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哺乳类动物中惟一能飞的动物,蝙蝠虽说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但却是热带雨林中的一名忠诚卫士。
蝙蝠能“播撒”树种,传授花粉。有的食虫蝙蝠还能控制害虫的数量:它们一小时能吃掉600只蚊子大小的害虫。如果雨林失去了蝙蝠,整整一批热带植物和树木就不可能生存。
与鸟不同,蝙蝠身上长的毛不是羽毛。而且鸟特别依赖于视力导航搜寻食物,但蝙蝠习惯于用“耳朵”和回声定位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有句俗语说:“像蝙蝠一样瞎。”其实不然,所有的蝙蝠都有视力,但是研究者迄今未能弄清蝙蝠究竟能看多远。
跟海豚和鲸鱼一样,蝙蝠先用超声波脉冲锁定飞行路上的食物,确定下食物的大小、形状,然后再互相联系。其回声定位超乎寻常地准确,特别是在夜间,它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探测到似人发丝大小的昆虫。当蝙蝠瞄准食物时,回声脉冲激增,食物于是被捕获到。
回声定位分两个过程:高频声发出,然后接收并分析。经过喉部发出声响,再通过嘴或鼻把它“说”出。有些蝙蝠甚至扣动舌簧,蝙蝠的超声波叫声的频率在20~100KHZ,它们的叫声每秒能传近340米远。计算发出和回收声波的时间差,蝙蝠就能确定食物的远近。科学家至今仍不明白靠回声定位的动物是怎样在大脑中解决这些复杂的数学问题的。
生物学家研究蝙蝠的惟一方法先是捕捉蝙蝠,然后在蝙蝠背上装一个无线电发射器,跟踪它们飞的地方,弄清楚白天在什么地方歇脚,深夜又倒挂在什么地方消化食物。
“瞎蝙蝠”何以能够进行如此准确的目标定位?此谜吸引了众多生物学家对其进行追踪研究,但时至今日却仍未有任何重大突破。
鸟儿飞翔之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想像鸟儿那样自由翱翔于蔚蓝色的天空吗?
让我们来看看鸟儿是怎样扶摇直上的。
拥有一对翅膀是鸟类飞行的首要条件。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翅膀结构异常复杂,丝毫不亚于鸟类整体机能的复杂性。鸟翅的羽毛构造能巧妙运用空气动力原理,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力向前飞行。羽毛间隙构造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减少飞行时遇到的空气阻力,有的还能除震颤消噪音,这样一来,单是翅膀的差异,就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或一般的“飞行员”。
鸟儿飞翔除了主要依赖于翅膀外还有它们特殊的骨骼。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轻。据分析,鸟骨只占鸟体重的5%~6%,而人类骨头占体重的18%。由于骨头轻,翅膀极容易带动起来,加上鸟体内还有很多气囊与肺相连,这对减轻自重、增加浮力非常有利。
另外鸟类和人类一样,在缺氧的情况下,会进行“过度换气”,与人类不同的是鸟类进行的是双流呼吸:肺部——气囊——肺部。在6000米高空,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1/2,而鸟类在此高度飞行时,能将呼吸频率增加5倍,吸入空气的量增加2倍。当鸟类处在很高的海拔条件下时,流入脑中的血液流量并不会减少,而同样条件下,哺乳动物的脑血流量比正常时要减少50%~70%。
过度换气能使肺快速吸进更多的空气,从而把大量的氧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大脑。在通常情况下,大脑损坏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脑血管在过度换气时开始收缩,变得比正常时狭窄,脑细胞没有足够的氧气补充,死亡就会加速。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鸟类却能获得成功,有人认为它们在过度换气时不会发生脑血管收缩现象,所以可以战胜人类认为难以承受的极限。
但是,鸟类究竟是拥有怎样的控制机制才得以使它们在过度换气时仍能保持正常的脑血流量的呢?
有人说,鸟类之所以能战胜复杂的气流、高寒、缺氧等等不利条件,仅有过度换气方面的特殊功能显然不够。在那些不利条件下,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由于缺氧会导致体内所有的功能发生紊乱,更何况面临的不仅仅是缺氧,还有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情同时袭来,如奇寒、复杂的气流冲击、料之不及的冰雹风雪等等,因而必须具备综合性的应变能力才行。鸟类如此与众不同,一定有一整套合理的、科学的应变装置。但是这套“装置”藏在什么地方人类还不知道。
可见,鸟类凌空飞翔之谜依旧不甚明晰。它们到底有什么飞翔的独家秘笈亦或持有何种特异功能?这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孔雀开屏揭秘
动物园里总有年轻的漂亮妈妈领着自己可爱的小宝宝来到孔雀笼前,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手绢。她们在干什么?当然是想看孔雀开屏呀!
孔雀在五色手绢的挑逗下会开屏吗?
是不是只有骄傲的孔雀公主最美丽?
雌孔雀跟雄孔雀站在一块儿很不相称。雌孔雀全身的羽毛是灰褐色的,点缀着交错杂乱的暗色斑纹,像是个灰姑娘。而雄孔雀则像个漂亮的白马王子,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羽冠,面部露出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散列着,两边分披着的小羽枝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被人称为“天使的羽毛”。
那么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
动物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先了解孔雀在什么时候开屏最多。
每年的4~5月间,是孔雀开屏最多的时候,这时也是孔雀繁殖的季节。德国动物学家梅克断言,孔雀开屏是求偶的需要。通过对孔雀生活习性的长期观察与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发现,只要一到繁殖季节,雄孔雀的羽毛就会焕然一新,它们在山脚下开阔的草丛中或者小溪旁,翘起美丽的尾羽,随后便展开自己绚丽的彩屏,紧紧跟随在雌孔雀的身后,洋洋得意地走来走去,还时不时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爱。中国的动物学家也发现,雄孔雀的这种动作并非偶然的,它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繁殖季节一过,这种开屏现象也就逐渐消失。
但另有学者认为,孔雀开屏以后,张开的尾羽上缀着的许多鲜艳亮丽的“眼点”,是用以迷惑、吓唬敌人的,如此一来,它就不容易被敌人捉住了。他们指出,孔雀开屏的目的,就是要警告捉它的敌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鸟,不要打我的主意!”雄孔雀往往趁对方被迷惑的瞬间找机会逃走。
中国也有动物学家认为,游客鲜艳的服装和大声谈笑,经常会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警惕和戒备。此时的孔雀开屏,亦是一种示威、防御的动作。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骄傲的孔雀开屏张羽,尽展美丽又是为何?目前,各国学者还正处在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之中。开屏之谜的揭晓还要等待一段时日。
大象造墓之谜
传说中临死的大象会非常主动地跑到自己的坟地去自筑墓穴,这是真的吗?要是果真如此,那么大象墓地就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了,因为不朽的象牙可是价值连城的。
前苏联探险家布加莱夫斯基兄弟俩,曾经前往非洲的肯尼亚寻觅象牙。某日,他们攀上了森林中高高的岩石山顶,朝前方望去,突然发现对面山上散布无数白色的动物尸骨。有一头大象正步履蹒跚地跑到尸骨堆旁,无力地叫唤了一声便瘫倒在地。
“那里肯定是大象的坟地!”兄弟俩异常兴奋,沿着干涸的河谷,迅速朝大象坟地奔去。但是颇为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猛兽的袭击,转而又陷入深不可测的沼泽地,好容易摆脱了困境,最终仍未能到达目的地。
大象坟地真的存在吗?人们对此半信半疑。
近来,有许多学者对大象坟地存在都持否定意见。他们认为发现大象墓地一说纯属捏造。因为捕杀大象攫取象牙是违反法律并要受到制裁的,所以偷猎者杀害大象之后,总要掩饰说:“我们偶然发现了大象的墓地,才拾到这么多的象牙。”
但是大象在临死之前,行动确实与往常不同,它们往往总要离开象群,步履维艰地在某个地方销声匿迹。或许大象在临死之前,跑到某个僻静的场所或是有水源的地方去与世诀别。虽然大象的寿命可长达90多岁,但平均寿命只有30~40岁左右。
在动物保护区,人们也可以看到大象的尸体,但与整个大象死亡的数量相比较,可谓微不足道。这些死亡的大象究竟葬身何处,会不会集中在某一块地方结束生命?是否因为热带气候炎热,大象的尸体很快被风化分解,或被其他食肉动物当成美餐佳肴呢?显然,这种可能性也确实存在。
大象坟地或许只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要不然怎么迄今为止,仍没有哪方资料给予任何确切考证呢?但大象临死前的神秘举动又确实令人费解。
狐狸给同类开“追悼会”
人都谓狐狸刁钻狡猾、诡计多端,可有谁知道狐狸同仇敌忾、兄弟情深的一面颇让人感动。一只狐狸的死会引发全体狐狸的震怒与愤恨。为纪念这只狐狸,它们还会举行一场隆重的“追悼会”。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个冬天,广西南丹县月里乡一个青年猎手在山间打得一只周身通红的狐狸。他非常高兴,那毛皮正好可以给自己的爱妻做一件狐皮毛领大衣。
他将狐狸放在铺了稻草的谷桶底板上,小心翼翼地开膛剥皮,不一会儿,一张2尺多宽、油光闪亮的狐狸皮即被竹签撑开,晾了起来。那30多斤的狐狸肉烧了满满一锅。村里男女老少都来品尝这美味佳肴。
饭后,黄昏将近,两个邻村的姑娘准备回家,刚走到村口,就听得一阵凄惨的叫声,抬头一看,黑乎乎一片。两个姑娘吓得面无血色,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村里,大声叫喊:“狐狸来了……”
青年猎手见两个姑娘如此狼狈,说了句“胆小如鼠”,就背了支猎枪走出家门,边走还边说:“来了,再打两个,就够做一件全毛大衣了。”众人也都一起跟了出来。
行至村边,一看,全都不由自主地惊呆了,只见几百只红、黄、绿、白、花的狐狸把村子团团围住。它们个个眼中冒火,虎视眈眈地望着那张悬在竹竿上的狐皮。村民们谁都没有见过这种阵势,一时都吓得心惊胆战,忙不迭地叫着:“快把那张狐狸皮还给它们……”
青年猎手无奈地取下狐皮向远处扔去,随着“扑”的一声,狐皮落在大草坪中间,顿时,所有的狐狸都围拢上来,形成一个内径五六米的圆圈,它们一个个站在那里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喧闹声。
不一会儿,一只浑身鲜红的大狐狸踱到中间围着狐狸皮默默地转了一圈,随后慢慢地退回狐群。接着黄的、绿的、白的、花的狐狸好像事先开了预备会一般,派出代表上前向这张狐皮告别。
人们从门缝和窗洞朝外张望,这群狐狸似乎附上了人性,颇似《聊斋志异》里狐狸精的种种故事,只当是大祸临头,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不多时,这群狐狸又都一齐低了头,静静地站了约有一两分钟,然后伴随着一声尖厉的叫声,那张狐狸皮被一只花狐狸叼起,在这群狐狸的簇拥下离开了村庄。
从此,这个村子附近再也看不见有狐狸出没的踪迹了,而村民们也不敢打狐狸取皮做大衣了。
狐狸这一面还真是让人开了眼界。可见,在狐狸家族里,亲情也可谓是至高无上的。一旦有狐狸遭到不幸,全体狐狸将会倾巢而出。
但有关追悼会一说,科学家们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鸵鸟胆小吗
多年来,人们总是将鸵鸟称为胆小的动物,因为它遇到危险总是把头颈平贴在地上,然后钻进沙里“掩耳盗铃”。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鸟类学家发现,鸵鸟栖息在非洲热带沙漠草原地区,那里气候炎热,阳光强烈,鸵鸟发现敌害后,虽然可以拔腿快逃,可是,在干燥的环境下奔跑对自己是很不利的。因此,鸵鸟便将长脖子平贴地面,身体蜷曲一团,凭借自己暗褐色羽毛伪装成岩石或灌木丛,加上雾气的掩护,就不易被敌害发现。尤其是未成年的鸵鸟,常用这种方式逃生。如果此举难以奏效,它们便会在敌害出现时一跃而起,迅速逃离。
鸵鸟的翅膀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最原始的作用——飞翔,虽然不能飞了,但它跑得却很快。鸵鸟身高达2.75米,其步幅可达3米,每小时可跑70公里,远远超过狮子的最大速度(每小时60公里)。
鸵鸟蛋乃是蛋中之王,大约重135公斤,相当于25~30个鸡蛋的大小。鸵鸟蛋一样可以吃,但是要有耐心,因为要煮熟它,至少需要2小时!
经过39~42天的孵化后,小鸵鸟便可从鸵鸟蛋壳中爬出。看管小鸵鸟的任务主要由鸵鸟爸爸承担。除此之外还要为小鸵鸟觅食,对它们进行“培训”,而鸵鸟妈妈则负责保护自己的子女。
科学家格日梅克亲眼看见了这样的情景:一只公鸵鸟领着8只小鸵鸟及在旁边观察周围动静的母鸵鸟。突然间,一只鬣狗向小鸵鸟们发动袭击。公鸵鸟马上领着“孩子”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母鸵鸟则英勇无比地迎了上去,用脚扑,用嘴啄,鬣狗招架不住,只得连连后退,母鸵鸟也不停“手”,一直追了有大约1公里远。
古代,鸵鸟羽毛通常被用作士兵头盔饰物。在阿拉伯国家,鸵鸟蛋壳被认为很有神力,因而人们把蛋壳放在屋顶下和清真寺庙的圆顶下,以驱逐妖魔。到了17世纪,航海家才把鸵鸟羽毛带到欧洲,不久以后,皇宫的裁缝们用它来装饰女性的服装。到20世纪初,由于对鸵鸟羽毛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南非还办起了鸵鸟养殖场。
如今,鸵鸟的羽毛主要用来作为连衣裙、扇子、帽子和戏剧服装的装饰品。
看来,缩头缩脑的鸵鸟还真够大胆,紧要关头,不但毫不畏惧,反而能迎面而上。或许这就是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
鲸鱼集体自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