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发展(地球一小时)
14735100000001

第1章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1)

绿色发展,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一、绿色发展理论的三大来源

绿色发展理念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共荣,呵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成为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

三者交融,三者贯通,最终集古代、现代的人类智慧之大成,融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形成绿色哲学观、自然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比较准确地界定绿色发展?我们首先比较一下什么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发展、绿色发展的不同含义。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还没有涉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形象地讲,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子孙路”,当代人的发展不要给后代人留下后遗症或不良生态资产。它还没有体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这种理念。

全面综合发展。这是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的发展思路。全面综合发展是指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更加“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21世纪的发展任务就是促进社会转型,促进人类发展,不仅提高人均经济生活水平,而且还将提高以健康、教育、文化水准为标志的人的生活质量,消除绝对贫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这是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报告阐述了中国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目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将会遇到极大的挑战,需要一整套政策和实践相配合,其规模之宏大、程度之复杂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虽然有了明确的承诺和清醒的意识,但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创新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出发,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五”规划,又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发展实践。

二、绿色发展含义与机制

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到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思考整个规划的定位应该是什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研究,并在2005年正式为国家发改委进行设计。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气候变化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最大的限制因素和国内外制约条件。因此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就需要成为国家核心发展目标和核心发展政策之一,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并且还是重要的创新。我们提出来这一次“十二五”规划的创新性定位就应该是“绿色发展规划”。

那么在“十二五”规划中应该如何凸显绿色发展规划?前面说过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使得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开始“脱钩”,那么在“十二五”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根据对过去几个五年规划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比例的一个显著变化。在1981到1985年的“六五”时期,也就是当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的五年规划中经济指标占了60%以上,非经济指标仅占不到40%。但是到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指标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1%,非经济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等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将近80%。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时期还会进一步缩小经济指标,并且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形成有助于激励和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这是在总结和研究了“十一五”规划,以及我们在2008年8月和2009年的2月两次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一,首先我们必须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节能的定量指标,即要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

第二,把原来作为次优先级指标上升为核心指标的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该比重应该由目前的9%、2010年的10%提高到2015年引的13%。这表示我们将提前实现2020年15%的目标。也就是说不用到2020年,在大约2016、2017年之前就能实现,而且这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态势。

第三,比较重要的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在绝对量上减少10%。

第四,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这次等于是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减排指标。实际上假如我们能够完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条指标的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可以超过20%的。因为首先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0%,同时消耗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又进一步上升,从而综合起来就能使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20%。

第五,就是森林覆盖率。“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从18%提高到20%,“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个百分点。

以上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包括在“十二五”时期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清洁利用煤炭比例无论是发电还是煤炭直接燃烧要提高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城市提高5个百分点,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5%,绿色生态空间(定义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森林,第二是草场,第三是湿地,第四是水面面积)的比重要提高到57%以上。最后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的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占GDP比重,争取从1.22%提高到2%以上,如果这方面能够采取重大措施的话,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或者使“十二五”规划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上述指标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并且利用了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指标,从客观上衡量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情况。因此,我们在对“十五”、“十一五”规划进行评估以及在参与“十二五”规划的设计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用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表征。

三、绿色发展的路径

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伴随着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绿色理念的提出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是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

1962年,美国人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作了反思,引起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但在当时,绿色理念主要集中在污染的末端治理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通过新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污染排放;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估价,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发展迅速,代表着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同样在作出发展战略抉择。

1.选择现实需求

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只有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速才会放缓,最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我国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耕地人均拥有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同时,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土地沉陷,水位下降,植被破坏,等等;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害群众健康问题时有发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与传统产业相比,我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我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变“绿”。

2.产业着力点

绿色经济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规模。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节能产业。据测算,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一要加大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装备与部件研发和攻关力度,重点攻克低品位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电机、高性能隔热材料、中低浓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和装备。二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促进成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