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6

第16章 陆地众生(5)

难得一见的野骆驼

野骆驼,其珍贵之处就在于“野”字,因为“野”而难得一见。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批动物专家在北京动物园参观,见到一只骆驼,他们仔细端详、反复察看,从形体上确认是野骆驼,他们感叹地说,几十年来想看一看野骆驼,没能看到,但是在北京见到了它,真是大出意外。有一位欧洲的动物学家1983年专程从欧洲到北京来细瞻野骆驼,他在动物园中“泡”了将近三天,拍了近百张的照片。他说,有几个国家展览过野骆驼,但是那都是冒充的假货,惟有北京动物园饲养、展出的这只野骆驼才是真正的野骆驼。野骆驼的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真正的野骆驼生活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的沙漠腹地深处,人们当然难得一见了。

野骆驼体长2.5-3.5米,体高两米左右,尾长约0.5公尺左右,体重在450-700公斤之间。头部短小呈锥状。有一对小眼睛和小耳朵,上唇有唇裂,呈两瓣,与兔子的嘴唇很相似。它的眼睛有重睑,鼻孔内有瓣膜,这使得它适应在风沙中生活。野骆驼的背上长着两个圆锥形的驼峰,可高达三十公分左右,这是它最明显的形体特征。这两个高高的驼峰是它的“粮库”。它平日摄取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转化为胶质的脂肪,储存在“粮库”中,当食物严重缺乏时,可用以维持生存。野骆驼体型瘦高,通体披覆着浅棕黄色的体毛。膝、肘、颈、头顶、尾部以及驼峰顶部的毛比其他部位的要长得多,但毛色无变化。野骆驼与家骆驼在形体上有较明显的差别。野骆驼总体上看瘦而高,家骆驼比野骆驼形体要肥胖、高大。野骆驼的四肢明显的瘦长,而家骆驼的四肢,膝部以上则肥胖得多。野骆驼的驼峰比家骆驼更小得多,野骆驼在缺食时驼峰也能保持坚挺,而家骆驼则随营养程度明显变化。吃足时驼峰又高又大,营养缺乏时甚至倒垂下来。野骆驼的头、吻、耳朵、尾巴、脚掌都比家骆驼小。从野骆驼与家骆驼脚掌的区别上可以看出,野骆驼善于奔跑,而家骆驼适宜驼物负重,平稳缓慢地行走。但两者脚掌下都有厚厚的肉垫,这使得它们适宜于在灼热的沙漠中行走,而不至于被烫伤。

野骆驼能在气候条件、物质条件极为恶劣的沙漠中生存,这与它们的外部形体特征有关,尤其与它们的内在生理特征相关。

野骆驼有极为灵敏的嗅觉,凭着这一点,它能觉察到远处的水源,从而在沙漠中找到宝贵的水。只要一遇到水,即使咸水也畅饮个够。它有三个胃,其中有一个蜂巢胃分成若干小格,而每个小格内又分为几个更小的小格,在这些小格里面可以贮存许多水,使它可以耐得住数日无水的考验。据资料表明,有一次动物学家把两头野骆驼隔离在草、水全无的沙漠里,在烈日当头的夏季,它们竟活了16天之久,其耐渴能力实在惊人。它们又属反刍动物,在胃中可以储存大量经过粗嚼后的野生植物枝叶,在缺食时再反入口腔细细咀嚼,这一功能和驼峰的储藏胶脂的功能结合起来,又可使它多日不吃食物而照常生存。

野骆驼的居住方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大多散居,一般为雌雄一对带领一个幼仔。秋冬季节则相对聚居于较温暖的地方,一群有二三十只。野骆驼习惯于白天活动,它胆怯而机敏,稍有响动就有所反应。每年1-3月是野骆驼的交配期,受孕后孕期长达12-14个月,每胎只产一仔,幼仔一落地就具有跟随父母行走的能力。约4-5年幼仔成熟,一头野骆驼的寿命在35-40年之间。

由于野骆驼的特殊生活环境,捕捉到它是很不容易的,以至世界上除我国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动物园展出过野骆驼外,还没有第二个国家的动物园展出过活野骆驼,至于人工繁殖,目前只是一种热切的愿望而已。野骆驼在我国已经濒临灭绝,据估计仅存数百只。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野骆驼的命运已更堪担忧,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护野骆驼的生存和繁殖,使野骆驼这种举世罕见的动物家族繁荣昌盛起来。为了保护野骆驼的生存、繁殖,我国已划定了以保护野骆驼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将野骆驼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鹿中侏儒——鼷鹿

一提起鹿,人们立即就会想起四肢细长、跑起来姿态优美、飘飘如仙的驼鹿,犄角多枝杈的马鹿,体色多斑的梅花鹿,步履悠闲、颈项细长的长颈鹿,极少有人想到体态娇小、貌不惊人,被称为“鹿中侏儒”的鼷鹿,因为鼷鹿实在是难得一见。在我国只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才有它的踪影,而它又昼伏夜出,因而人们对它确实是知之甚少,印像全无,当然难以想起它来。

鼷鹿虽有些像鹿,但与骆驼类、猪类又有某些扯不断的渊源,更与啮齿动物中的刺鼠相像,鼷鹿体格较小,肩高仅20-30厘米,体长约45-55厘米,体重仅2.5-4.5公斤,真是小得可以了。它通体长着棕褐色体毛,间有浅色的斑块。颈背毛色较深,颈下有三道条状白毛,至下颚连成一个白色斑块。雄性的鼷鹿头上无角,但雄兽的口中长着明显露在唇外的发达的犬齿。鼷鹿的四肢细长,肢端有四个发育较好的足趾,尾巴细短。它以青草、树叶、禾本植物的幼苗及落地的树果为食。它的胃有三个胃室,能反刍,但第三胃室不发达。

鼷鹿数量不算太少,它是一种极为胆小的动物,又在夜间活动,而行动又极其隐蔽,这就难怪人们难得一见了。它性格温顺,但不爱群居。它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雌性鼷鹿一旦受孕,孕期为150天至155天,每胎仅产一仔。密林边缘、绿草丛中是它的主要活动地带。

鼷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它生性怕水,一旦落入水中,虽能挣扎上岸,但上岸后就躺卧在地,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苏醒。它的这一特点,也是一大弱点,当地的捕猎者在捕捉它时,常常是三面包围而独开一面,开的恰恰是面向溪流、河面的那一面,把鼷鹿逼入水中,待它上岸后,精疲力竭地昏倒在地时,毫不费力地将它捕获到手。

鼷鹿共分四种,一种是生活在非洲的水鼷鹿,还有三种是生活在亚洲的小鼷鹿、大鼷鹿和斑鼷鹿。我们上面介绍的是我国仅有的一种,即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斑鼷鹿。鼷鹿已被我国政府定为一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南省的政府和人民也十分注意对鼷鹿的保护。

抗寒勇士——白唇鹿

全世界属于鹿科的动物,总共有38种之多,在我国出现过的有19种。在这38种中有5种为我国所独有,而白唇鹿就是这5种中的1种。

白唇鹿,顾名思义,它的嘴唇是白色的,所以称它为白唇鹿。其实这一说法是似准非准的,因为白唇鹿不只嘴唇是白的,上至鼻端两侧,下至下颌都是白色的。白唇鹿的别名较多。它嘴部的白色,直到嘴吻的两端,所以又叫白吻鹿。它常活动于高山的悬崖峭壁上,因而又叫岩鹿。它的体毛夏季呈黄色,因此又被称做黄鹿。它唇部的白色,上及鼻端两侧,又有人称它为白鼻鹿。在它的栖息地青藏高原的藏民则称它为“卡夏”,译成汉语就是“白嘴”。

白唇鹿在鹿类家族中虽算不上首席巨人,但也称得上壮汉了。它形体高大,肩高130公分左右,体长150公分左右,有的可达200公分以上,体重130公斤以上,有过250公斤以上的纪录。

白唇鹿体毛粗而硬,呈灰褐色,头部、腹部颜色较浅,臀部有浅黄色的毛斑。它们在初夏开始脱落冬毛,盛夏时又长出新的体毛。有意思的是它们的体毛粗硬,但都是空心的。这样的体毛正适合于抵御冬季零下35℃的严寒。而在春夏季节,又能发挥类似救生衣的作用,帮助泅渡过水。

白唇鹿雄性白唇鹿头上长着一对硬角。从基部至尖端多在100公分以上,有过长达140公分的纪录。每只角一般有4-5个叉,也有多达8-9个叉的。白唇鹿的角,每年4月份长出新茸,新茸的外层上包着皮肤,皮肤上长着细绒毛,因为包在外层的皮肤内有丰富的血管,看上去呈灰褐色,显得很醒目,大约到7-8月份,新茸完全长成,到9月则全都骨化为干角,至第二年3月干角脱落,4月又继续长新茸。与长长的鹿角相映成趣的是它那几乎被粗心人忽视的尾巴,它的尾巴短得只有三四公分,最长的也不超过15公分。

白唇鹿是名副其实的“抗寒勇士”。它只栖息在我国青藏高原海拔3500公尺至5000公尺的高山上。多数时间活动在4000公尺上下的范围内,当夏季到来时,它抗不住15℃左右的“高温”,就上升到海拔5000公尺左右的地方去“避暑”。高原地区空气很稀薄,但大自然给它造就的那只发达的大鼻子,使得它能悠闲自在地生活。白唇鹿的栖息地,除了“高”之外,还必须是草甸地带、灌木丛林地带、针叶林地带或次生灌木丛林地带,高山裸岩带它是不去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鹿也不例外,高山裸岩地带缺少它所需要的食品,它当然不能生活在那里。为了觅食,随着食源的变化,它常常作垂直迁徙,哪里水草丰美,它就往哪里去。它的食物不下百种植物,但是蒿草类、针茅类植物是它最喜欢吃的食物,因为这些东西的含氮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