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740400000015

第15章 陆地众生(4)

曾被误认的野驴

历史上曾有过秦相赵高“指鹿为马”的事,那是因为秦相赵高想试试自己的同行们对自己的畏惧程度,这是一种故意混淆是非的行为。但我们的先人并非由于篡权的野心,而由于粗心大意犯过“指驴为马”的错误。在我国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马野驴现在是珍稀物种”的地方,如野马山、野马渡、野马滩、野马大泉等等,据说都是由于分布着野马的缘故。其实先人们看到的都不是野马,而是野驴。因为野驴在形体上比较近似野马,他们就“误驴为马”了。

野驴可分为两大类:亚洲野驴、非洲野驴。亚洲野驴有五个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蒙古野驴这两个亚种。

野驴在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西藏、四川西北部。主要栖息在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地带。

野驴的体毛为沙黄色至深棕色,腹部为浅黄色,四肢内侧为白色。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背脊毛;头顶至背脊中部长着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则长着近乎黑色的毛。野驴肩高90至150公分,体长2至24米,尾长50至90公分。体重在150至250公斤。从总体上看,蒙古野驴毛色略浅些,形体略小些。

野驴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五六只七八只不等,也有上百头结群在一起的,大约五六十年前,我国野外考察队员还发现过上千头野驴结群迁移的壮观场面。在结群走动时,大多为雄性成年野驴居首,幼年的野驴居中,雌性成年野驴居后。如果停驻下来或进食时,总要派出成年野驴当“观察哨”,一旦发现险情,“哨兵”即刻向群体发出警报,带头驴就领头奔逃,直至安全地带。野驴很善于奔跑,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们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栖息在沙漠地带的野驴在缺水条件下常可数日不饮水,极能耐渴。

野驴的食性较单一,主要吃野草、野葱、猪毛菜。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游走二三十公里,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终日大都为生活奔忙。野驴大约在夏秋之间发情、交配。为了选择理想的伴侣,雄性野驴之间免不了要有激烈的争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认输为止,输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体鳞伤,胜的一方也会留下些光荣的标记。受孕的雌野驴的孕期为一年左右,幼仔生下后就能跟随父母活动。野驴有时还与放牧在野外的家马自动交配,生下的后代体壮力大,运物载人都极受牧民的欢迎。野驴的寿命约为30年。

野驴有一种似乎矛盾的性格。它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因而极其容易发现险情。遇到野狼,它们就拼命奔跑,使野狼望尘莫及,但是对猎人却极少提防。在野外,它们只要发现汽车,就喜欢追过去,与汽车并驾齐驱,并努力争取跑在汽车前面。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送”到猎手的枪口前面,走向死亡。当猎手们驻营在帐篷里的时候,它们又常到帐篷前后张望,自动“送货上门”。野驴与野马的主要不同之处有:

首先从毛色上看,野驴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浅至近乎白色,对比度很鲜明,而野马则由深至浅较自然地过渡,色差不那么显明。

其次,野驴的背脊上有一条很清楚的背纹,而野马夏季背纹不明显,冬季没有背纹。

第三、野驴的鬃毛较短,而野马的鬃毛较长。

第四、野驴头部较小,而耳朵相对较长;野马的头部明显大于野驴,而耳朵又较野驴的耳朵短。

第五、野驴的蹄部窄小,野马的蹄部要宽大得多。

第六、野驴的四肢与驱体颜色一致,而野马的四肢比驱体的颜色明显地深得多,颜色近乎于黑色。

注意了以上几点,就比较容易把野驴和野马辨别开来。但是在茫茫野外的荒原上,远远地观察,也仍然难以分辨清楚,只有当野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近人们的时候,我们才能识别它的庐山真貌。

野驴在解放前数量还不算太少,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开发范围越来越大,再加上少数人的狂捕滥猎,野驴的数量日见减少,那种成百头群集的现象尤其少见。近些年来,国家很强调对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的保护,有的地方还划定了保护区,野驴的数量略有增长,偶尔也能见到上百头野驴群集的情况了。现在野驴已被定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共同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野驴家族繁荣起来的前景,终究会出现的。

硕果仅存的野马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曾经生活过350多种野马,然而几经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缺乏远见的开发和对野马的捕杀,到如今野马已经灭绝了349个马种,仅余下一个野马种,这是绝对切合实际的“仅存”了。

野马,又叫做蒙古野马,因为它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和蒙古的科布多盆地。它还有个名字,叫做“普氏野马”,那是因为在1878年,一个叫普热瓦尔斯基的俄国军官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捕猎到了一只野马,该国的动物学家坡里亚科夫为了纪念普热瓦尔斯基,就把它定名为“普氏野马”,后来国际动物学界也接受了这一定名。

普氏的上述发现,引起了国外冒险家的捕猎欲。自1899年到1901年,从我国捕获走50余头,而我国作为野马的故乡,从1878年到1980年却从未捕猎到一只野马,甚至从未展出过一只野马的标本。1980年9月我国才从美国动物园引进一对野马。1985年我国从国外引进11只野马,放在乌鲁木齐动物园进行过渡性饲养,1986年底又放回准噶尔盆地进行饲养繁殖。196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正式宣布野马在该国绝迹。1980年我国的地质勘探队员称说,他们在卡拉麦利山一带数次见到过野马。为此,1981年夏季和1982年夏季我国动物学家曾组织过几个科学调查队,多次到卡拉麦利山一带进行野外调查。他们虽然没有能亲眼看到野马,但是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踪迹。如此看来,我国也许是惟一在野外残存有野马的国家。

野马的体格与家马相似,但形体略小。野马身高(实际是肩高)1.3公尺到1.4公尺,身长约2.2公尺至2.80公尺,尾长约40至60公分。这显然赶不上家马。但从比例上讲,野马的头要大得多,腿要粗壮得多。野马的领鬃短而直立,家马的颈鬃长而向两侧纷披,野马没有额毛,家马有明显的额毛。以上这些区别,使得有动物学常识的人一眼就能区别出野马和家马来。

野马的体毛呈土黄色至深褐色不一,脊背中央有一道黑褐色鬃毛,而腹部及四肢内侧则接近白色。野马的尾基部为短毛,而自尾根10余公分以下长着长长的尾毛。

野马栖息在草原、丘陵和沙漠的多水草地带,喜欢群居。常常由一只雄性公马率领,一二十只结为一群,过着游牧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其主要食物为野草,在冬天食物缺乏时,它也会觅食积雪下的枯草和蘑菇。野马一昼夜约食用10-20公斤野草。它耐渴,而饮水量大,喝足一次水,能两三天不喝水,喝水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每年六月前后为交配期,雄性与雌性都会因为争夺配偶而争斗。孕期为11个月,每胎产一只幼仔,幼仔落地后就会奔跑,约3至4年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0年。

野马性情凶悍,听觉与嗅觉都很灵敏,反应机敏,又极善奔跑,因而人们很难接近它,更难捕获它。即使饲养在动物园中的野马,也是野性十足,常与隔栏的动物寻衅打斗,连饲养员喂食时都得小心翼翼、时刻提防遭受攻击。

由于野马与野驴有不少相似之处,在远处不大容易分辨清楚,因而一般人常常以驴作马,把野驴误认为野马,于是野马山、野马泉、野马滩、野马南山、野马渡的地名也就随之而出现了。这些地名的出现,绝不意味着野马的分布面。我国是惟一还有野生野马的国家,但是专家们只断定数量极稀少,而难以估计出个概数来,这更显出野马的珍贵。我国已将野马定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新疆也已把卡拉麦里山一带约1.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划为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