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744200000055

第55章 旅游艺术(5)

第四节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另一精华,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由外在形象引出独特的感觉、意境,使人引发出一连串遐想。

一、中国古代雕塑发展概况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石、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

(一)史前雕塑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出土的带有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雕、牙雕、木雕等品种。

(二)夏商周雕塑

夏商周时代青铜雕塑的成就最突出。该时期已出现圆雕和装饰性浮雕,兼具庄重典雅和神秘瑰奇的风格。至战国时代才突破了这种程式,向着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

(三)秦汉雕塑

秦汉时代雕塑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秦汉时代的雕塑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缺乏细腻感。这种阳刚之美,成为秦汉时代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的象征。该时期代表作有秦始皇陵陶塑兵马俑。其雕塑手法写实,整体气势磅礴,是秦始皇“示强威、服海内”思想的产物。石雕代表作有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包括马踏匈奴、跃马等大型作品16件。

(四)魏晋南北朝雕塑

魏晋之后,南北对峙,北部混战,南朝受玄学影响,崇尚虚静无为。在这种背景下,该时代的雕塑由秦汉时代的阳刚之美分裂为南方风格与北方风格,即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该时期,佛教兴盛,佛教造像之风极其浓烈。南朝佛像俊逸秀丽。北朝佛像主要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佛像面相雄健,躯体粗壮,代表作有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

(五)隋唐五代雕塑

隋唐五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疆土的统一促成了雕塑风格的统一,即南方的阴柔之美与北方的阳刚之美的融合。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被看做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理想的风格”。

唐代雕塑融刚健粗犷的生命力量与精致华美的自然灵气为一体,同时将对征服外物的描写与内心的刻画相统一。总之,唐代雕塑充溢着美满与和谐。

在佛教雕塑上,唐代造像有中国化与世俗化倾向,如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菩萨躯体呈“S”形扭动;在陵墓雕塑上,内容的丰富及墓葬制度的完善,为后世开创了典型。“昭陵六骏”是唐代陵墓雕塑中的经典作品;在明器雕塑上,唐代墓俑表现的社会生活气息浓郁,这在中国明器雕塑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六)宋辽金元雕塑

这一时期,中国雕塑由“理想风格”开始向“愉快风格”过渡,宋代雕塑最具代表性。究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化的整体精神气质是文弱无能、苟且偷安的,其艺术导向必然倾向于对个性化情感意志的表现。这一文化精神特质能够促进文学绘画的发展,但却对雕塑、舞蹈类艺术的发展造成障碍。

这一趋向在雕塑中的具体表现是:佛教雕塑的世俗化,如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出现大量反映世俗生活情节的雕刻;陵墓雕塑人物拘谨,动物温驯,如宋太宗永熙陵和宋真宗永定陵的雕塑;纪念性雕塑重视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太原晋祠圣母殿宫女雕塑为代表。

(七)明清雕塑

明清是雕塑艺术更加世俗化并走向衰萎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一时期日趋贵族化、文人化和女性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缺失了精神的支柱,就只能依靠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其风格在此时期完全演变为“愉快的风格”。以石狮为例,汉代石狮凶猛,唐代石狮丰满,明清石狮则驯顺恭良。

明清雕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艺性雕塑上,其以巧妙的构思、高超精致的工艺水平著称于世。著名遗例有明代福建德化窑的白瓷达摩立像、福州田黄石雕观音及弥勒佛等。清代的工艺雕刻,以《大禹治水青玉山子》最为著名。天津晚清捏像大师张明山所作《渔樵问答》、《惜春作画》等案头泥塑作品,也是案头雕刻佳作。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陵墓雕塑,包括陵墓表饰(华表、石人、石兽等)、墓室雕饰(墓门、墓道、宫床等墓内建筑雕饰及墓内肖像)、明器艺术(陪葬用的俑和动物造型、建筑模型和器物模型)。陵墓雕塑的最高成就在地上,特别是陵墓门前和神道上的雕塑。中国最优秀的作品都出现在这里,如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顺陵的石狮。二是宗教雕塑,包括佛道寺庙和佛教石窟里的塑像、浮雕。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优秀的宗教雕塑,如云冈石窟大佛塑像、敦煌彩塑菩萨等。三是建筑装饰,包括宫殿、民居、桥梁等建筑物上的装饰性雕塑。四是工艺雕塑,包括工艺性的泥塑、瓷塑、木雕、石雕、玉雕、骨雕等。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

1.题材广泛性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如人物、动物(包括想象、虚构的动物)、自然山水、历史神话等。与西方雕塑以人为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不同,中国雕塑中人物雕塑作品虽然比较多,但相对却不特别醒目。这种取材特点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内涵,中国人认为人的精神品格需要通过现实社会实现。

2.社会功利性

中国雕塑总是用来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如工艺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此外还与社会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如宗教雕像、墓葬雕塑。这一特点使雕塑的艺术性在中国被削弱甚至被遗忘,这对中国古代雕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导致雕塑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的有限性。

3.缺乏独立性

中国历史上,从事雕塑的是工匠,雕塑被视做“皂隶之事”。因此,古代雕塑不能在艺术上获得独立地位,并形成了古代中国重绘画、轻雕塑的传统。这一地位差异直接导致中国雕塑在古代没有出现完整系统的理论。这一点与西方异彩纷呈的雕塑理论相比,区别是明显的。

4.与绘画的互通性

“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雕塑与绘画的相融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在色彩上,中国古代雕塑一般都是上色的。在西方,是否用颜色是绘画与雕塑的一个重要区别。其次,线是中国雕塑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与此相对,西方雕塑更重体积、团块。如中西方雕塑表现衣纹时,中国雕塑以线表现,而西方古典雕塑则以丰富的空间变化来体现。因此,通常中国雕塑表面光滑,而西方雕塑多有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再次,中国雕塑的题材内容也受绘画的影响。如自然山水雕塑是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另外中国人物雕塑与绘画相同,也讲究以形写神。

5.艺术写意性

中国雕塑在艺术表现上以写意取胜。写意是表现神韵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与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传神”、“以形写神”是一致的。中国雕塑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外形上的酷肖,而是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这与西方雕塑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汉代的《李冰像》、《说唱俑》,成功地表现出人物的神采和意蕴。

6.多样性与灵活性

中国雕塑在空间表现上灵活多样。与西方“面面俱到”的圆雕艺术不同,中国圆雕更注重正面效果,如陵墓仪卫人物正面雕刻细致、背面则简略概括。此外,浮雕在中国雕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建筑装饰、工艺性雕塑等。有时为了更有助于表现艺术效果,将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艺术方式混合使用,更将雕绘混合,如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泥塑等。

7.儒道精神化

中国艺术精神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反映在风格上则或为崇高、庄严、壮丽,或为飘逸、淡泊、天真。中国雕塑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儒家风格。明器雕塑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道家风格。而西方古典雕塑风格则较多接近前一系统风格特征。

第五节中国古代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等50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