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14738400000019

第19章 硝烟中的绝唱(2)

卡斯特将军为什么被印第安人打败?

卡斯特是美国骑兵军官,是美国内战时联邦军将领,其战绩卓著。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七骑兵团就出自其手。然而,这位杰出的、骁勇善战的卡斯特将军居然在一次与印第安人的较量中大败,这又出于何因呢?自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后,就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不断。乔治·卡斯特是美国军队的一名将军,他就曾领导一队士兵与印第安人进行战斗,但是意外地却惨遭失败。但是为何失败,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乔治·卡斯特将军长期从事军旅生涯,以骁勇善战著称,并不断晋升,在1876年6月25日的一次对印第安人的战斗中牺牲。那次战斗发生在南达科他州的小比格霍恩,是一次著名但颇有争议的战斗,被人称为“卡斯特的最后一击”。那次战斗让卡斯特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卡斯特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军官学校——西点军校。他由于在各种战斗中英勇的表现,曾光荣地被晋升为少将。在美国内战之后,由于陆军的缩减,卡斯特被降低军衔,分配到骑兵团,之后与印第安人作战。由于他在作战中有功绩,因此声誉日益提高。1876年,美国政府在南达科他的黑山地区发现了金矿。但印第安人认为这个地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守护这块“圣地”,各地许多印第安人汇聚到了黑山地区。为了从印第安人手中夺取金矿的开发权,美国政府在1876年1月末,下令印第安人的各个部落迁进政府规定的保留地去。当时,印第安人对政府所下达的命令根本不愿也不想接受。但是在这年的冬季,印第安人却遭到政府军强制性驱赶。随后在1876年5月,美国政府派来了一支陆军远征队,并在阿尔弗雷德·特里将军的指挥下,在印第安人视为“圣地”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企图驱逐不听法令的印第安人。实际上,此时印第安人已集合起来,并沿小比格霍恩河沿岸蒙大拿一段的地方,搭起帐篷,挥动武器,准备应战。就这样,一场殊死战斗不可避免地拉开了序幕。已升为上校的乔治·卡斯特也参与了阿尔弗特雷德·特里将军驱逐印第安人的计划。卡斯特接受特里的命令率领骑兵团越过罗斯巴德河,并用由七百名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后面包围印第安人部落,而与此同时,特立和约翰·吉蓬两位军官也根据作战计划带着拥有机关枪的步兵从北面攻来,但沉重的机关枪使政府军的整个行动都慢了下来。被印第安人称为“长毛”的卡斯特指挥的骑兵直接和迅速地向前推进,甚至在夜里实施急行军,因此导致部队的人马疲惫不堪,但还是在6月24日的晚上到达离印第安人营寨不远的地方,因为卡斯特和特立计划于6月26日在小比格霍恩汇合。但是,卡斯特由于急于立功,并没有等到特立将军的到来就单独展开了行动。他于6月27日早晨把部队分成三个分离的作战小组,而且不顾侦察员提出的关于印第安人的部落的人数大大超过部队人数的警告,发起了迅速攻击。他命令部下弗雷德里克·宾廷带领一个作战小组从背后阻截发现的任何印第安人,随后派马尔古斯雷诺带领士兵进入印第安人的营寨,促使印第安人向后退。而卡斯特本人和由二百六十名士兵组成的主要作战部队计划在既定地点发动攻击并完全消灭印第安人。战斗结果完全脱离了卡斯特的控制。但是由西工·巴尔领导的印第安人成功地击退了由马尔吉斯·雷诺带领的队伍,随后又把宾廷带领的队伍逼上了死路。卡斯特及其士兵占领了一座小山,但在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他们就完全被印第安人包围,并被全部消灭,卡斯特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印第安人在消灭卡斯特及其部队之后,又再次向雷诺和宾廷的队伍发起冲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时分,枪声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才渐渐平息。当这次战役的总指挥阿尔弗雷德·特里将军到达时,印第安人已经撤走。这是美国陆军在征服西部印第安人战争中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那么,卡斯特将军为什么会被印第安人打败呢?谁要负责任?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卡斯特将军轻举妄动,一意孤行,盲目自负,并企图为全国树立英雄的形象,这是导致美军失败的基本原因。另外一些人认为他是在上级的命令范围内而行动的,失败的责任不应由他负。还有些人则认为,责任应由雷诺和宾廷来负,他们行动缓慢,并且对卡斯特不信任,从而使卡斯特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但是,许多证据是相互矛盾的,并不能令人信服。西班牙在二战中为何能够中立?

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政权是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作为法西斯政权,佛朗哥独裁政府随时都有放弃中立、投入纳粹怀抱的可能,但直到二战结束,西班牙政府都保持了中立。那么,在二战中,西班牙是怎么保持中立的呢?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突然向波兰发动了袭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便全面爆发。二战的爆发是由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所策划的,旨在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当时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这场战争。军事行动涉及到的范围之广,是在40个国家的领土和海战区及大洋战区进行的。而欧洲则是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在欧洲的广袤土地上,战火纷飞的场景随处可见。然而,西班牙却是一个例外,西班牙在此期间独处战争之外,基本未受硝烟弥漫的战争干扰。当时弗兰西斯·佛朗哥是西班牙的统治者。在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长枪党首领弗兰西斯·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经过一场内战,他于1938年3月28日占领首都马德里,建立了独裁统治。在这一过程中,佛朗哥得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给予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却出人意外地保持了中立。由于未上“贼船”,佛朗哥独裁统治在战后又延续了整整三十年,直到他最后病死。西班牙的中立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是这位独裁者“爱好和平”,还是他“能掐会算”,早知轴心国必败?战后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一般认为,当时的西班牙之所以不参战,是因为当时西班牙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允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的内战刚刚结束。经济上,生产、生活资料极端匮乏,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百废待兴;政治上,国内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翼集团都还保存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随时有可能推翻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因此,想要站稳自己的脚跟,佛朗哥就不敢轻举妄动,而是要想办法稳定局势,在政治上坚决地排除异己,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今日西班牙一景还有人认为西班牙对德、意的胜利充满疑虑,担心失败后英国的报复,而且西班牙有漫长的海岸线易受攻击,南部有英国属地直布罗陀。在胜利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敢贸然参战的。1940年10月德国和西班牙会谈时,大不列颠之战正进行到第三阶段,虽然希特勒鼓吹胜利,但佛朗哥认为英国并没有失败。

1941年2月希特勒给佛朗哥写信时,北非战场的英军正好消灭了意大利在利比亚十个师的军队,这就难怪佛朗哥复信时推诿拖延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之所以不参战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的政治优势所决定的。直布罗陀海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战争开始后,无论是盟国还是德意两国,都积极地争取西班牙加入自己的阵营。1930年3月,英国为解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特地从阿根廷运送了一批食品赈济他们,并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万英镑的贷款,允许它从盟国进口某些禁运的工业原料。1941年年初,美国也以红十字会的名义给予西班牙价值150万美元的食品和药物援助。随后,美国国会还在罗斯福总统的授意下通过法案,同意放松美国商人对西班牙进行石油输出的控制。而德意两国则早在佛朗哥刚开始建立政权的时候就曾给予过大力支持。1940年5月,意大利宣布将西班牙所欠的债务从70万里拉减免到50万里拉。德国则源源不断地将军火、机械和精密武器输送给西班牙。希特勒甚至还答应佛朗哥,战后把他渴望已久的直布罗陀海峡转让给他。正是交战双方的种种利益引诱,使得佛朗哥无法决定倒向哪一方。而交战双方也不能以武力相逼,以免事与愿违,把佛朗哥推向对方。佛朗哥自己也在与交战双方的周旋中意识到,如果西班牙倒向其中任何一方加入战斗,后果都将不堪设想,那将会使西班牙直接沦为战争的前沿地带,遭受战火的无情摧残。对于西班牙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谁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立场。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佛朗哥想借助中立地位与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在一份1939年签订的德西秘密协定书中,西班牙承诺从南美帮德国进口牛肉和谷物。1940年5月,西班牙与意大利签订了为期三年的食品合作计划,承诺提供必要的粮食。到1942年,德西贸易的重点由食品转向战争必需的矿产资源。西班牙拥有丰富的优质铁矿石,德国还从西班牙进口锌、铅、水银、萤石、天青石、云母、软木和羊毛,以及最重要的钨砂。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葡萄牙一直向双方出口钨矿石,直到1944年6月,盟军登陆法国,才停止对德国的物资出口。佛朗哥政府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双方进行贸易,获利颇丰。另有观点认为,西班牙保持中立是佛朗哥个人的政治主张所致,他只主张反对苏联,而无意与任何西方国家为敌。正是这种思想,促使他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立场。西班牙内战时,苏联曾给予佛朗哥的反对派以大力的支持。佛朗哥上台后,苏联仍然与它所支持的党派保持联系。因此,佛朗哥认为如果西方国家相互敌对,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使苏联坐收渔利。西方国家的敌人应该是苏联而不是其他国家。所以,他只把苏联当作自己的敌人。1941年6月,德国大举入侵苏联时,佛朗哥专门组织了一支约两`万人的“蓝色军团”跟随希特勒作战。对西班牙的这一举动,佛朗哥特别强调,“蓝色军团”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苏联的一贯立场,并不表示西班牙是参加轴心国作战。西班牙在二战期间采取了中立的政治态度并且能够一直保持,史学家们对此的解释各持己见,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向来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居然对此没有任何反对的行为。难道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