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
14738500000011

第11章 遗留千年的古迹(1)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先民们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踏遍各地,无论是山川河流,还是偏僻乡村,我们都会寻找到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庄严雄伟的故宫、有着如梦似幻般的历史古城、堪称世界瑰宝的莫高窟、恢弘壮丽的万里长城。它们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人惊人的聪明才智,但也蕴藏了许多无法解开的谜团。

神奇鸳鸯井

动物界有成双配对的现象,但大地上的吃水井成双配对却令人费解,在我国四川省发现的两口井则又是一个奇迹,这两口井互相依存,一正一反互换的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四川省武胜县发现两口神奇的水井。它们相距四米,一清一浊,又被当地人称作鸳鸯井。两井位置等高,深度相当,且井中的水为同一源头所聚。但是,奇怪的是,这两口井却有着天壤之别。这里的谜吸引了无数充满好奇的人来观看,不少的科研人员也纷纷前来试图探究“鸳鸯怪井”隐藏的奥秘。首先,两井中的水清浊不一。但两口井好像约好了似的,一年要变两次“魔术”:端午节后,清浊互换,而且一个发出微臭的味道,一个却味道香甜;中秋节后,两眼井水又自动恢复原状。一年四季,两口井交替供人饮用。这种交替变换的“鸳鸯怪井”,人们还闻所未闻。这两眼井位于武胜县北飞龙镇木井村,井口方正,水面离地一米。其中一个叫上木井,另一个叫下木井。该村八十岁的老人张炳清说,两口井凿于何年已不得而知。他还唱了一首老歌谣——《木井》:“可观上下两口井,一条大路直穿心;井中清泉最可饮,能分春秋各二季;不知哪朝开的井,何人称为木井村;此井水丰不断流,润泽大地五谷生。”据村民介绍,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以前,上木井里的水清澈,下木井的水浑浊。端午节后,两井开始“换班”:上木井里的水变浑变臭,水面泛起一层金黄色的东西,如粪便,不能饮用;而下木井的井水则逐渐变清变甜,供居民饮用;到了中秋节,两井又再次“换位”。但不管它们怎么变换,总有一口井的水是清澈的、甘甜的。年年如此,从未错过日期。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看毕大叹造物神奇。其次,两井水面总会保持一致。居民提上木井的水时,下木井的水位会自然下降;反之,提下木井的水时,上木井的水位也会随之下降,随后恢复盈满。木井的水常年外溢,形成溪流,成了武胜县第二大水库——红星水库的源头之一。再次,两口井虽然同源,但井水温度却并不一样,非常罕见,有人专门用温度计做过测试。但是这两口井温度差异因何如此之大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弄清楚。两井凿于何年已不得而知,但是鸳鸯井为何出现这些神奇的现象实在令人费解。有关地质学家初步分析后认为,两井地质结构存在裂隙,天热时,地下水进入上木井裂隙,地下硫化物随地下水浸入上木井,就有可能形成黄色漂浮物并导致上木井变浑浊。而天变冷时,地下水改变方向进入下木井裂隙,于是就出现了清浊互换。但居民取水时,两井水位会同时下降。这说明两眼井水相通。那么,两井温度变化又怎么作解释呢?古人是出于什么原因打造出这样神奇的鸳鸯井来的呢?是出于巧合,还是他们在当时已经具备打出这样神奇的鸳鸯井的科学技术呢?这鸳鸯井的真正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希望相关人士早日揭开鸳鸯井之谜。

川藏神秘星形碉楼

数十座高高的碉楼与色彩斑斓的传统民居相映成趣,像是一把把金剑在落日余晖中闪耀。这样美丽迷人的星形碉楼,不得不让人无比神往,其中蕴含的许多谜团又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我国四川与西藏地区,到处都有或者成群或者散落的无数碉楼,这些碉楼大多散落在田间地头、家门口和山坡灌木丛中的,大多数是呈方形,也有些是五角、六角、八角,甚至十三角的。四川有碉楼的三个地区:今羌族居住地(大多数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称为“嘉绒”的地区(部分在阿坝州,部分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砻江流域:南起木里,北至道孚,东至康定,西至雅江,这是木雅人的传统居住地;第四个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的工布江达。最高的星形碉楼在四川马尔康附近,在西藏工布江达,有八个角和十二个角的碉楼。碉楼大都高达三十多米,最高的甚至有五十米。每座都是杰作,结构没有瑕疵,角像刀刃一样直,墙壁牢固又光滑。经历了这么多风雨,甚至战争和地震的洗礼,它们仍然骄傲地耸立着。有的已倾斜,但绝不倒下;有的已坍塌了一半,废墟上布满了尘土,缠绕着野藤,甚至连树也欺压着它,最终沦为狐狸、老鼠的家园。然而,在人们眼里,它们将永远保存着自己的荣光、庄严和神秘。

只要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古碉楼,你一定碉楼想要知道碉楼背后那奇异、神秘的古老故事。当地居民、政府、学者,甚至19世纪进入此地的西方探险家都知道,“民族走廊”上散落着一些古碉楼。但这些高大的古代星形、石砌碉楼尚未在地图上标志过,没人科学地测算过它们的始建年代,甚至也没人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现象进行研究。或许是因为这些碉楼在当地人们的心里是十分普通的石头建筑,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这些矗立在眼前的碉楼到底是谁建造的?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就连这里的老辈人都说不清楚。因为仅存少数口述传说,没有书写历史,再加上当地人仍然保留着诸多互不相通的方言,却没有文字,因此,关于这些碉楼的各个方面都是难以解开的谜。从中文典籍中仅能搜索到一些模糊且支离破碎的信息。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至少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有些部落已掌握了如何修建高层独立石碉楼的技术。据《后汉书》记载:那些高达四十米的碉楼是由居住在今西北部深山里的冉人和岷江上游的羌部落修建的。而住在西藏高原南部的“孟”部落也是高碉楼的建造者。但是仅凭此记载并不能证明这些碉楼的建造者就一定是羌部落人们修建的,只有多方面的共同验证吻合后,才能确定碉楼的修建者到底是谁。具有关研究人员推测,修建碉楼极有可能是出于战争的防御,或者是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人为建造这些碉楼,实际上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类型的碉楼对应了不同古代部族的祖地。那么,碉楼的建造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有关的研究人员想将碉楼的一些破损部分收集样本进行研究,想以此来解开碉楼的修建年代之谜。但是,由于收集样本的工作复杂棘手,因为大部分碉楼的门都很高,若没有高梯往往无法获取样本。后来将收集的所有木片样本送往美国最著名的实验室进行碳14检测,其结果总是有一百五十年的误差。从2000年至今,已检测了57座碉楼(39座星形的和18座方形的)、3座老屋和1座寺庙。其中,最古老的一座碉楼为星形碉楼,约有一千二百年历史,位于西藏工布江达,已检测的四川省4座较为古老的碉楼建于公元1030到1250年间,羌族村落的碉楼无法测出准确年代数据,因为其木样检测结果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时代,这是因为村民们一直在使用和修缮这些碉楼。如果完好的加上破损的,西藏工布江达和四川的碉楼数可能有数千个。也正是这个原因,碉楼的年代推算也只是大概地估算,准确率极低。就此,碉楼的研究工作一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开碉楼的建造年代之谜。川藏地区的碉楼就像是一些历经沧桑巨变的老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一直坚持走到现在。但是,正是由于这位老人阅历太丰富了,因此,我们要想读懂他的“人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揭开川藏碉楼之谜,有待于更加完善的文字记载多加考证后,才能完成。

秦始皇陵内发现三十米的“高楼”

秦始皇陵就像是一个深埋在地下鲜为人知的谜,在这里蕴藏着许多文化、历史的精华。秦始皇陵墓的发掘,使不少沉睡在地下千年的谜团浮出水面,使后人们更加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风俗以及历史事件。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五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陵(含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组织地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随着现代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项考古工作也在有序地展开,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也进入了令人惊喜的阶段。在对秦始皇陵墓不断发掘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利用“秦陵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发现了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下埋藏着高出地面三十米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史上的特例。经过仔细地研究发现,这是一栋三十米的“高楼”。

据观察结果得出的资料分析,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栋“高楼”分布在秦陵地宫之上、封土堆下的墓地周围,是一组环绕墓地周边、上部高出秦代地表三十米左右、体量巨大、夯层厚约6厘米~8厘米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东西夯土台的中间部位各留有一处缺口,与墓道重合,夯土台围就的内部即墓室上部是用粗夯土填充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上窄下宽,内外均呈台阶状;夯土台顶部内侧东西长124米,南北宽107米;夯土台顶部外侧东西长168米,南北宽142米;其南墙顶宽16米,北墙顶宽19米,东西墙顶宽22米;南、东、西、北墙(南墙尚未勘探)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外侧台阶高3米,宽2米;东墙、北墙内侧现已发现六级台阶,南墙西墙尚不清楚。这栋“高楼”建筑的夯土基础的一部分在墓地外,一部分伸进墓地内,伸进墓地的夯土可能紧贴墓壁建造,接近墓室部分可能使用了大量的青砖和石材。在东、西、北墙外侧的上部台阶上发现了大量的瓦片,瓦片堆积凌乱,靠近顶面的台阶上瓦片较多,中下部台阶上的瓦片也有零星地发现。但是,在台阶式墙状建筑的顶面几乎没有见到瓦片,顶面及各级台阶上也没有发现红烧土和木炭遗迹。据推测高台建筑应在秦始皇死前已建成,只是在堆筑封土前被拆毁,封土覆盖的时间可能在埋葬秦始皇之后。最后的封土是夯筑而成的,只不过夯层的厚度在40厘米~70厘米间,比“高楼”粗糙得多。那么秦始皇当年修建这座三十米高的高楼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关科学家认为,秦始皇是一位性格比较怪异的人,他经常会做出与常人不一样的举动,他十分尊崇神仙鬼怪等迷信,因此,这座高楼极有可能是秦始皇为了死后自己的灵魂能够随便出入陵墓而建造的。但这种说法仅仅是从秦始皇具有迷信思想的一方面出发来推测的,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目前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一直充满着谜团与争议。有关研究专家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将目前遥感探得的建筑结构称为“高楼”的提法不够严谨。在类似秦始皇陵的遥感考古工作中,建筑学的参与十分必要,只有以严谨的建筑科学理论作依据,遥感测得的数据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历史事实。由于遥感技术的运用在我国还属于初期,如何运用遥感结果得出科学结论需要十分谨慎。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就推测是否为帝王灵魂出游的“天路”,不仅没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可能误导研究。那么,究竟秦始皇陵墓内有没有这么一座三十米高的大楼呢?正反双方的争论都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目前还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完善,秦始皇陵墓“高楼”之谜终将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