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8

第18章 水底世界(2)

其二,会变色。章鱼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皮肤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即使它被打伤了,也不会立即失去变色能力。有人曾把一尾章鱼放在报纸上解剖,即将死掉的章鱼立刻改变了体色,身上出现了与黑色字体和白色空行相应的黑白条纹。原来在它的皮肤上有数个扩张器,可以使色素细胞扩大或缩小。章鱼在恐慌、激动、兴奋等情绪变化时,皮肤都会改变颜色。控制章鱼体色变换的指挥系统,是它的眼睛和脑髓。如果某一侧眼睛或脑髓出了毛病,这一侧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颜色了,而另一侧还可以变色。不过双目失明的章鱼,却并不见得完全丧失变色的能力,这是因为它触腕上的吸盘也能接受光的刺激。如果再把章鱼的触腕全部砍去,它就不会变出漂亮的颜色了。

其三,有再生能力。章鱼在遇到敌害时,如果触腕被对方抓住,它就会自动抛掉触腕,并用断腕的蠕动来迷惑敌害,自己则趁机赶快溜走。每当触腕断后,伤口处的血管就会极力地收缩,使伤口迅速愈合,所以伤口是不会流血的。而且第二天就能长好,不久就又生长出新的触腕。

章鱼喜欢钻进动物的空壳里居住。每当它找到了牡蛎以后,就在一旁耐心地等待。在牡蛎开口的一刹那,章鱼就赶快把石头扔进去,使牡蛎的两扇贝壳无法再关上,然后把牡蛎的肉吃掉,自己钻进壳里安家。章鱼的聪明远不止于此,它们还会运用触腕巧妙地移动石头。石头既是它们的建筑材料,又是防御外敌攻击的“盾”。在无处藏身之时,章鱼就自力更生地建造住宅,它们把石头、贝壳、蟹甲堆砌成火山喷口似的巢窝,以便隐居其中。章鱼在出章鱼从头部长出八个容易弯曲的腕足,实际上是纯肌肉组织,而且这些腕足能使出很大的劲。一旦这些腕足紧紧地抓住我们的手,就很难使它松开击时,常常求助于石头。它将一块大石头作为挡箭牌,置于自己面前,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石盾推向敌害来袭的一侧,同时利用漏斗向敌人喷水。当它退却时,又会用这石盾断后。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头。在章鱼喜欢栖息的地方,常有“章鱼城”出现。这些由石头筑成的“章鱼之家”,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章鱼凶狠残忍,诡计多端,下海的人遇到它是十分危险的。但是人们还是有办法对付它,只要迅速切断章鱼的双眼之间稍高处的神经,就可以摆脱危险。

爱子心切,这是章鱼的一个固有习性。它对子女爱护备至,体贴入微,甚至累死也心甘情愿。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似的卵。从此,它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卵,而且经常用腕翻动抚摸它们,并从漏斗中喷出水来挨个儿冲洗。等到小章鱼从卵壳里孵化出来,这位慈母还不放心,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其他海洋动物欺侮,仍然不肯离去。以至最后变得十分憔悴,有的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章鱼的肉味鲜嫩可口。渔民们根据章鱼喜欢钻入贝壳的习惯,常常在贝壳上钻个洞,用绳串在一起沉到海底。待章鱼钻进去安了家,再抓住绳子往上拉。这样,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捕到一些章鱼。

蜘蛛的近亲——鲎

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和蜘蛛是近亲,它的头和胸相连,外形犹如马蹄,所以,渔民又把这个偶然猎得的奇怪的动物叫作马蹄鲎。鲎头部正中的是嘴,在嘴的周围有6对长爪,行动宛如蜘蛛,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鲎蛛。鲎的全身披着硬甲,还有一条坚硬而长满针刺的长尾巴。这自然是为了防身。但是在鲎的身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在它的头部两侧各有一只复眼外,在头部正中,还有一对单眼。它怎么有这么多眼睛呢?而且,既然是单眼为什么又冠以“对”呢?这是因为,它的这对眼睛,两只眼完全合在一起,只生活在今天的鲎是珍贵的活化石在正中以一条细细的黑线相隔。可不要小看这对单眼,它却是鲎行动的指南,又是近代仿生学者急于模拟之物。它像一具最灵敏的电磁波接受器一样,能接受到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线。鲎就靠着它,生活在深邃的海底,行动自如,从不迷失方向。

早在泥盆纪就生成了的鲎,要从时间上来算,它已经经历了4亿个春秋。从生物进化的进程来说,它却一直停滞在泥盆纪,成为泥盆纪生物的活标本。当幼鲎由于阳光照射、温沙孵育而挣脱卵壳问世时,它的长相可以说和岸边冲积而至的三叶虫的后代一模一样,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它是古三叶虫的后代。

从环境来说,早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我国南方形成了地质学上称之为华夏古陆的大陆,也形成了厦门、宁波、湛江等深海水域。这个时期,海域温暖平静,没有致命的细菌威胁。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的安逸,就无需去战斗。脱离了生存斗争,生命也就中止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鲎,就这样告别了同期的生物,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5种活化石之一。

凶残的噬人鲨

众多的海洋鱼类中,提起凶狠残暴的噬人鲨,人们无不谈之色变。著名的灾难片电影《大白鲨》,讲的就是噬人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灾难的故事。

噬人鲨是海洋里的“老居民”了。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称霸海洋。作为软骨鱼类的现生代表,它们成为科学家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参照对象。

噬人鲨身体修长,骨骼为坚韧的软骨,它的尾鳍宽大而有力,不仅是极有用的运动器官,也可用来攻击敌人。它的嗅觉非常灵敏,血腥味能很快地将它们吸引过来。噬人鲨的牙齿噬人鲨最为可怕,像一把把利刃,齿上又生出锯齿,仿佛一把把锋利的锯子。这些牙齿成排成排地长在嘴里,一旦落进这样的牙齿丛林中,立刻会被磨成肉酱。噬人鲨的牙齿还能“新陈代谢”,旧的牙齿折断了或是损毁了,又能生出新的牙齿来代替。

噬人鲨生性贪婪,肚子里能装下许多食物,有的时候它也会饥不择食,把路上遇到的东西都吞下去。所以有人形容它的胃就像一个杂货店,在里面甚至能发现玻璃瓶、雨衣和罐头盒。

作为软骨鱼类的一种,噬人鲨的生殖方式是很奇特的卵胎生。这或许是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保护后代成长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靠獠牙行走的海兽——海象

一次,人们发现一只巨大的海象从水里爬上岸,抖擞着湿漉漉的躯体,然后懒洋洋地躺下身来晒太阳。它很警觉,不时眯缝着眼睛环顾四周,以免发生不测。偏偏十分凑巧,远处又蹦出一只白熊,它一路摇摆着,慢慢走着。当它一发现海象,就急忙奔跑过来,在距海象30米的地方停住了脚步。它选择一个较高的地势,准备向海象作试探性的进攻。它先搬起一块大石头向海象砸去,又刨起冰屑向它撒去。此时海象虽然感到阵阵疼痛,却总是尽量克制自己,保持镇静。它慢慢立起上半身,若无其事地缓缓向海边挪动。

海象的外貌异常丑陋,那长长獠牙、充血闪光的眼睛、上唇的厚肉垫上长满粗硬密麻约有10厘米长的胡须,多达400根左右。特别是那对0.3~0.9米长的粗长獠牙,看上去很可怕。它在浮冰上走路或者从水中爬到冰上,也是靠这獠牙的帮助。它把庞大的身躯的一半移到冰块,再把牙齿插到冰块里,然后紧缩颈部的肉,将身体向前缓缓移动,最后在冰块上站定。海象上岸后就利用两只前鳍脚行走了,这是为了防止它的獠牙受到过多的磨损和伤害。

每年4~5月,海象在水中进行交配或养育。交配一般1~3年一次,经过长达一年的妊娠期,分娩总是极快而顺当的。小海象出生后由母海象带着下水,半个月后就会适应水中生活。海象周身有毛皮,小海象的毛皮呈黑绿色,成年的雌海象呈褐色,雄海象为红褐色或粉红色。随着年岁的增长,皮毛的色泽渐渐变浅,失去原有的光泽,显得异常粗糙,仿佛枯干的树皮。

海象一般生活在产有软体动物的浅海滩,喜欢几十几百只群居在一起。为了捕食,它们能潜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区,但滞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就得浮出水面,爬上冰块休息。有的壮年海象能够长时间在海中游动,将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仰泳,有时还能在水面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浅滩开始结有厚厚的冰层,海象就得迁往远处的广阔水域生活。目前全世界约有海象15万头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体长为3~5米,体重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资料曾记载,最大的海象长达20米,体重1500千克,实属罕见。

会使用工具的海兽——海獭

海獭是海兽中最小的一种,雄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约重45千克,与狗相仿;雌海獭长约139米左右,重33千克。它那小小的脑袋,不大的耳朵。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肥而圆的躯体,形态像鼬,因而专家们把它归入食肉目鼬科。它的前肢裸出并弯曲,尾巴扁平,很长,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后肢又扁又阔,从外表上看好像鱼的鳍,可内部却没有鳍的结构,而是由趾骨构成。海獭也有5个趾,第一趾最长,骨头外边包裹着皮膜,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划水桨片。当它们在水中游动时,流线型的身躯像鱼一样起伏运动,身体十分柔软,同时再用两个后肢交换着划水,拖在后边那扁平的尾巴随时起着桨和舵的作用,因此转身穿浪都十分灵活。海獭不仅是潜水和游泳的行家,而且是优秀的跳水运动员。它们常常爬到岸边岩石上,纵身跳入大海,其空中动作非常优美;然后以螺旋形的轨迹悄然入水,甚直没有什么水花飞起。若是哪个国家的跳水运动员达到这个水平,那肯定得到满分。

海獭的摄食方式非常巧妙,以海胆、鲍鱼、贻贝、牡蛎等动物为食,有时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动缓慢的底栖鱼类。牡蛎、海胆等的壳很坚硬,海獭用牙齿是咬不动的,所以它将潜水觅食时找到的食物挟于前肢下带回,在前肢下松弛的皮囊里一次可装下25只海胆,同时拣回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当它浮出水面时,仰游水面,将脚部当饭桌,用短胖的前肢夹住海胆等食物往石头上猛击,待壳破肉出时再吞而食之,吃饱后它把剩余食物和石块放置胸前休息,虽经涛卷浪打而不失落。它可以一连几次潜水,出水后都用同一块石头砸食物,因而被称为巧用工具的动物。它不仅能使用工具,而且还会保存工具反复使用。海獭每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体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说明海獭的新陈代谢功能是很强的。

海獭全身披有侧刚毛和绒毛,绒毛致密而柔软,刚毛起着保护绒毛的作用。我们知道,生长在海水里的哺乳动物必须有一种防寒、保暖的机制,因为海水的温度总是低于海兽的体温,而海水的传热比空气的传热要快4倍。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散热很少,如鲸鱼,身上几乎没有毛。海獭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相比,微不足道,起不到绝缘、保温的作用,因而它“必须”有一层天衣无缝的厚厚的皮毛;同海獭能够在水下连续停留相当长一段时间时全身皮毛上不时涂有一层脂肪,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

海獭十分喜爱梳妆打扮,它在饱食之后要花上很多时间用爪子梳理皮毛。梳理时从头至尾,十分仔细,其实这种打扮并非为了漂亮,而是因为毛皮蓬乱污脏之后,如不疏理清洁,就会失去绝缘、保温作用。此外,梳理毛皮时的机械运动还可以刺激皮肤下的皮腺,加强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保持涂有丰富的脂肪层,以达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獭是一种高智商动物,善于利用周围的环境条件。海洋潮起潮落,并受海流和海浪的影响,是永远也不会宁静的;而海獭却总是选择有海藻的海区睡觉过夜,它们用海藻缠绕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在睡着时被海浪和潮流冲走。

可憎的海蛇

在世界各大洋中大约有50多种海蛇,我国近海产大约20余种。海蛇是现生爬行动物的一种,与龟鳖目的各种海龟等一起,成为古老的爬行类延续至今的生物。

海蛇的头发育得很小,用来探测岩石和珊瑚缝隙,寻找小鳗鱼和礁鱼海蛇与陆地上的蛇原本是一家,由于环境的变迁而转移到大海里去“安家落户”。海蛇的尾巴为了适应海里的生活,变成扁平的桨状,它柔软细长的身躯波浪似弯曲前进,在水中游动自如。海蛇的头很小,游动时常把头伸出水面呼吸。它的鼻孔内有瓣膜,能自动关闭,潜水时关闭瓣膜就可以防止海水涌进鼻腔。海蛇还长有尖利的牙齿,随时准备“出击”。

海蛇都是毒蛇,它尖利的牙齿与毒液能将对方麻醉,然后吞下去。海蛇的毒牙令它在海里所向披靡,横行霸道。

海蛇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繁殖期时,海蛇孕育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小蛇,所以小蛇一出世就能自由活动。

海蛇的潜水能力很强。科学家们对它的这种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海蛇停留水面的时间很短,每次下潜深度有几十米,下潜时间长达数十分钟。是什么原因令海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贮存大量氧气来进行下潜的呢?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海蛇有一个容量极大的肺,而且下潜过程中它能调节体内各种重要器官,尽量降低体内耗氧量。还有人认为,它的皮肤能帮助呼吸,并能将所获得的氧气迅速转化,在下潜时,维持身体需要。海蛇下潜之谜还有待确认。

海中美人鱼——儒艮

美人鱼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美人鱼的传说,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已经流传很久了。其实美人鱼既不美,也不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