前的比尔,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也不愿意看儿童们喜欢看的童话故事和连环画,而是愿意钻进父亲的书房翻那些供成人使用的书。到了7岁,他就在这些大书中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籍——《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常常一个人抱着这本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当有人用怀疑的口气问他,能读懂书中的内容吗?比尔不予理睬,继续专心地阅读。

上学以后,比尔执著的个性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种个性与他那事事想出人头地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干什么事情,都要干到最好。有一次,比尔所在学校的牧师见孩子们对枯燥的《圣经》不感兴趣,就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难题。他找出了《圣经》中最枯燥难记的一大段文章,对孩子们说:“谁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这篇文章,就可以免费参加在太空尖塔餐厅举行的就餐聚会。”太空尖塔是西雅图市最高、最豪华的建筑,设在尖塔顶部的餐厅,也是最豪华的餐厅。在这里就餐,可以集旅游、观赏、就餐于一体,是任何孩子都想参加的事情。尽管像比尔这样的家庭,父母有条件带孩子登塔就餐,但好胜的比尔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参加了这极富挑战性的背诵比赛。结果,他用最短的时间,准确无误地背下了牧师指定的文章,获得了登塔就餐的奖赏。童年的这个小小的胜利,使比尔那执著的个性得到了强化。他认识到,干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孩童时期的比尔常常以做出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为自豪。有一次,他听一个孩子说,银行里有千元大钞。比尔从来没见过这么大面值的钞票。他想别人也会很少见到,于是,就从家中要来50张面值20元的钞票,托人到银行换来一张千元大钞,然后,邀上一个好友,到了西雅图市最好的快餐店,要了一份简单的快餐。当服务小姐把他要的食品端来后,比尔装出很潇洒的样子,对小姐甩出了那张千元大钞。小姐还从未见过这么大面值的钞票,就把值班经理找来。当时,吃一顿快餐,仅几元钱。在生意萧条时,快餐店一天也未必能够达到上千元的营业额。当经理被找来时,他客气地声称找不开这么大面值的钞票,请求他们用零钱付费。比尔却平淡地说:“没有小钱。”经理为难地说:“你们先用餐,我们想办法解决就是了。”当经理和服务小姐去解决比尔给他们出的难题时,比尔和他的朋友开心地大笑起来。

湖滨中学的尖子生

童年的比尔·盖茨,天资聪明,喜欢学习,再加上父母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所以,他顺利地完成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并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资。到11岁,比尔就可以上中学了。

在为比尔选择学校时,父母动了一番脑筋。如果上公立中学,可以为家中省下不少学费,这些钱可以留待将来支付孩子们的大学教育费用,但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发现比尔在智力发育、对自然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他们了解到,一般的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儿子强烈的求知欲。为了使儿子得到更好的中学教育,也是为了使比尔的聪明才智得到较好的开发,父母为他选择了本市最好的学校——西雅图市湖滨中学。

这是一所私立中学,是由本市的大财团资助建立的学校。学校收费很高,来这里上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和教学制度,教学标准很高。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学校还建立起了竞争机制。这些制度和要求,给孩子们带来了浓厚的学习空气和竞争氛围。这样的环境很适合于喜欢竞争的比尔。

比尔在同年级的孩子们当中年龄是比较小的。可是,他进学校后不久,就成了引人注意的学生。他有着出色的记忆力。老师让学生背诵的东西,在许多学生看来是一种负担,而比尔却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准确熟练地背诵下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常常使一些孩子头疼,而比尔却在数学的学习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他经常整个晚上钻研数学难题。比尔钻研抽象问题的快乐情绪,让他的同学无法理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常的抽象思维能力,再加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比尔来到湖滨中学不久就成了本班的尖子学生。不管是当堂背诵,还是年级考试,比尔都能拿到好成绩。良好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使比尔停止不前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刺激了他的好胜心。过人的才智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使他的学习成绩不仅保持在第一的位置,还经常遥遥领先于他的同学们。

智力过人,成绩领先的比尔,在与人相处上却不那么顺利。人们感觉到,这个像顽童一样的中学生,自恃比别人聪明,凡事好出风头,而且达到了锋芒毕露的地步。他性情倔强,说话生硬,和人相处,有时表现出一种很不耐烦的样子。即使对待老师,他也难免使性子。当然,他不是个书呆子,他也喜欢看电影、玩游戏、野游、溜冰、开车兜风等。但他干这些活动也和学习一样,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和谁交往。

尽管比尔在同学中不怎么讨人喜欢,可是,他的过人才智和优良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同学们不得不服气。这个不善于社交也不愿意在结交人上花时间的学生,在湖滨中学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叫比尔·盖茨的学生。

痴迷于计算机的中学生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湖滨中学早在1968年末就决定让它的学生了解计算机。比尔·盖茨超常的智力和对抽象问题的特殊兴趣,使他一接触计算机就像着了魔似的。6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还很落后,计算机本身巨大而且笨重,只是实行了二进制的计算方式,没有任何系统软件,更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铺天盖地的游戏软件。它在当时还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这种庞大的计算工具,向人们显示的仅仅是严密的逻辑、简单的运算规则和惊人的速度。在一般孩子看来,上计算机课是一种负担,枯燥的数字让人头痛,机械的运算令人乏味。而比尔却从中发现了从未有过的乐趣。他喜欢计算过程的严密逻辑,更喜欢计算机对人的智力进行的挑战。

自从接触计算机后,比尔就不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干别的事情了。他经常把大块的时间消磨在计算机房中。他对计算机的知识,很快就超过了他在湖滨中学的老师。为了弄懂计算机的奥秘,比尔从计算机原理到计算程序无所不学。当时计算机在美国也是新鲜玩意儿,所以,使用费昂贵。计算机公司不可能让学生无偿使用它的机器。尽管学生母亲俱乐部通过拍卖活动筹集到一部分费用,但这些钱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了时间限制。为了更多地接触计算机,比尔常常深更半夜爬起来,偷偷地钻进计算机房。与比尔同样痴迷计算机的还有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名字叫保罗·艾伦。他后来成了比尔的合伙人。这个小伙子常常几乎和比尔同时偷偷地钻进计算机房。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不是简单地按照规定的计算机程序学习和操作。当他们熟悉了基本操作程序和计算机语言之后,就在计算机上发展少年人的兴趣,即做游戏。当时还没有任何游戏软件,比尔和保罗就利用学到的计算机语言,自己设计出了简单的游戏程序。他们在计算机上进行比赛、对抗等,找到了别的孩子暂时无法理解的乐趣。当其他的学生把学习计算机课程看作一种负担的时候,比尔和保罗却从中发现了从未享受过的快乐和充分展示少年智力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