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9

第19章 水底世界(3)

一头小海牛在完全过独立生活以前,要和妈妈呆上两年。雌海牛每隔3年可以生一胎,这是相当低的出生率美人鱼学名叫儒艮,属哺乳纲、儒艮科,它的外形有些像鲸,但是它的头和躯干之间有短的颈,这是与鲸所不同的地方。前肢成桨状,和真正的鱼的尾鳍很相似。要说美人鱼美可太过奖了。你看,在它圆圆的脑袋上,长着两只小眼睛,鼻孔却又长在头顶上,嘴向下张着,上唇不但特别厚而且还向上翘起,雄美人鱼还多生有两枚大獠牙,突出在嘴外,就其外貌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丑八怪。

儒艮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雌儒艮怀孕5个月就能生仔,每次只产一仔,小儒艮刚出生时体重约20多千克。出生后的儒艮趴在母兽的背上,母兽将它托出水面进行呼吸,然后再慢慢放到水中。大约要经过半年左右,小儒艮才开始吃水草,在二三年内它都跟着母亲一起活动,直到小儒艮性成熟后,它才自己独立地去生活。一般成年儒艮身长可达4米左右,体重约400千克。

儒艮的眼力不好,但其嗅觉相当灵敏。它的牙齿宽而平,很适合吃海藻、水草等水生植物。儒艮的胃和牛胃一样,也有四个室,这样可以充分消化和磨碎食物。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它起源于陆生食草动物,最后才来到海洋生活。

现存的儒艮仅有三种,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亚非沿岸以及东南亚、日本和我国。

由于对儒艮的无情滥捕,致使儒艮的数量日趋减少,已濒临灭绝。目前国际上已成立了儒艮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如何使儒艮在清除水道、水库中的杂草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研究如何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以及进行人工繁殖等项目。

最大的软骨鱼类——鲸鲨

鲨鱼一向被视作凶猛的、善于攻击的动物,但是有一种鲨鱼却生性温驯,并不伤人,这就是海洋里最大的鲨鱼,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鱼类——鲸鲨。

鲸鲨体长20米,体重可达5吨,生活在热带和温带的海域中。它的体色青褐,装饰着深色的条纹和斑点,腹部颜色变浅。鲸鲨长着宽扁的大头,靠近脊背上方,每侧有两行皮脊,背鳍没有硬棘。它的模样虽然令人胆寒,牙齿也又细又密,但它的牙却不是用来撕咬食物,而是像蓝鲸的须板一样,起过滤海水、阻挡食物漏掉的作用。

鲸鲨吞食海水和浮游生物时,它的鳃似巨大的过滤器,滤掉海水,保留食物;同时又将水中的氧气吸收,再将排泄的废物释放,排出体外。

鲸鲨浑身是宝,除肉可食,皮可制革,肝脏可提炼鱼肝油外,它的内脏和骨骼还可加工成鱼粉,用于饲料、饵料生产。鲸鲨的鳍还可作鱼翅,是“上八珍”之一的海产美味。

聪明的海豚

科学家们认为,海豚具有很高的智商,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等智慧生物,比猴子、黑猩猩还要聪明许多。

海豚是一种小型鲸类,因口中生有许多牙齿而被归于“齿鲸”一类。它们的个头比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鲸要小得多,小的海豚体长12米,体重20千克,大一点的海豚体长不过24米,体重约200多千克。

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上游荡,成员之间相处友好、和睦,并且都服从“家长”的领导。海豚具有敏锐的听觉,通过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也能利用超声海豚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大脑的尺寸与构造也与人类相像波互相联络,彼此“沟通思想”。

由于海豚对人类十分友好,容易驯服,所以成为众多水族馆里的“明星”。经过训练的海豚,不仅可以表演节目,而且还能充当人类的助手。比如,“海豚救生员”,可以及时救助海上遇险人员;“海豚潜水员”,可以帮助打捞沉入海底的物品,或者进行各种潜水测试。有的国家还训练海豚进行军事侦察,或用于水下爆破等。随着人们对海豚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海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古老的鱼种——多鳃鱼

现生种类中,鳃的数目最多的是七鳃鳗,有七对鳃;最少的银鲛只有四对。但在距今44亿年到35亿年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国和越南北部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在这里生活着一种无颌类——多鳃鱼。

多鳃鱼是一种化石鱼类,它有很多对鳃,每对鳃都通过各自独立的孔与外界相通,根据孔的多少可以判断鳃的数目。多鳃鱼里,最少的也有七对鳃,最多的可达三十多对。

多鳃鱼没有胸鳍和腹鳍,也是一种底栖鱼类,终生都生活在水底,即使有时用尾巴驱动身体游动也游不远。

在发现多鳃鱼化石的岩石里,有时也能看到鲨鱼的牙齿和鳞片。除鲨鱼外,还有一些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与多鳃鱼生活在一起。由于鲨鱼从古至今一直生活在海洋里,所以据推想多鳃鱼可能是一种广盐性鱼,即它们可以生活在不同盐度的水里。

多鳃鱼化石在我国分布很广,地质工作者可以通过它们确定化石的相对地质年代。

海洋发光动物——介型虫

在海洋浮游生物群落中,常会看到一种小型的低等甲壳动物,有时数量相当大。它们的身体非常小,甚至还没有一粒金黄的小米大,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这种动物就是介型虫。

介型虫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型亚纲。一般体长不超过0.5毫米,但也有个别种类,如巨萤,体长竟长达23毫米。

介型虫大多是通过运动和水流来进行表皮呼吸作用的。它们的循环系统极其简单,血液(少数种类有血红蛋白)在壳瓣壁之间循环运行。

介型虫是一类分布很广的甲壳动物,从淡水的江河湖泊到咸水的海洋中,从浮游到底栖的生物群落中都可以找到介型虫的踪迹。但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它们的种类组成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沙质的浅海海区,海萤占优势地位。它们白天躲藏在海底,过底栖生活,到了晚上就纷纷浮到海水表层。再如大洋性的浮萤终生都是过一种浮游的生活,而巨萤则一辈子都生活在海底。

介型虫包括许多古生物的种类。从古生到今生,亿万年来,介型虫的进化却不是很显著。古介型虫有许多已变成了化石,这对于海洋古生态的研究、地质年代的确定,对于勘探石油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海洋科学工作者以及石油、地质部门的研究者,对介型虫日益重视起来,并积累了大量资料,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同时,介型虫又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是研究发光生理、生化的良好材料,受到很大重视和广泛研究。如海萤和火萤,都是著名的海洋发光动物。科学研究表明,它们发出的光属于细胞外发光类型,就是当动物受刺激时,肌肉收缩,并排放出两种内含物——萤光素和萤光酶。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溶解、混合,就发出浅蓝色的光。也就是说,海萤的发光是较简单的酶促反应,只要有萤光素、萤光酶和氧气及水的参与,萤光酶就能催化萤光素,在反应中放光。目前,科学家在实验条件下已成功地合成了萤光素。

大海瑰宝——珍珠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贵重而珍奇的东西称为宝贝。可你知道“宝贝”的来历吗?原来海洋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贝类,其中被称为“宝贝”的海贝最为美丽,并且极为稀少,因此古代就用它的外壳作为货币。“貝”字就是仿照海贝的外形造出的。外框表示椭圆形贝壳的形状,壳上二条花纹就成了二横,而下面的两撇代表了宝贝伸出的触角。珍珠就生长在珍珠贝内。

大海瑰宝——珍珠,它晶莹华美,璀璨无比;既是华贵富有的象征,也是疗效神奇的名贵药品。

天然珍珠是由侵入珠贝体内的沙粒或小虫形成的。贝体受沙粒或小虫的刺激,便不断地分泌出一种称为珍珠液的黏液,黏液将沙粒或小虫包裹封闭起来,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人们看到的珍珠。天然珍珠数量稀少,现在的珍珠大都是人工培育的。我国南海的北部湾,由于地处亚热带边缘,水温较高,盐分稳定,浮游生物丰富,是理想的育珠场所。“宝中之宝”南珠的故乡——广西北海,养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育珠不仅产量高,颗粒大,同时还会使珍珠更加色彩斑斓,明艳照人。因为人们已经发现,珍珠那璀璨夺目的奇丽色彩,原来与珠贝生长海区所含盐类有关。如含锰盐多的海域,珍珠便呈粉红色。日本在养珠区添加各种金属盐,从而得到五颜六色的珍珠。

世界上历来有“西珠(欧洲)不如东珠(日本)、东珠不如南珠(中国)”之说。我国北部湾所产南珠以颗粒圆润、凝重结实、色泽艳丽而驰名中外。南珠历来就是上等贡品,就连英国女王皇冠上的那颗其大无比的宝珠,也是南珠。

南珠不仅是华贵瑰丽的装饰品,同时又是神奇无比的名贵药材。

正因为珍珠不仅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奇特的药用价值,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养珠事业的发展。除中外驰名的北海、合浦外,海南岛海陵珍珠场也养出了闻名遐迩的黑色特种珍珠。

你若对人工养珠抱有兴趣,不妨照下面介绍的方法试试,不过得选一浪静水清、温暖流畅的沙底浅海区。先把水泥块投入海里,让幼贝附在上面进行人工采苗,等苗长大后,取出植核。将塑料小球插入珠贝体内,再放回大海,一个月左右,一个个塑料小球就会变成一颗颗明晃晃、亮晶晶,让人爱不释手的珍珠。

“不知春秋”的小生命——毛虾

在我国的沿岸水域广泛分布着一种毛虾——中国毛虾,它是中国海的特有种,为沿岸低盐性种类。尤其在渤海海区,产量很大,是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毛虾的干制品就是人们爱吃的虾皮。

毛虾是甲壳纲樱虾类的一种,形态与普通食用虾很相似,是人们的直接捕捞对象,也是一些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有些种类还可作为水团和海流的指标种。所以毛虾有很重要的意义。

身体比中国毛虾稍小一点的日本毛虾,尾肢上有一个较大的红点,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区。

毛虾的发育很快。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在一年中都能繁殖两次。初夏产的卵,孵化后,幼体迅速成长,约经两个月就长成为成体,到8月间已发育成熟而开始繁殖。这批卵孵出的第二世代,越过冬季,来年夏天又可产卵。

毛虾在世界上的年产量约有17万吨。在我国,沿岸水域都有毛虾生产,以渤海沿岸产量最大。南方毛虾渔业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主要是日本毛虾及其他种类的毛虾,如红毛虾、锯齿毛虾等。其干制品,俗称虾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颇受人们的喜爱。此外,毛虾还可制成虾酱和虾油,用以调味,或腌制小菜,别有风味。毛虾除了可供人类食用外,在干制虾皮时脱落的碎屑叫作虾糠,可以用来肥田。可见,毛虾是一类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浮游甲壳类动物。

一般来说,毛虾的分布严格地限于沿岸河口、港湾的泥沙底的浅水区,并且常有集群现象,大量聚集在一起。

毛虾主要摄食浮游植物。中国毛虾的主要食料是小型浮游生物,其中以硅藻类的圆筛藻为主。随着个体的增大,毛虾的食物中浮游动物的成分逐渐增加,而变为肉食者。

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水母

对生物体来说,水是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物质,含水量最高的生物就是海洋中的水母。水母终生生活在水中,游来荡去,而它体内的水量最高竟可达95%以上。由于富含水分,水母的身体大多柔软、透明,并且具有体积虽大,重量却轻的特点,很能适应浮游生活。在世界的各个海洋里,人们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水母是一类很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水母的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腔门,神经和肌肉刚刚开始分化,发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的现象。水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具有刺细胞,所以又被称为刺胞动物。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独有的,一般分布在触手和身体表面。刺胞由盖、刺丝囊和刺丝等几部分组成。当刺胞受到刺激时,刺丝立即向外翻射出来。有的水母的刺细胞中含有毒素,所以水母捕获猎物时,就将刺丝刺入不幸“被捕”的猎物体内,毒素便可以麻痹、甚至杀死猎物,于是水母就可以享受到一顿美餐了。

近几年来,水母的刺细胞研究日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一方面是刺胞的各种形态可以提供水母分类的依据,不同种类的水母具有形态各异的刺细胞。另一方面是对刺胞所含毒素的生物化学、药物学、毒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从刺胞毒素中寻找出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新药物,使海洋生物学最终起到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服务的目的。

水母还具有一些感觉细胞,分布在触手和口的周围,能直接感受触觉、温度和化学物质等外部因素。

许多水母都能发光,它们是发光生物的著名代表,并且是海洋中大的光斑的主要生产者。水母的发光大多属于细胞内发光,发光的位置一般都在伞缘触手的基部、外伞外部的黏液等处。水母发光是受神经网控制的,当动物受到刺激时,水母就会分泌发光黏液,光的颜色一般为淡蓝色或绿色。但是光照会抑制许多水母类的发光,从而显示了它们的发光具有昼夜频率不同的现象。

水母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切除掉它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能长成新的完整的水母来。这是符合“生物愈低等,再生能力愈强”这个一般规律的。

水母在海洋中的分布极广泛,不同的水母对海水的温度、盐度变化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有些种类只能适应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的温、盐变化,因此分布较狭的水母,可以作为水流的指标种。如北极霞水母仅分布在北冰洋,可作为寒流的指标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