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称十五国风,被普遍视为《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共160篇。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于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以楚国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和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氛围。到了汉代,文学家刘向把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命名为《楚辞》。这部诗集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他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手法上,楚辞吸取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先驱。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发展,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是很多诗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而且叙诗娴熟技巧、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是组诗名,是不同时期不同人写就而成的,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语言艺术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这些诗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代的诗人。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建安七子”以王粲成就最高,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描写了汉末战乱的情景,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从现实主义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用词华藻;现实主义作品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文风。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这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在自己的诗中,但是有些句子的词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僵硬,不够自然。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争割据的时期,各民族的交流也广泛起来,诗歌在这一期得到很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乐府民歌涌现出来,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情感,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流传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时的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时期。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仅流传下来的诗就有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有几十人。这与当时社会繁荣密不可分的。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继“四杰”之后,更以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鲜明革新精神的诗人就是陈子昂。他提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的诗歌的真正革新。他的《感遇诗》38首,就是他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高度的统一。他流传下来的诗有九百多首,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杜甫诗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国家,体贴人民的疾苦的精神,他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的《凉州词》和《登鹤雀楼》为后人所推崇,其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与贾岛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李贺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可以见其才华。李商隐则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著名的诗篇中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元代的诗人大多是宋金遗老,受元好问及江湖诗人的影响较深。中期以后,风气渐变,一以唐人为宗,,但过多追求词采雅丽,对账工整,少有变化。后期诗风,大半学晚唐穠纤缛丽之体。元代较为著名的诗人有戴表元、王冕、萨都剌等人。
到了明代,由于理学、科举对文人思想严重束缚,以及历次“文字狱”的影响,诗人创作限于毫无生气的局面。
在明初,诗作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到了永乐年间,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成化以后,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笔力尚属雄健,但过多注重声调音节。明末的诗坛主要表现的复社、几社里的几位诗人身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陈子龙和夏完淳。
在明代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每个时期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