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12

第12章 遗留千年的古迹(2)

抚仙湖下的“金字塔”

抚仙湖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状如倒置葫芦,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湖面海拔高度为1721米,湖面积216.6平方千米,湖容积为206.18亿立方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湖水平均深度为87米,最深处有157米,湖容量达189亿立方米,深度和蓄水量是云南省第一大湖。除东北长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抚仙湖是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1992年,职业潜水员耿卫在云南澄江抚仙湖的水下发现了大量人工建筑的遗迹。后来经过十几年的考察,人们发现在抚仙湖水下是一座古老的城市,2005年已探明的古城面积已达2.4平方千米。在这座古城遗迹中有两个类似玛雅金字塔的阶梯状建筑,这两个建筑都是下宽上窄,其中的一座是3层,抚仙湖高16米,台阶排列得十分整齐对称。另有一座阶梯状建筑高21米,有5层。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其中第一级大台阶从底部有一条笔直的小台阶直通而上。此外,在这两座建筑中间还有一条长三百多米,宽5米~7米的石板路面,是用不同形状的石板铺成,石板上刻满各种几何图案。在其他地方,人们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37米,南面偏高,可以猜出是台阶,还有一个缺口,整个建筑类似于比赛用的运动场。那么,这些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呢?谁又是水下“金字塔”的建设者呢?为什么这些建筑会在水下呢?经过专家分析后认为阶梯式的建筑可能是祭台。在云南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上,人们发现了青铜器扣饰上的许多阶梯图案与水下的阶梯式建筑相似,从而说明水下的台阶式建筑是古滇人祭祀活动的遗址。而圆形建筑与古滇青铜器文物上的图案相似,青铜器上的环形建筑分为两层,人们坐在台阶上观看表演。因此,有专家认为圆形建筑是古滇国的娱乐设施或竞技场所。但专家认为如果是舞台就显得过于奢华,在古滇国当时的条件下似乎不太可能建造专门的供娱乐的场所。在历史上,关于古滇国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墓葬和文物,还没有发现古滇国任何的建筑遗迹。古滇国曾经兴盛五百余年,不可能没有建筑上的创造和其他遗迹。因此有专家推测,湖底的水下城市可能就是消失的古滇国遗址。问题似乎又带出来了,如果是古滇国遗址,为什么它会在水下呢?还有专家认为这座古城可能是汉俞元古城。因为南北朝后俞元古城的记录就不存在了。如果是变更地名,历史上都应该有记载,而俞元古城从那以后却再也没有人记录美丽的抚仙湖了。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此这座发现的古城可能就是俞元古城,它是因为地震沉下去的。专家还进一步推测,发现的这部分遗址只是个内城,这个内城有可能也是古滇国的滇王离宫,滇王离宫在后来可能被改为俞元县了。至于这座古城是什么时候沉没的,还在考察之中。

天山上的巨石脸谱

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新疆的中部,西端伸入中亚。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千米~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米。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2008年,考古人员在新疆天山西部的一处高山牧场,也就是温泉县吐日根河与另一天然冲沟的交界处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个雕刻“脸谱”的巨大冰川漂砾石。漂砾石高3米,宽3.5米,正西面因冰川磨蚀深凹下去,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神龛”,龛内呈白色,与龛外黑白对比分明。“脸谱”就雕刻在白色凹陷的岩壁上,一共有十几张。每张脸谱的直径都在20厘米~30厘米,共同的特征是圆形脸、招风耳、阔嘴,圆眼空洞地望着前方……有的还很明显的刻有夸张的头饰及发饰。有脸谱的这一侧朝着一处深涧,巨石南侧有白色花岗岩砾石围砌的、呈半圆形的石圈。根据巨石周边半圆形的石圈和形态怪异、色彩对比强烈的诡异脸谱。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处萨满教的祭祀遗址,巨石上的人脸极有可能是萨满巫师作法时佩戴的面具。他们推测公元前后,在巫师带领下,生活在当地的族群在高地上祈神。作法时,巫师和追随者都戴着面具起舞,有人随后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面具雕刻在这巨大的冰川漂砾石上。诗画一般的天山美景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温泉县一处山丘岩画中发现“脸谱”,其中有一块巨石上雕刻的是两张上下排列的脸谱,这两张脸谱也是圆脸、阔嘴。而在另一块岩面上却没雕刻出圆形的脸,只有用深窝圆孔代表的眼、口、鼻。在这张人脸下面刻着一个将太阳托起的人。专家说从这些脸谱上的颜色和雕刻方法中可以看出,它们与山丘岩画是在一个时代创作的。人的面部都是朝向东方的,这应该是对太阳神崇拜的古老民族留下的。虽然目前这些脸谱的雕刻时间、雕刻民族、雕刻目的都还在研究之中,但它无疑将是为我们打开北方原始游牧民族生活、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一系列谜题的一把钥匙。

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群位于浙江省钱塘江上游的龙游县小南海镇石岩背村。龙游石窟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但是这么浩大的工程却在历史中没有记载。因此,龙游石窟谜团百绕,有人形容说“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谜猜人”。龙游石窟距杭州一百八十公里,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城北三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有人甚至说它是“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是一个谜团缠绕的地下建筑群。

那座小山被当地人称为“童坛山”,在方圆0.38平方公里龙游石窟的地下竟然有规律地分布着大小二十四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三至四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这些凿痕排列规则有序,凿线整齐。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锯齿间相隔达3米,其中台阶到洞口要有四米。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石窟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20平方米,深约五米。在一号石窟中人们还发现了清晰可见的一幅岩画,内容是马、鸟、鱼三种动物。这是已发现的7个石窟中唯一的窟内岩画。线条浑厚古朴,粗犷流畅,很有意境。而仅从已经开发的石窟来看,就有许多的谜团。其一,石窟的大小、模式、造型,格局等都是出自统一风格。布局合理,最大的石窟地面面积达5100平方米。如果按照每个石窟1000平方米计算,一个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万立方米,50个石窟每天至少要排100万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排0.3立方米的土方计算,则需要2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做过统计,若每天投入1000人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6年的时间,况且模式统一、工艺讲究、精雕细凿,实际情况要远远超过人们理论的计算。其二,所有的石窟洞口均朝西南方向,午后的阳光可以直射进石窟的中心。其三,已经发现的7个石窟的平面布局竟然呈北斗七星状,而这7个石窟又正好处于整个扇形石窟群的中心部位。其四,为何地下石窟会密集于这里,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巨大的秘密呢?就连一直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也都毫无察觉呢?其五,为何古籍上对这么浩大的工程没有一点记载,甚至连野史也没有?那么龙游石窟的用途又是什么呢?

第一种观点是陵墓说。关于龙游石窟竣工的确切龙游石窟时间已经无从考证,关于龙游地区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此前并没有史料记载。唐韩愈曾撰写《徐偃王庙碑》,其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记载,徐偃王是西周徐国的诸侯,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暂且不谈韩愈所说的“石室”有多大,又是否与龙游石窟有关系。就从时间上计算,如果真的是为徐偃王所建,那么龙游石窟至少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不断变迁、战争灾祸发生的情况下,石窟内的纹路、凿痕却依然如新,如同昨日开凿一般。仅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另外,如果龙游石窟是皇陵,那么为何石窟中没有任何皇族的随葬品或宫中遗物呢?

第二种观点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代人采集石料而留下来的废弃洞窟,但也难圆其说。首先采集石料最安全、最经济的方法应该是露天作业,何必要精心设计这样的方式进行地下采掘呢?其次,石窟内石料属红土积沉岩。这种岩石极容易风化,古人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开采,还要进行如此规整的修饰呢?再者地下采石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采光、搬运等当时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为什么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呢?

第三种观点认为龙游石窟是越王复仇的练兵屯兵之地,其理由是怕被敌国奸细发现而去告密,所以挖地下石窟进行备战。但是此说疑点也很多:挖石窟需要大量的时间,然后才能练兵,那么岂不削弱了原本就已经弱小的实力。其次,因担心奸细告密屯兵而挖,难道就不担心奸细破坏造成窟毁人亡的悲剧。再者,地下练兵的采光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人工采光应该会在石窟内留下痕迹,但是实际上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的烟火遗迹。另外,屯兵地必须道路通畅,进出便捷,这是兵家常识,而石窟上下一条道,间距有3米,如何体现兵贵神速的策略?

第四种观点是外星文明说。有人说,其一在龙游石窟的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由于空间小很难转身操作,人工开凿不可能将凿痕加工得如此流畅和完美;其二在穹顶和石壁的连接处,几乎每个洞中都可看到没有凿痕的扒裂断面,这是用机械以45度的斜面挖掘到与石壁连接处时留下的“扒痕”,功率巨大,乃非人工所为的有力证据;其三在穹顶及许多连接、转弯处,凿痕呈扇状展开。这是采用高智能机械设备所为。虽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疑点也颇多:第一,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只要一两个外星人完成,那么会有那么多的外星人来地球吗?第二,虽然从整体看凿痕整齐划一,但是仔细观察,凿痕还是有微妙的变化,根本就是出自人类之手。第三,外星人建造龙游石窟的目的何在呢?是为了居住?第四,如果真的是外星人所建,至少会遗留一些地球人前所未见的东西,为何人们一件都没有找到呢?第五种观点认为龙游石窟既不是现在科技的产物也不是古人建造的。虽然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开始在地下建造文明,但是从安全、经济、美观的角度出发,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线挖掘,成形后经过绝对的加固再作美化,而不是在挖掘的原型上直接进行修饰。而且如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历史上也应该有所记载。那么,为什么又说龙游石窟也不是古人建造的呢?一些人认为建造这么浩大的工程只有君主才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挖掘力量,但是劳民伤财的花时间和精力来修建毫无目的的石窟似乎没有必要。不过这并不能排除是古人们为了游乐而修建石窟的可能。第六种观点是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提出的,他认为龙游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汉宣帝“边郡皆筑仓”时,其功能是储备粮食、货物及战备物资,隋朝时就叫它“北常平仓”,在那时就已被列入“古迹”。他还找出两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一个是在童坛山上游不远处的簸箕洞,另一个是在下游不远处的石岩洞。除上述说法外,还有“道家福地说”、“伏龙治水说”、“巨石文化说”等,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存在不少的漏洞。龙游石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迹,它将永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