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600000015

第15章 自然未知(9)

舒莱金院士的见解不能说是绝无可能,但论据却尚欠确凿,因为当时并无风暴。此后,列宁格勒的物理学家尤里·科普捷夫提出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假设,这还得从芝加哥的大火谈起。

1871年10月8日夜晚,在芝加哥的东北部,突然响起了第一声火警警报,有一所房子着火了,随此警报一个接着一个鸣响,两个小时后,整个城市已是一片火海。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当年那场使繁华的芝加哥城化为灰烬的大火,起因于某桩不幸的事件。据传统的说法是,母牛撞翻了牛棚里点着的煤油灯。可是,美国学者琴别尔连不同意这种无科学依据的俗见,而且也令琴别尔连目瞪口呆的是,与芝加哥那场熊熊大火发生的同时,在密歇根州、伊阿华州、堪萨斯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州的广大地区以及太平洋沿岸也燃起了熊熊大火,火龙以漫山遍野之势,齐头并进地席卷了整块大陆。

琴别尔连又仔细研究了当时的档案记载,结果发现,当时各地报纸对那场大火都有报道:“火雨自天而降”;“请看,天空自燃”。还有一则神秘的新闻披露,“有数百名逃出火海的人都倒毙在似乎火舌舔不到的田野里、道路旁和空地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琴别尔连认为,这是一桩天灾,并不是母牛撞翻了牛棚里点着的煤油灯之类的不幸事件。在琴别尔连发现的一些文件中,也证实了他的说法,这些文件上记载,有颗解体的彗星曾于1871年10月与地球相碰撞,致使大块流星体降落到地面上,这正是引起芝加哥和其他城市神秘火灾的原因,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会有大批人倒毙在火舌舔不到的地方,实际上,这些人是被流星雨击毙的。

芝加哥那场大火灾发生在1871年10月,而“玛丽亚·采列斯塔号”失事的时间是1872年11月,两者相隔一年有余,其间有什么关系呢?

琴别尔连想起了天文爱好者,奥地利的军官冯·比拉当年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颗比拉彗星。根据琴别尔连计算,每隔6年零6个月,比拉彗星就应回归地球上空一次,然而,当比拉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时,学者们意外地发现,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分裂成两大块,中间的裂痕宽达25公里。“下一次彗星回归时,不知形状会如何?”兴致盎然的学者们猜测着。可是,到了“规定”的回归时间——1872年11月27日夜,比拉彗星却“失约”了,此时,在欧洲各地却袭来了一阵罕见的“陨石雨”。天文学家指出,从广袤的天空中降下“陨石雨”的那个位置,恰恰是比拉彗星应该出现的地方。这表明这场罕见的“陨石雨”正是比拉彗星最终崩溃的残骸。实际上,这类流星雨今天仍能观察到,只是规模不那么令人注目罢了。

“玛丽亚·采列斯塔号”失事的时间正是天文学家报告的比拉彗星完全分崩离析,成为陨石雨飞入地球上的时刻。难道这就是铸成悲剧的原因?我们不妨进一步详细描绘一下当时发生的过程:

……双桅帆船的船员突然听到了越来越响的隆隆声,闪亮的光曳一道接一道地划破了夜空,紧接着一团团火球爆炸着自天而降。浓烈的呛人烟雾在船的四周弥漫开来,使人呼吸窒息。此时,火球会随时落到船上,而船舱里却放着约二千桶酒,由于货舱长久未透风,舱里积蓄着不少酒精蒸汽,只要溅进小小的火星,就可能引起爆炸,在这种情况下,船长下令放下甲板上的救生小艇,让船员乘救生小艇暂且离开帆船,以躲过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期。他们当时想找拖索,可是慌乱中一时又找不到,于是就用斧子砍断了升帆的缆绳,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船上留有斧砍的深痕。

接下来的情况可能是:一阵风扯断了拖索,刮走了救生小艇,水手们用尽平生力气划桨,也无法使救生小艇靠上帆船。这时,恰好有一块陨石击中了救生小艇,舟翻人亡……而那艘失去了全体船员的“玛丽亚·采列斯塔号”在海上漂荡了几天后,才遇上了英国的海帆船。

也许有人会发问,陨石会那么巧正好砸到救生小艇上吗?这完全是可能的事。曾有艘英国三桅帆船“埃克里普斯号”在太平洋上航行时,在某个夜里被一颗人头般大小的陨石轰然一声击中,货舱当即起火,虽然火最后被扑灭了,但因船底破洞无法堵住,结果帆船沉没了。

类似的巧事并非绝无仅有。英国帆船“萨吉塔里乌斯号”也曾遭到一块大陨石的袭击,船员刚刚来得及逃到救生小艇上,帆船就沉入海中。

在浩瀚的海洋中,船只的活动范围虽然只占其很小的一部分,遭受陨石“火雨”的袭击,犹如中“头奖”一样,几率可能微乎其微。对于“玛丽亚·采列斯塔号”的谜案,尽管有种种合情合理的解释,但至今还没有任何确凿的客观证据,所以还是一件未决的谜案。

蝮蛇的乐园探秘

在我国辽宁省旅顺西北的渤海中距老铁山角约30公里处,有一面积约1平方公里(长约15公里,宽约07公里)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组成的岛屿。这里地势陡峻,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2155米,多海蚀洞穴及灌木草丛。而且在这个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的蝮蛇,因而,人们把它称为蛇岛,亦称小龙岛。

蛇岛以蝮蛇的数目众多而闻名中外。的确,当你踏上蛇岛,你就会发现,无论在树干上或草丛中,也不论在岩洞里或石隙内,处处有蛇。它们蜷伏着,爬行着,有的张口吐舌,露出一副凶相。这些蛇会利用各种保护色进行伪装,它们倒挂在树干上就像枯枝,趴在岩石上又似岩石的裂纹,蜷伏在草丛间活像一堆牛粪。

这种蝮蛇别称“草上飞”、“土公蛇”,是爬行纲蝮蛇科的一种毒蛇,长60~70厘米,大者可达94厘米;头呈三角形,颈细,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圆斑,腹灰褐,具黑白斑点;多生活于平原较低山区,以鼠、鸟、蛙、蜥蜴等为食。我国除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尚未发现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而惟独蛇岛盛产。目前,据统计,蛇岛上的蝮蛇有14000多条,并且每年增殖1000条左右。人们不禁要问,在这弹丸之地的孤岛上为什么栖息着这么多的蝮蛇?为什么它们的种类是那样的清一色?这种情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研究后认为,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蝮蛇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蛇岛面积虽小,但和台湾岛、海南岛等岛屿的形成基本一样,都是第四纪时从大陆分离出去的的“大陆岛”。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植物种数等方面,蛇岛和旅顺、大连地区的情况差不多。岛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砾岩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些裂缝既能蓄留雨水,又为蝮蛇的穴居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其次,蛇岛位于暖温带海洋中,气候温和湿润,每年无霜期达180多天,是东北最暖和的地方,对植物生长和昆虫、鸟类繁殖极为有利。特别是该岛处于候鸟南北迁徙的路线上,同山东荣城、江苏盐城、上海崇明岛等候鸟栖息地连成一线。每当春秋两季,过往的候鸟有几百万只,树木茂密的蛇岛便是它们“歇脚”的好地方。由于蝮蛇有一套上树守株“逮鸟”的本领,它的鼻孔两侧的颊窝是灵敏度极高的热测位器,能测出0001度的温差,因而只要有鸟停栖枝头,距离1米左右,蝮蛇都能准确无误地把它逮住,成为一顿美餐。“植物——昆虫——鸟雀——蝮蛇”,构成了蛇岛的生物链。

还有,岛上土壤相当深厚,土质结构疏松,水分丰富,宜于植物生长和蝮蛇“打洞”穴居。蝮蛇生性畏寒,洞穴为它们提供了越冬的条件。同时,岛上人迹罕至,也没有刺猬等蛇类的“天敌”,对蝮蛇的繁衍非常有利。蝮蛇是一种卵胎生的爬行动物,繁殖力较强,母蛇每次可产10多条小蛇。在生得多、死得少的情况下,蝮蛇日益繁盛。

如果说蛇岛为什么有这么多蛇的上述分析基本可信的话,那么,为什么这些蛇竟是清一色的蝮蛇却还是个疑谜。

有人认为,蛇岛面积很小,可供蛇类吞食的东西有限,捕食鸟类也并不容易,往往还会遭到老鹰的袭击,对于那些食性较窄、自卫能力弱的一般蛇类来说,难以在岛上生存。而蝮蛇的食性相当广,猎食和自卫能力都很强,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蛇岛逐渐成为单一的蝮蛇的天下了。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蛇岛周围海域共有5个小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不多,为何其他4个岛上没有蝮蛇,惟独蛇岛上有这样多的蝮蛇呢?看来,这个谜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努力,才能最终探明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