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
(1)加强公民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提升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动。通过加强教育,让生态意识融入每个公民的思想深处,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使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
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6个百分点,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而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2006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比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当前要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使农业向加工业、商业延伸,形成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农业形成统一,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3)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过度消耗了我国的能源资源,也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当前,我们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循环工业、生态工业,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黄金是招远市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面对矿山品位下降、产品成本上升的形势,从黄金探测、开采、浮选、冶炼、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干式充填采矿法、直接氰化冶炼工艺、精炼金等1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酸化还原炼金新工艺,变火法炼金为湿法炼金获国家发明专利,被誉为“黄金冶炼技术上的一次革命”,黄金、白银直收率分别提高了1.1和3.4个百分点,冶炼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为16个小时。
(4)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以挥霍能源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
一方面,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新的消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5)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必须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一方面,建立综合决策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等等。另一方面,抓紧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构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将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解决目前环保性法律和资源性法律相对分割、环境执法和资源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使能源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此外,要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但是却不受市场规律的调节,也不能依靠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来解决。为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在这个领域就产生了特殊的责任。
环境污染和破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孪生物,两者相生相随、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讲,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环境污染和破坏,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大部分在环境可以容纳、调节、化解的范围以内。因此,当出现环境问题时,由环境发挥自我调节功能为主,人为的恢复及保护为辅。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借助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机器设备,大量地消耗能源和资源,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全方位地影响和改造着地球环境,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并且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蔓延,人与环境的矛盾空前激化,已经超出了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危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此时在经济领域,支配人们行为的是市场价值规律,以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导向,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利润),在主观上不愿主动去考虑社会利益,因此,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制性作用,企业在生产中无偿地接受来自于环境的大气、水等环境资源,而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排入环境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
为此,人们期待国家权力的介入。环境污染和破坏超出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又不受市场机制调节时,政府介入环境保护就成为必要。
1.联合国倡导绿色新政
不要认为政府的介入就一定是强制性的。环保是人类的共同责任,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那么环保事业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能量,从长远来说,参与其中的国家以及企业将会从中获益,这是一种新的理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多次呼吁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他认为全球变暖的威胁不亚于一场战争。并为此提出“绿色新政”概念,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10月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目的是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然而,如果明智地使用,这些经济刺激计划就会带来影响深远及变革性的趋势,为21世纪所急需和更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奠定基础。
联合国环境署在2009年2月召开的第二十五届理事会上郑重地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根据这一倡议,绿色新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多重危机需要全球范围和广泛领域的政府领导力。所谓政府的“领导力”就是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朝某一目标努力的行为组合,既包括提振信心,更需要采取行动的措施和综合能力。无论从这次金融危机是自由市场经济“惹的祸”的事实出发,还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属性看,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力都是应对多重危机的关键。
(2)绿色新政需要全球协调的、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和政策措施。这些计划和措施的近期目标是要复苏全球经济,保证并增加就业,保护弱势群体;中期目标是减轻经济对碳的依赖,减轻生态系统退化,使经济走上清洁、稳定的发展轨道;长期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和开放的增长,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在2050年消除绝对贫困。
(3)要实现上述目标,联合国环境署建议在绿色经济部门投入3万亿美元的资金,投资重点应包括7个领域:高能效建筑、可持续能源、可持续交通、淡水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可持续农业,以及诸如废物循环利用等其他领域。
(4)改革国内政策架构,确保绿色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成功。
(5)改革国际政策架构和国际协调,支持各国的努力。
可以看出,在绿色新政中,政府的“绿色领导力”是基本要义,“绿色经济”是基本目标,“绿色投资”是基本方法,“绿色政策改革”是基本保障。
从影响的猛烈程度看,金融危机的危害更加猛烈;从影响的深刻性和长期性看,要数资源环境危机。解决多重危机,毫无疑问必须先从金融危机下手;但缓解资源环境危机,应对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这就是绿色经济发展成为绿色新政的基本目标的原因。
绿色经济是一个宏观层面的、广义的概念。凡是朝着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经济活动都是绿色经济。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是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然而,从不同发展目的出发可以对这一主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为了强调知识和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倡导知识经济;为了降低经济增长过高依赖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线性利用方式问题(从资源到废物),要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当然,绿色经济还要求培育新的清洁产业,发展清洁技术等。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全球“绿色经济”已处于萌芽阶段。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企业家、金融家、各国政府甚至联合国机构领导人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制定新的政策和采取新的行动,但发展道路上仍面临很多障碍,各国更倾向于为石化燃料而非更清洁的能源提供补贴,现有的关税和贸易体制导致清洁能源技术成本相对更高,很多金融机构在为团体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提供贷款业务时害怕承担风险等。
2.世界各国探索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概念提出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集团积极响应。2009年4月2日,伦敦G20领导人峰会发表声明,就明确承诺:“我们同意尽力用好财政刺激方案中的资金,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我们认识到并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建立可持续经济。”
欧洲环境研究所的资料表明,在美、德、法等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资都保持在10%~20%的水平,韩国高达80%绿色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效率(包括建筑、低碳汽车和公共交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据一家德国研究机构估计,目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总投资额约为2.796万亿美元,其中绿色投资约4360亿美元,占15.6%。这一数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万亿美元绿色投资的建议尚有极大的距离。绿色经济是未来的必由发展之路。各国政府应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实现经济的“绿色转身”。绿色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经济价值。目前,很多国家纷纷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