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14737900000006

第6章 古代文明、文化(1)

文化,按辞书的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无所不包的。每个民族,每个地域,每一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面貌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可知的世界古文明、古文化的遗存中,我们可以领略先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但也有一些我们现在还不明白的问题,留待今后解决。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原貌

秦始皇统一天下,曾“聚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无独有偶,同时代的罗德岛人用缴获的敌人武器,建造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太阳神像。秦始皇的金人早已不知下落,有人猜测怕已化成了铜水;而罗德岛这些铜像的具体模样,及如何建造的等问题,文献记载也语焉不详,后人只能尽量猜度了。

罗德岛位于希腊爱琴海东端,接近小亚细亚西南部沿岸,古希腊人曾在岛上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公元前4世纪,罗德岛成为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这一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岛上的道路、园亭、公共场所耸立着百余座太阳神像。传说罗德岛是众天神应太阳神赫利阿斯的请求,把它从海底抬上水面的,所以太阳神也就成了罗德岛的保护神,受到人们隆重的尊奉。公元前4世纪末,罗德岛成了托勒密埃及和马其顿两个强国争夺的对象,罗德岛上的居民倾向埃及。公元前305年春,东部地中海战云密布,马其顿将领率领强大的军队对罗德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动用战舰200艘、运输船170艘,此外还有大批进攻武器。但是在罗德岛人民坚决抵抗和埃及的大力支援下,终于在公元前304年,打退了强大的马其顿军队。罗德岛人民为了庆贺战争的胜利,由著名雕刻家卡勒斯为总工程师,历时十二年,在罗德港口建造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相传造像所需的青铜取自缴获敌人的武器(一说是用缴获敌人的武器卖得的钱购置的)。后来这尊巨像被公元前2世纪中叶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定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尊巨大的神像只屹立了五十多年,公元前222年(另说公元前227年或公元前224年)岛上发生强烈地震,城墙、船坞、房舍皆遭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巨像的残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直到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把铜像碎片拍卖给一名商人,用九百头骆驼运至叙利亚,重新溶化为铜。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志普林尼曾到罗德岛参观游览,据他记述,这尊巨像的高度是70肘(约合32米)。它的手指比人还高,倒塌下来的大腿,可以作为住人的窑洞,巨像即使倒在地上,也令人赞叹不已,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双手搂住它的大姆指。志普林尼关于巨像高度的记述不够准确。在志普林尼之后,人们在巨像脚下的基石上发现的铭文记录是80肘(约合36米),显然这一记录是可靠的,而志普林尼看到的是倒塌的卧像,因此关于像的高度不够准确。志普林尼的记述没有涉及巨像的姿势和修建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后代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和推想。

11世纪的一幅画上,罗德岛太阳神的形象被画成一个裸体男子,左手持矛,右手握剑,矗立在高高的圆柱上,四周是翻滚的海浪。在另一幅画上,太阳神叉着粗壮的双腿,站在港湾的入口处,据说在巨像修造时,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决定把铜像竖立在港湾旁,这样远涉重洋驶向罗德港的海员,从很远就可以看见太阳神向他们表示欢迎。这幅画可能出自上述传说。旅行家马尔通尼于14世纪90年代曾到过罗德岛,他说太阳神像两只脚踏在防波堤上,两脚相距有一千步之远,比利时人科尔森在1480年编写的《罗得斯史》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太阳神叉开双脚,无论大小船只都能从他的两腿中间通过。后来这种描述颇为流行,被多种书籍所采纳。1572年荷兰人马丁又对上述形象作了补充,让太阳神手举火炬,而且火在熊熊燃烧,于是神像又起了灯塔作用。近代的一些学者对这一描述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三十多米高的立像两足间的间隔最大限度也只能有十米,在这种情况下,大船通过巨像胯下既不方便,也失去了布局整体的平衡。1919年法国历史学家普罗萨根据公元前200年到过罗德岛的古代作家阿姆佩利的记述,说太阳神站在四驾马车上,但是地震后巨像的残骸并未留下马车的痕迹。看来阿姆佩利是把罗德岛上其他太阳神像当成这尊巨大的太阳神像了。1932年,法国历史学家加布里试图修改神像的构图,他描绘的太阳神两腿并拢,左手握矛紧贴身体,右手高举火炬。有人认为这样的改动,设计过于单调乏味,而且有些俗气。太阳神雕像的脚部1956年英国历史学家马利恩所作的尝试比较有所依据。他认为保存在罗德博物馆一块少年图像的碎片,就是太阳神的画像。他根据这一图像提出,太阳神是个身体高大,肌肉发达的青年,头戴光芒四射的环冠,两足右前左后,挺身自立,右手搭着前额的环冠,头向右偏,两眼凝视着远方,左胳膊搭着披衣,披衣拖到地上。但是有人不同意这一推想,认为这是牧童的形象,而非太阳神的形象。关于巨像制造方法,也无历史文献可查,拜占廷的科学家菲伦只提到过制造巨像的材料,他说:用青铜约12.5吨,铁约7.5吨。有人认为巨像并非全部用青铜浇铸的,因为如果全部用青铜,巨像至少重100吨,很难竖立起来,况且当时的青铜材料只有12.5吨,这是绝对不够用的。所以巨像的躯体表面是用捶打出来的青铜薄板覆盖着。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金属,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神像的重量,然而巨像毕竟还很重,为了稳定巨像采用了骨架支撑。其中两根是27米的长铁柱,从脚通到头部,另外还有一根铁柱,长3米多,从左胳膊通到直拖地面的披衣。这些关于修造方法的推想虽然合理,但尚无充分的资料依据。

复活节岛的人面巨石像作者是谁?

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先民留下的遗迹,总有些不可思议的东西。因为现代人没有在古代生活过,而古代文字不但不发达,又没有可靠的载体得以保存,从而形成了古今认识与实践的鸿沟。而这一鸿沟是很难逾越的,就是现代科学想要跨越过去,也必然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只要有这样的遗迹在,我们总是会弄明白的。

在距离南美洲海岸大约3700英里的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水域中,兀立着一座略呈三角形的小岛,它就是当今智利著名的旅游胜地——复活节岛。小岛面积117平方公里,最长处约24公里,最宽处近18公里。岛上多山,尤其是小火山锥如星罗棋布,最大的三座火山——拉诺科火山、蒙格特利卡火山、卡蒂基火山分别座落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巍然屹立,直耸青天,岛上没有河流湖泊,仅有一些水塘,植物种类也十分稀少,1722年复活节那天下午,荷兰探险家、海军上将雅可布·洛吉文在一望无垠的太平洋水域航行途中发现了该岛,从此被命名为复活节岛,西班牙语称为帕斯阿岛。当地操波利尼西亚语的居民把它叫作“拉帕努伊岛”,意思是“地球的肚脐”或“地球的中心”。雅可布·洛吉文一登上小岛就被岛上奇特的壮观景象惊呆了。小岛四周海岸处,到处是面向大海的巨大的半身石雕人像,总共有600多尊,全部是用整块火山岩雕凿成的。这些人面巨石像大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长形石台上,共约有100座石台。每座石台一般安放4~6尊石像,个别的多达15尊。石像高约7~10米,重达90吨,最高的有30多米,数百吨重。

这些巨石像几乎都是长脸,长耳朵,双目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一双长手放在肚前,面朝无边大海昂首凝视着,神色茫然。在复活节岛东南部山区还有三百多尊未峻工的人面巨石像,最大一尊高达22米,约400吨重,其中一顶帽子就有30吨重,且帽子均用火山口的红色石头雕刻。岛上一座名叫拉诺拉拉库的火山,坚硬的火山岩石被切削得面目全非,数十万立方米岩石被开采,上万吨岩石被运走,山上山下到处是巨型石人雕像,其中不少才动手雕刻或雕刻了一半,此外附近还发现有四十个神秘莫测的洞穴。在岛的西南角的奥龙戈村落,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象形文字和一尊鸟人像。洛吉文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考古学家、航海家及探险家们,纷纷踏上复活节岛,一睹岛上群体石像风采,并探索石像之谜。二百多年过去了,这些人面巨石像究竟是什么人雕刻的?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像?为什么有些雕像尚未完工就遭抛弃……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获得令人信服的解答。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人面巨石像属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文化,因为岛上多为波利尼西亚人,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不少岛屿的居民善长于石刻和木刻人像,此外复活节岛居民烹调食物用的地灶和波利尼西亚人用的完全一样。但是从地理位置看,复活节岛远离波利尼西亚群岛,而且该岛在公元9世纪以前就已有人居住,波利尼西亚群岛根据放射性碳14测定要到公元9世纪后才开始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巨石雕像与南美印第安文化有密切关系,因为在南美高原上也有类似复活节岛上的石像、石屋,而且在复活节岛上一处峭壁上发现的绘有月牙形船的壁画至今在玻利维亚还能看到。此外,据考古学家考证,南美高原上有一座大山,与复活节岛相距约四千公里,古时候也叫作“世界的肚脐”,两处相同的奇特的地名是巧合呢,还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复活节岛是雷姆利亚大陆年代土地的一部分。在一万年前南太平洋上曾存在一块雷姆利亚大陆,它东至复活节岛,南连塔西拉岛,西接马利纳群岛,北到夏威夷,面积几乎为南北美洲总和。这片大陆一度十分繁荣,文化也很发达,大约在一千多年前因地壳变动,沉入海底,陆地上六七千万生灵也惨遭灭顶之灾。然而作为雷姆利亚大陆边缘一角的复活节岛却侥幸没有沉没,这样岛上的石像也就随之保存下来。挪威科学家、世界著名人类学家、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1955年率领考察队前往复活节岛考察。在大量科学考察活动基础上,他认为岛上文化约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人面巨石像属第二时期,约在公元14世纪左右,无论是雕像构思还是艺术风格,均由岛上匠人独创,不受外界影响。他说:“一个勤劳聪慧的民族,来到了这个无限平静的小岛,长期的安定和平加上传统的古老技术,就足以使他们建造复活节岛的‘通天塔’了。”但是他没有进一步阐明这个“勤劳聪慧的民族”来自何方,“传统的古老技术”又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复活节岛一直是一个颗粒不收,棵树不长,而死火山却密布的小岛。岛上既没有金属矿石,也没有雕刻和运载机械工具。这样一个环境,人们又如何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呢?何况岛上居民不过数百人,即使按西方有的科学家最高估算一千五百多人计,那又怎么在荒岛上解决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呢?看来海尔达尔的看法也不能使人信服。

更有甚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西方一些科学工作者对远古文明探索的深入,一部分人将世界各地存在的一些至今没能解开其谜的古建筑均归之为外星人的杰作,就更缺乏科学依据了。至于为什么要雕刻这些石像,有人提出与墓葬有关,认为石像是死人的遗像。据说早期到过复活节岛的航海家、探险家们曾看到当地居民均戴着红色头饰,这与头像的帽子、头饰均用红色石头雕刻似乎有联系。1981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吉尔在岛上不同的十九个地点发掘出308具尸骨,其中有的从洞穴里找到,有的从石像下面的神龛中挖出。这个发现给石像与墓葬有关的论断提供了一个佐证,但仅此还不足以作出结论,只能等待以后的科学家来揭开这个奥秘。

非洲原始岩画出自谁之手?

原始岩画现象几乎在当时有人居住的地域都有发现,不过在非洲发现的数量较多,分布的地域更为广大。其中有的岩画创作年代相当久远,有的相对年代晚一些。所以笼统地讲这些岩画一定是哪一个民族所为,似乎有些武断了,应该考虑到古代先民居无定所的流动性。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加入种族偏见,并由此做结论,那就不是实事求是,更不是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