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14736100000009

第9章 选择健康人生(7)

然而,人类对爱、知识或者某种人生观的需要却并不是明确的、强烈的,相反,是很微弱的,它们用低语而不是喊叫来表达自己。

必须创造特殊的条件,把为了发现一个人需要什么以及他到底是什么的能力表现出来,并具有满足的可能性。

大体上,这些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允许满足和表现。如何知道怀孕的白鼠吃什么最好呢?我们让它们在广泛的可能性中自由选择,对它们吃什么,何时吃,吃多少,怎样吃顺其自然。我们知道,按个别的方式给婴儿断奶对婴儿最为有利,即,在对他最为合适时给他断奶,但怎样确定这个时间呢?我们当然不能去问婴儿,也不用去请教保守的儿科专家。我们给婴儿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自己决定。先给他流质和固体两种食物,假如他对固体食物感兴趣,他自己会自然地断奶。

同样,我们也已经学会通过创造一种允许、接受和满足性的气氛来让儿童告诉我们他们什么时候需要爱、保护、尊重或者控制。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气氛对于心理治疗很有帮助,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心理治疗才具有可行性。我们发现,在广泛的可能中自由选择的方法,在许多不同的社会情况中都是有用的,例如,女囚犯在教养院选择同寝室的伙伴;大学生选择教师和课程;等等。

在这里我回避了有益的挫折、纪律,以及对满足加以限制这些棘手但却重要的问题。我只想指出,虽然允许可能对于我们的实验目的最为有利,但为了教育考虑他人和意识到他人的需要的品德,允许本身也不必充足。

所谓良好的环境,从促进自我实现或者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放开手脚,让机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切莫忘记,有机体经常选择自我克制和延误,以有利于他人,等等;而他人也有要求和愿望)。

靠内在法则生活

我一直欣欣然于理论上建立一个心理学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人都是心理健康的,被我叫做健美精神。根据我们关于健康人的知识,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假如1000户健康人家移居一处荒原,在那里他们可以随意设计自己的命运,他们会发展怎样一种文化呢?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经济体制、性关系、宗教呢?

除了以经济情况为首的某些问题以外,有一些问题我非常有把握。其中之一是,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群体,一种自由放任但是充满爱的感情的文化。在这个文化中,人们(包括青年人)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将大大超出我们现已习惯的范围,人们的愿望将受到比现实社会中更大的尊重。人们将不会过多地互相干扰,这样易于将观点、宗教信仰、人生观、或者在衣、食、艺术或者异性方面的趣味强加给自己的邻人。总之,这些精神优美的居民将会一贯表现出宽容、尊重和满足他人的愿望,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别人(对此暂不阐述),他们允许人们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进行自由选择。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性的最深层能够自己毫不费力地显露出来。

要记住,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它是由成年人构成的。自由选择的局面并不一定适合于普通成年人,它只适合于未遭损害的人。病人、神经病患者会进行错误的选择,他们对自己想要什么一无所知,即使知道,也没有足够的胆略进行正确的选择。当我们谈论人类进行自由选择时,我们指的是健康的成人或者人格尚未扭曲变形的儿童。关于自由选择的大部分有效的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治疗过程,同样具有临床上很好的效果。

在我们试图理解正常这个新概念以及它与环境的关系时会遇到环境与人格的问题。这个概念似乎引出这样一个理论上的结果:完美的健康需要一个完美的世界。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事情似乎并不是绝对按照这个公式发展的。

尽管现实社会是很不完美的,但我们仍可以在其中找到极为健康的个人。当然,这些人并不是完人,但是他们的确已经达到我们所能设想的优秀程度。或许在和平时代这个文化中,我们刚好对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完美程度认识不足。

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其中的文化更健康,这是研究工作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论点。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这就是说,他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

只要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过分出格,那民主性会给他以非常广泛的自由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健康人并不在表面上引人注目,他们不着奇装异服,风度和行为也不异常,他们有的是内在的自由。由于他们不为他人的赞扬和批评所左右,而是寻求自我肯定,可以认为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即,相对独立于文化。内在自由似乎比外部自由更重要。

我们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良好的环境可以培育良好的人格,但是这种关系远非完备。此外,为了强调精神和心理的力量而不是物质和经济的力量,必须对良好环境的解释大加改变。

寻求内部呼唤

我们几乎将正常的本质等同于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完美境界。但是,这个理想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实际上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但又被掩藏着。它是潜在的可能性,不是现实性。

由于希望或愿望不是发现的概念,而经验研究的结果却是。所以我说,正常的概念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全然自然主义的价值系统,对于人性的进一步的经验研究可以扩大这个价值系统。这种研究可以解释这个古老问题:“我怎样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怎样才能过健全的生活?怎样才能富有成效、幸福、内在安宁?”

当机体因为某些价值被剥夺而患病、萎糜不振时,我们因此而得知它需要什么,即,它重视什么,这也等于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对他最重要的。

最后一点,较新的动力心理学中的重点问题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选择、自我认可、冲动意识、基本需要的满足,而传统的关键概念一直是控制、抑制、纪律、训练、塑造。它的理由是,人类的深层本质是危险的、罪恶的、贪婪的、掠夺性的,教育、家庭训练、养育孩子、一般的文化适应,都被看作是控制我们内在的黑暗势力的方法。

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法律、教育和家庭观念会由关于人性的这两种不同概念产生。在某种情况下,社会、法律、教育等是控制和约束力量,在另一种情况下,它们促使人性得到满足和实现。当然,这是一种过于粗浅直接的对比。实际上一种概念不可能绝对正确或不正确。但两种典型的理想化的对比有助于加深我们的理解。

如果这个将正常状态与完美的健康等同起来的观点成立,那么,不但关于个性心理学的概念必须改变,而且关于社会的理论也需要改变。

在众多对心理健康的讨论中,我希望将一个可能己被丢弃的观点保留下来。我看到的危险是,用顺应时代、顺应现实、顺应社会、顺应别人来鉴定心理健康的陈腐观点生活,以新的而又更老练的形式复活。

这就是说,一个可信赖的或者健康的人,可以抛开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忽略他的自主性,不靠他自己内部精神的和非环境的法则,不是把他作为超越环境、独立于它或与它斗争的方式下定义,而是以环境为中心的思想来给健康人下定义。

例如,控制环境的能力,在同环境的联系中是有能力的,适当的、有效的和游刃有余的,工作出色,很好地认识环境,与环境相处融合,在环境条件下是成功的等等。从另一方面说,环境、工作的分析和任务的要求,不应当作为个体价值或健康的主要依据。人不仅有对外的定向,而且也有对内的定向。一种超出精神中心的观点,不会适用于给健康心灵下定义的理论任务。

我们一定不要陷入以“对什么有用”的思想方法来给优秀有机体下定义的陷阱,仿佛他是一个机械装置而不是他自身,仿佛他仅仅是达到某种外部目的的工具。正如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理学,它也很直率而清楚明白地表达这种观点:心理是对现实的反映。

我重点讨论怀特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重新考虑动机》,以及伍德沃斯的书《行为的动力》。我之所以选择这些文章,是因为它们是极好的高度精致的成果,是因为它们促进了动机理论巨大的飞跃发展。我完全赞同他们所论述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他们走得还不够远。他们以隐蔽的形式包含着我提到的那种危险,即,虽然熟练、效力、胜任可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顺应现实,但是,它们依然是顺应论的演绎。

我认为,我必须超过这些论述(尽管它们足以让人信服),才能清晰地认识要超越环境,不依赖环境,坚定地反抗它,同它斗争,小看它,或者违背它、拒绝适应它。因为,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论来说,只有心灵外部的成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心灵之内的健康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