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A卷 新编科技大博览)
14739500000020

第20章 感知世界(3)

古今中外,有些人的鼻子长得很特别。据记载,法国诗人兼剑客西哈诺·贝·德·查列那克的鼻子大得能盖住半个脸,为此而不断有人嘲笑他。这位不冷静的诗人为捍卫鼻子的尊严而与人决斗上千次,且有12人死在他的剑下。

一般人的鼻子不过几十毫米长,可德国一位名叫安东·爱勃纳尔的老妇的鼻子竟然长达112毫米。她为此而荣获“鼻子奥林匹克”的冠军。不过,她若与西非的长鼻族人比较,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长鼻族人居住在海拔2000米高山地区,他们眼睛细小,嘴唇厚大,奇异的鼻子竟平均有180毫米长,实在惊人。

法王查利十一世感染过天花,他的鼻子被病魔几乎劈成两半。因为这,他的奇鼻也就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

鼻涕

人着凉后,就会流清水鼻涕,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讲这个问题前,要先谈谈人鼻子的构造。鼻是呼吸道的开始部分,也是嗅觉器官,分外鼻、鼻腔和副鼻窦3部分。鼻中的腔隙叫鼻腔,鼻腔内表面上有一层完整的粘膜,粘膜中有很多粘液腺和丰富的微血管网,平时不断地分泌一些粘液和水分。据生理学家测定,24小时内粘液和水分的分泌量为500~1000毫升,数量多少,与空气干、湿程度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鼻粘膜分泌的液体,大致与空气进出鼻腔时的水分蒸发速度相当,换言之,空气进出鼻腔时带走多少水分,鼻粘膜就分泌多少液体。因此,一个健康人平时一般不会流清水鼻涕。

鼻粘膜分泌的液体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它可以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免得空气过于干燥伤害肺脏;其次,它含有很粘的液体,均匀分布在鼻粘膜的表面,使进入鼻腔的灰尘和微生物都被粘住,防止灰尘和微生物侵入肺部;另外,粘液中还含有溶菌酶,能将粘住的细菌溶解并杀死。

为什么有时鼻粘膜分泌的液体会多得流出来呢?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鼻粘膜不能战胜某些微生物或异物,导致呼吸系统发生感染的初期,如患感冒、麻疹、猩红热或急性鼻炎时,就会流清水鼻涕,借以冲走部分微生物。第二,当天气寒冷,穿衣较少时,鼻粘膜丰富的微血管网无法使吸入的空气暖和到足够的程度,只能靠分泌大量液体来帮忙。这些液体刚分泌出来时是较暖的,而被吸入的冷空气吸收掉热量后就变凉了,所以流出的鼻涕是冷的。嗅区的位置第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鼻腔对冷气流过敏,本能地作出反应,流出大量的清水鼻涕。

由此可见,流清水鼻涕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生理反应。只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对冷的适应能力,就能减少或治愈流清水鼻涕的现象。

人类的嗅觉功能

许多人往往重视鼻子的呼吸功能而忽视它的嗅觉功能。其实,嗅闻气味才是小小鼻子得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科学家说,1亿年前,嗅叶就在动物脑中形成了。人类胎儿嗅粘膜的出现比呼吸粘膜早,呼吸粘膜还是由嗅粘膜逐渐分化而来的。

尽管人们早就知道鼻子能够辨别香臭,可直到今日,大家才对这“神奇的一嗅”的科学原理开始有所认识。要不,科学家就不会将发现嗅觉细胞和初步揭示嗅觉奥秘,看作是“当代生物学七大‘奇迹’”之一了。

空气中即使只有极少带气味的物质分子,嗅觉细胞就可能发现。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鼻中有无数大大小小看不见的微孔,这些微孔专司嗅闻之职。不同的气味进入鼻子后,都会自动对号入座地钻进不同的微孔去。这当然是古人粗略的推论。不过有些科学家至今仍从这个角度去探求嗅觉机制。他们认为,嗅觉细胞拥有自己的“受体蛋白质”,一种受体只能捕捉一种气味分子。

通常对嗅本领的解释是:在我们每个鼻腔的顶部,各有一块比普通邮票还小的棕黄色组织,每块组织上大约有1000万个嗅觉细胞,每个嗅觉细胞上又能伸出6~8根“天线”(嗅毛)。“天线”表面是湿润的。一旦“捕捉”到气味,就马上向靠得很近的脑子报告,于是我们知道,这是烧焦的橡胶,那是芬芳的玉兰花……。

科学家说,一般人大约能辨别几百到4000种气味,而高度灵敏的鼻子则可辨别1万种!

令人惊奇的是,研究者发现,世上只有7种基本气味,它们是:花味,例如玫瑰油;薄荷味,例如薄苛药片;醚味,例如干洗液;辛辣味,例如醋;樟脑味,例如驱蠹剂;麝香味,例如当归根油;腐败味,例如臭鸡蛋。我们平常嗅闻到的千万种的各类气味,都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犹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给我们组成了一处五光十色、斑斓艳丽的多彩世界一样。

对于许多动物来说,嗅觉能引导它们去寻找食物,躲避危险,追逐配偶,嗅觉与它们可谓生死相关。神奇的一嗅对人类也是很有用的。例如,有些“现代原始人”就能够根据气味追踪猎物;要是我们闻到了烧焦的气味,就会想到要注意防火;某些民族的男子喜欢互相嗅闻体臭,这是用以增进情感的一种表示;美味佳肴若不靠嗅觉帮忙,则会大逊其色;腐败食物和有毒气体若不能及时闻出,人们就容易遭到不幸了。

我们究竟是怎样嗅闻到各种气味的?为什么嗅觉本领的个体差异很大?为什么有人会把没有气味的东西硬说是有气味的——幻嗅?为什么又有人会把明白无误的香花闻成臭物——错嗅?等等,关于嗅觉的许多问题都尚待圆满解释。

研究嗅觉,进一步揭示嗅觉之谜,不仅可使嗅觉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或许还有利于查明大脑的活动方式哩。

人的嗅觉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如果一切都变成了烟,鼻孔就会把它分辨出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假如真有人能用鼻子从烟中分辨“一切”的话,这人的嗅觉可就奇特无比了。然而,至今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

不过,嗅觉差异倒是有的。

1987年,美国《全国地理杂志》曾对人的嗅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全世界来的150万份答卷发现:

嗅觉随年龄增长而缓缓下降。这种变化从20岁就开始,但在60岁前,下降很有限;

令人愉快的气味和令人厌恶的气味,也能因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淡忘;

约有2/3的人出现过短暂丧失嗅觉的时候,这一般是由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最终发生永久性丧失嗅觉的只有1.2%;

孕妇的嗅觉要比男子差些,而通常认为女人总比男人的嗅觉灵敏;

工厂工人要比户外作业的人嗅觉好一些,这与通常的看法相反;

有过敏症的人与没有过敏症的人,嗅觉功能并无差别;

几乎有1/3的美国人竟然闻不到汗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