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500000026

第26章 植物家族(8)

椰子树不但构成了让人留连忘返的热带风光,它还为人类贡献出它所有的一切。椰子树每年每株可结椰子40—200个。椰子里面的椰子水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和日本医生都发现在急救时可以用椰子水代替消过毒的葡萄糖溶液,直接注入病人的静脉。嫩椰子肉可以生吃或压榨乳汁作代乳品,老椰子肉可以榨油。椰壳可以作成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椰子叶可以盖屋等等。总之,椰子树全身都是宝,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树”。

御封树——大树王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以西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雄伟高大的柳杉树,尤其是从山脚下的禅源寺一直到开山老殿的小道旁,众多柳杉高达40米,二三人才能合抱。

开山老殿的右前方,海拔900米处,有一块名叫七星石的大石头。绕过七星石,循着依稀可见的羊肠小道,你会发现一棵死去数十年、材积达40多立方米的柳杉。它高26.5米,胸径2.33米。别看这是一棵死树,它的名气却十分响亮。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两次南巡到天目山。来到天目山以后,他看到了这棵巨树,不由脱口而出:“好大一棵树,不愧是大树王!”于是“大树王”的名字便被叫开了。

大树王又称“龙抱杉”,宋代已称它为“千秋树”,明代冯梦祯在《西天目记略》中记载,当时它已是“四周大杉”。不幸的是,大树王的名声传开后,远近的人们络绎不绝地争相前来剥取树皮。他们认为,树名由皇帝的“金口”所封,树皮治病必有灵验。在众人的摧残之下,“大树王”终究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棵“大树王”在死去好几十年以后,仍然兀自不倒,心犹不甘地挺立在西天目山。

据专家们考证,在西天日山上,长势良好的柳杉大都扎根在海拔700~1100米处。目前,材积超过“大树王”的柳杉树还有10多棵,最高大的一棵树高已超过了40米。

专家们还告诉我们,柳杉和水杉一样,也是孑遗植物。柳杉属杉科,柳杉属,目前仅存柳杉和日本柳杉两种。大约在距今0.7~1.37亿年前的白垩纪,柳杉的祖先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历经了冰川的洗劫,它们只在地形比较复杂的中国南方和其他一些地方生存下来。因此,柳杉也被称作“活化石”。

柳杉是一种常绿乔木,它们的叶为锥形,略呈五行排列,微微向内弯曲。柳杉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木材轻软、细致、容易加工,不容易被白蚁蛀食。这种木材纹理直,不翘不裂,是极好的建筑材料。人们还发现,由于柳杉的枝叶茂盛,冠幅大,所以它们担当了净化空气的重任。据测定,每1万平方米的柳杉一天竟可以吸收60千克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的能力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香料之树——胡椒

胡椒原产印度,另一种药用胡椒——毕拨,原产印度尼西亚,同是胡椒科多年生藤本植物。

胡椒不能独立生长,但靠其强劲的攀缘能力沿着其他物体向上攀缘。它长达6米,茎圆形,茎节膨大,并有许多吸根。呈互生,卵圆形,革质,有5—7条大叶脉。夏季开花,圆锥花序,腋生,花序细长下垂,有黄白色花100多朵。浆果初时绿色,成熟后鲜红色,果实圆形,一穗可结50粒左右,它原是野生香料植物,生长在印度西海岸的山地。

公元初,胡椒由印度传到中国,当时用的是梵文的音译“毕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达柯枝国(今印度西南部),亲眼看到那是一个盛产胡椒的国家,并作了生动的记录:从航船上远远望去,就能见到一片长满胡椒的海岸,郁郁葱葱。这里的人民都靠种胡椒为生。

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将胡椒传到欧洲,由于数量很少,价格昂贵,要用黄金来买,甚至干脆把它当作货币来流通。当时,人们估计一条货船所载的货物价值,总要看看船舱里装有多少胡椒。商人们甚至把钱袋叫做“胡椒袋”。

公元409年,西哥特人侵占了罗马,而赎回这个城市的代价是胡椒3000磅。

1462年起,葡、荷、英、法、德等国殖民者相继入侵利比里亚,掠夺胡椒和贩运黑奴。这一带成了著名的谷物海岸和胡椒海岸了。

种植胡椒的技术相当复杂,不仅要竖立一根根木桩或水泥柱,供胡椒的藤本攀缘,而且它喜欢吃荤食,经常要施一些有机肥料,如鱼内脏、碎骨、虾米等,只有这样,才能盛开花朵,多结硕果。

胡椒栽培品种有大叶和小叶两种,大叶种叶大、果大,生长快,花穗少,但果实成熟期一致;小叶种叶小、果小,花穗多,但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产量较高。

20世纪50年代,我国海南岛引进大叶种胡椒栽植,现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大量栽培。

现在,栽种胡椒较多的国家有印度、越南、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生产胡椒最多的国家,摩鹿加群岛有“香料之岛”的称号。

“胎生”的红树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汹涌的海潮日夜不停地冲击着海岸,把岸边的岩石、泥沙以及弱小的生命统统裹挟到浪涛中,然后退入大海。

一般的植物在这狂躁不宁的海洋边和又苦又咸又涩的海水中是无法生存的,但红树林却能独领风骚,在靠近海岸的浅海地区,形成一片片绵密葱郁的海上森林,狂风巨浪对它们也无可奈何。它们那露出水面的部分繁茂苍翠,地面和地下纵横伸展着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呼吸根、蛇状根等,形成了一道抵挡风浪、拦截泥沙、保护海岸的绿色长城。它们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始终坚不可摧,巍然不动。就连多次跑到别国打仗、特别善于丛林作战的美国士兵部队都说它们是“铜墙铁壁”。

这座海上长城由红树、红茄冬、海莲、木榄、海桑、红海榄、木果莲等十几种常绿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组成。它们的叶子其实仍是绿的,只是用树皮和木材中的一种物质制成的染料是红色的,所以人们便把全世界分属于23个科的这类植物统称为红树。

红树在盐水浸透的粘性淤泥中生活得自由自在。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退潮后,淤泥表面的水分很快蒸发,形成了一薄层盐壳,而下次涨潮又带来新的盐分。所以,红树的根喝的不是普通水,而是浓盐水。盐水进入红树的茎干枝杈,使它通体是盐。幸好,大自然在它的叶子上布下了专门从体内吸收并排出多余盐分的盐腺,难怪红树的叶子上总有亮闪闪的结晶盐颗粒呢。叶子非常珍惜水,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蜡质,水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蒸发。因为虽然它脚下有足够的水,可那些水实在太咸了,而植物汁液中的水已被淡化,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几乎全纯的淡水。没有淡水,种子就成熟不了,就要“胎死腹中”。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红茄冬等植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适应方法:胎生。一般的植物都是种子在母体内发育长大后,便挣脱“襁褓”,随着风、水或动物等旅行到远方,一旦自己完全成熟,做好了萌发的准备,又有了合适的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就破土而出,开始新的一生。红茄冬却完全不是这样。它的种子几乎不休眠,还没有离开母体植物,便在果实中萌发了。它的胚根撑破果实外壳,露出头来,下胚轴迅速伸长,增粗变绿,和胚根共同长成了一个末端尖尖的棒状体,好像一根根木棍挂在枝条上。有的植物则像豆荚、像羊角、像纺锤、像细长的炮弹。子叶呢,拼命地吸取母体那清淡爽口而富于营养的汁液,但随着身体长大,它从母体吸取到的盐分也在不断增多。大树把自己的孩子养上半年左右,当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长出几片叶子,根有几十厘米长时,一阵风吹来,它便把幼小的红茄冬从树上抖落,幼苗就垂直地掉了下去。这大概可以算是母体的“分娩”吧。

幼苗的重心在根的中部,所以它绝不会倒栽葱似的狼狈落下。此时若正涨潮,幼苗就直立着漂浮在水中,直到潮水退尽,它便在新地方安身立命,于是,红茄冬的家族便占有了新的地盘。幼苗扎根于淤泥后,很快就会长出嫩叶和支柱根。它已经毫不惧怕苦咸的海水,因为它已在“母亲”身上习惯了这种盐水。

除了盐水不利于红茄冬的种子成熟与萌发外,风大浪急也使幼小的根不容易扎牢。“胎生”方式能使红茄冬的后代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后,再去与险恶的海浪作斗争,这真是善于保护自己、巧妙对敌的高招啊!

千年开花的铁树

“千年铁树开了花”,通常用来比喻极难实现或非常罕见的事情。古时候有人甚至将铁树开花与公鸡生蛋相提并论。此外,古代民间还有“铁树六十年一开花”的传说。铁树开花真是那么难吗?

铁树雄姿铁树也叫苏铁,为常绿木本植物。茎干圆柱状,不分枝,高1~8米,生于热带的可高达20米。叶簇生于茎顶,是一种大型羽状复叶——由许多条形小叶排列在很长的总叶柄两侧,整个叶看上去像羽毛一样。

铁树的花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花,它没有绿色的花萼,也没有招引昆虫的美丽花瓣。雌雄异株,雄花雌花分别长在不同植株上。雄花称为雄球花,圆柱形,单独生于茎顶,由一片片小孢子叶组成。小孢子叶是一种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叶上有许多囊状结构,内有花粉。拍打成熟雄球花,就有黄色粉末飘出。雌花称雌球花,在茎顶呈半球状,由大孢子叶组成。大孢子叶也是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结构类似于叶,但呈黄褐色,上面长有绒毛,下方两侧着生数枚胚珠。胚珠接受了雄株花粉后受精,发育成种子。成熟的种子呈朱红色。由于种子露在外面,所以铁树归属于裸子植物。

铁树为热带、亚热带树种,在云南、广东、福建等省多露地栽植于庭园中,生长发育状况甚佳。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大多栽于盆中,冬季移置于温室越冬,生长发育异常缓慢。

铁树树龄可达200年。一般有10年以上树龄的铁树,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能经常开花。在我国南方,气候温暖,雨水丰富,可以每年开花,花期在6至8月间。在北方盆栽情况下,虽可开花,但开花次数较少,开花期也没有规律。所以,“铁树六十年一开花”并不准确。

相传,如果铁树逐渐衰弱,加入铁粉,便能恢复健康;以铁钉钉入茎干内,效果也相同。这便是铁树名称的由来。但正如对铁树开花有误传一样,这种方法是否确实有效,仍需进一步证实。若有机会的话,你不妨一试。

能独树成林的榕树

榕树是一种喜欢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的常绿阔叶乔木,它遍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于低海拔的热带林中和沿海海岸及涌洲等低湿地区。由于榕树的果实味甜,小鸟喜食,坚硬不能消化的种子随鸟粪到处传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古塔顶上、古城墙上和古老屋顶上,都可见到由小鸟播种的小榕树。在热带林的大树上生长的小榕树,也多数是由小鸟播种的,这种树上有树的奇特现象构成了热带林的一大景观。

榕树寿命长,生长快,侧枝和侧根非常发达。它的主干和枝条上有很多皮孔,到处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悬垂,像一把把胡子,这些气生根向下生长入土后不断增粗而成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榕树气生根的功能,和其他根系一样,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榕树同时还支撑着不断往外扩展的树枝,使树冠不断扩大。据统计,一棵巨大的老榕树的支柱根可达1000多条。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一棵生长在河滩的大榕树,树冠宽大达6000多平方米,树冠下有上千条支柱根,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这片“森林”距海不远,成为以鱼为食的鹤、鹳等鸟类日出晚宿的栖息场所,形成有名的“鸟类天堂”。

园林工作者受榕树生长特性的启发,别出心裁地对榕树的气生根和树冠进行诱导、整形,使它成为庭院绿化中的一种奇特景色,和富有岭南特色的盆景。

除了榕树以外,还有棕榈科的伊利亚棕、露兜树科的露兜树、桑科的刚果桑、木麻黄科的苏门答腊木麻黄和第伦桃科的第伦桃等树木,也能长出支柱根。

植物界的“熊猫”——水杉

水杉是古老稀有的珍贵树种。远在一亿多年前中生代的白垩纪,水杉的祖先就已诞生于北极圈了。当时,我国东北,日本北部、西伯利亚、西欧、格陵兰以至北美洲等地,都有茂密的水杉林。后来,由于距今200万年左右第四纪冰川的发生,大片大片的水杉林经受不了寒冷的袭击,先后绝灭了。1941年,日本的植物学家三木茂在他们国土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水杉属的植物化石,他认为水杉早已绝种,只能借助水杉的化石来看它的模样了。

水杉真的从地球上绝灭了吗?1941年,我国的一位教授路经四川万县磨刀溪,发现了一株高30余米,树姿美观的参天古树,但由于当时未发新叶,故未能采到标本。1943年,原中央林业实验所的王战先生赴神农架林区考察时路经万县,采到了一株完整的标本,经胡先和郑万钧两位先生共同研究,1948年联名发表,肯定了中国的活化石——水杉属于杉科水杉属。这棵植物界“明星”的公布,轰动了世界生物界,是20世纪植物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