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被武则天毒杀秘事
孩子就是父母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视若珍宝,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就连这句谚语“虎毒不食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章怀太子——李贤却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给毒死,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武则天生过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身为皇太子的李弘生性仁德憨厚,因此,唐高宗非常看好李弘,并打算死后让李弘继位,但是由于李弘常常对母亲专权善政的行为加以劝阻,必然招来武则天的不满。此外,武则天两个亲生的公主都得罪了其母而被囚禁在掖庭,李弘出于同情,向母后提出要娶二人为妻,这下就更加激怒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便下狠手用药酒把李弘给毒死了。唐高宗的次子李贤虽然年龄比李弘小,但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饱读了《礼记》、《论语》、《尚书》等,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过目不忘。由于李贤十分聪慧,因此唐高宗对其十分宠爱,于是李弘死后,唐高宗又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当时李贤年仅二十二岁。李贤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声望。读过《后汉书》的人都知道有“章怀注”,注者就是李贤。李贤组织一批名儒注释《后汉书》,但由于《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带有讥讽时政之嫌,因此尽管得到父皇的褒奖,也引起母后的猜疑。武则天事隔两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去东都洛阳巡幸,于是任命李贤监国。在李贤监国期间,他处理事情严谨明审,但是明崇俨却密告武则天说:“太子福薄,不堪继体,惟英王貌似太宗,相王旦貌当大贵,两子中择立一人,方可无虞。”武则天十分信任明崇俨,听信了明崇俨的谗言,但是由于她手里并没有找到诬陷李贤的证据,于是只好忍耐。她屡次下书训诫李贤,并让人撰写了《少阳政范》和《孝子传》二书供李贤研习忠孝之道,还“数作书以责让贤”,其书中暗含训斥的意思。李贤本是个聪明人,也深知母后的所作所为别有一番用心,于是母子间便产生了许多嫌隙。次年,明崇俨被人秘密杀害,于是武则天就怀疑是李贤所为,并且派人大范围地搜索嫌疑犯,以便有证据捉拿李贤,但是令武则天失望的是在数月的大搜捕之后并没有任何结果。这件事也使李贤对其母后大失所望,因此,李贤便自暴自弃,整日放荡不羁,沉迷于女色。而武则天又派人去李贤的东宫进行搜查,结果竟然在东宫发现了数百套甲胄,于是,武则天命令赵道生诬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之案加在李贤身上。之后,武则天又想以大义灭亲的名义把李贤处死,但是唐高宗对子怜悯,便向武则天求情,后将李贤贬为庶民。之后李贤又被流放到了距离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尽管李贤的情况已经如此狼狈,但是李贤曾做的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又使武则天害怕李贤谋变,于是她让邱神绩奔赴巴州逼李贤自杀。之后又命邱神绩为叠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渐渐平息,又召邱神绩为金吾将军,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宫廷里才慢慢得知武则天秘密杀害李贤的事情。当时李贤死时年仅三十二岁,那么,武则天为何能下的了如此毒手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武则天能够如此狠心的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呢?对于这一事实,有很多学者深表关注,也提出了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李贤并不是武则天亲生的。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依据是《旧唐书·高宗纪上》记载:永徽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在去昭陵的路上早产生下了李贤。由于武则天在上年年初生下了李弘,此后又生过一女,即被她亲手扼杀的长女,在两个年头里生三个孩子,况且李贤为不足月早产,又是数九寒天在路上,所以那个在拜谒昭陵路上所生的不足月孩子,可能并未活下来。此外,《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记有当时宫人私下里的传说:“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亦自疑惧。”另外,从孙楷第先生《沧州后集》卷四的《唐章怀太子贤所生母稽疑》推断李贤是武后姊韩国夫人所生(高宗的私生子)。在母以子贵的古代,武则天自然要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另立自己的亲子为太子。《新唐书》亦云:“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这样,早年守寡的韩国夫人被武则天带到宫中受宠于唐高宗,并生下私生子,当时正恰巧是武则天早产孩子死亡之时,那么这个私生子被武则天抱养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的。如若真是这样,那么武则天当然是不会让李贤这个冒牌的皇太子在唐高宗死后登上皇位的,于是,她会尽量地想方设法把李贤除掉,以便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顺利地继承皇位。因此,李贤也就注定有了要被武则天杀害的结局。还有人认为李贤之死是由于其和武则天争夺皇位导致的。武则天还没有坐上皇后宝座的时候就曾经在驯马时说过,驯马要有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鞭之不服则锤其首,锤之不服则断其喉。这足以看出其心狠的一面。此外,武则天生性就是一个性情刚烈、占有欲极强的女人,早在高宗朝后期,她就取得了与高宗“二圣临朝”的权力,把高宗当作傀儡而独揽朝政。而李贤自从当上太子之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得到了唐高宗和许多大臣的首肯与赞赏,在臣民之间的威望颇高。相比之下,当时武则天的亲信却只有当朝宰相,除了刘仁轨与武则天关系密切,李贤的威望严重妨碍了武则天篡权称帝的目的,这样,李贤的杀身之祸也就在所难免。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听信了谗言杀死了李贤。在1972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文中多次以汉武帝听江充之言杀刘据、晋献公听骊姬之言杀申生之类的典故来暗喻李贤之死。此外,由于当时以能通鬼神而深受高宗、武则天宠信的明崇俨就散布过太子不能继承皇位,应该另选英王或相王取而代之等言论。这些谗言也极有可能导致李贤被杀。此外,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李贤有造反的企图,后来被武则天得知而把其杀死,以阻止一场造反争斗的爆发。当时武则天在搜查李贤东宫的时候就查处了数百套甲胄而被定为谋反罪。而在李贤被流放期间,其造反的念头被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李贤被杀的半年时间后,徐敬业曾经找到一个相貌十分类似李贤的人出来招兵买马,企图举兵造反,当时百姓响应的呼声很高,这足以证明只要李贤还活着,那么当朝的臣子们必将有很大一部分加入李贤的造反队伍中,这势必给唐高宗的皇位构成威胁。无论出于何因李贤被武则天派人杀害是铁定的事实,而且,类似于这种骨肉相残的事情在历代宫廷中频繁得如过江之鲫。
宋太祖赵匡胤死因为何?
宋朝开国国君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地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赵匡胤的死因却是那么蹊跷,让人琢磨不透。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登基,死后号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他为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做过很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拥戴。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但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在公元976年,这位开国国君猝然而去,他的去世给人们留下了难解的谜团,成为一桩离奇的悬案。对于这位开国国君的死亡原因,许多史学家对史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于是没去找德芳,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宫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宫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晋王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了府中。赵匡胤《湘山野录》中说,公元974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在摇曳的烛光下,有人见人影晃动,还有玉斧金声。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柩前继位。此外,对于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皇位的说法还有其他版本。据说这是赵匡胤遵照其母杜太后的意见把皇位让给赵光义的。杜太后临终之时,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金匮之盟”。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兄死弟及的史实。以上这些说法虽然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的话,还能看出许多有疑问的地方。一、“金匮之盟”是真是假?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三十四岁,正是壮年时期,他的儿子德昭当时已经十四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七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又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难道这是后来赵光义为了掩人耳目所做的添加之笔?二、王继恩假传懿旨。王继恩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他有何胆量竟然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假如事败,那么他岂不是要落个假传圣旨的罪名吗?这种说法,或许只不过是为了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三、赵匡胤猝死时的“烛光斧影”。按照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留宿的,他却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种种异常现象都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此外,赵光义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天就急着更改年号,而在此之前,所有的皇帝都是在称帝的第二年才更改年号,难道这急于更改年号的幕后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不成?如果按照杜太后的旨意的话,皇兄死后就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那么,为了争夺皇权而兄弟之间互相发生战争是完全有可能的。赵光义的弟弟被贬而死。赵光义即位不久,就把他的弟弟削夺了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就“抑郁”而死。按照“兄死弟及”的逻辑,下一轮皇位继承人该是他弟弟了,可是人死了,这皇位不就是自己的儿子的了吗?此外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也被赵光义逼杀而死。当时德昭已经三十岁了,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赵光义奖励出征有功的将士,可赵光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受到猜忌,性命难保,于是回家自刎而死。赵匡胤仅二十三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赵匡胤暴死,两个儿子也接二连三地不明不白地死去,这都是偶然的吗?但是,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对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没有一丝怀疑,直到宋高宗赵构的时候(即在赵匡胤暴死的第一百八十七年)又把皇位又传回了赵匡胤的后代。据说赵构没有儿子,因此后来赵构召集所有的大臣进行商讨,有人强烈提议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的后代。当然,这种提议受到了赵构的强烈不满。但是奇怪的是,忽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影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虽然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暴死之谜没有真相大白,但是,后来赵构还回皇位的事实却又恰恰说明这个皇位的真正拥有者应是赵匡胤的后代,或许这正是天意所为,亦或许这也正好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赵匡胤之死是一个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