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若因天气原因引起气压低,鱼儿会在水的中、上层活动,这时所投的诱饵应不入水底,在水的中层就抖落掉。还可以在饵料外层蘸一些干粉状饵,饵料见水就散落了,漂浮在水中,这时就在水的中、上层垂钓。
若钓鲴鱼、餐鲦之类的上层鱼,用上述方法投诱饵即可。若在养鱼塘中垂钓,因水面不会太大,鱼的密度大,诱饵的投放量可以少一些,甚至可以直接垂钓。若几分钟后无鱼上钩,再投些诱饵。
(3)竿梢入水
钩、线抛到钓点后渐渐沉入水中,这时用竿梢将水面以上的余线压入水中,并将竿向回拉一段距离。有人说拉回20厘米,也有人说拉回30厘米,这根据水面以上的线(通常称作风线)的长短而定,不能死搬教条,以把风线拉直,浮漂垂直立于水中为止。怎么判断风线是否拉直了呢?如果拉到浮漂有动的反应,若再拉,浮漂会没入水中。若是浮漂拉入水中了,或者浮漂歪斜着立于水中,就应再把竿梢向前伸出一些,直到浮漂垂直立于水中为止。
风线入水,竿梢入水,是台湾钓法的独到之处,其优越性在于:
①避免风浪吹动风线,保证浮漂不会因风浪摇晃、飘动。传统钓法的风线较长,飘在水面,若遇风浪,风线被吹动,带动浮漂也相应摇晃、移动。台湾钓法的风线没入水中,是呈直线状态,不会因风浪而影响浮漂的晃动。浮漂始终直立水中,信号灵敏、准确。
②提竿快捷,反应灵敏。传统钓法的风线由于过长,弯弯曲曲漂在水面,有鱼上钩,漂子有反应了,提竿时首先是把风线拉直,然后才带动水线,显得“拖泥带水”,不够灵敏、迅速。台湾钓法没有这些弯弯曲曲的风线,只要浮漂显示出鱼儿已吃钩,竿梢一动直接带动水线,比传统钓法快捷得多,相应地减少了鱼儿脱钩、跑鱼的现象,提高鱼儿上钩率。
(4)如何观察浮漂,准确掌握提竿时机
台湾钓法使用的浮漂较传统钓法使用的浮漂要灵敏得多。正因为特别灵敏,所以浮漂的反应、变化要比传统钓法反应快、变化多,也就比较难以掌握。这就要靠垂钓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体会,不断提高钓技,掌握浮漂的变化规律,做到判断准确,提竿及时。
①浮漂的几种变化动态
因水中和水下的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浮漂的动态的变化。浮漂动态的变化有如下几种:
横平式漂浮在水面。
下扽。指有力、有节奏感的向下沉一目、二目、三目。
下沉。指浮漂全部沉没水中。
浮漂歪斜着朝另一个方向移动。此种移动没节奏感,速度均匀,不紧不慢。
浮漂垂直着很缓慢地朝另一个方向移动。
上浮。有节奏感地向上浮出三目、四目……
迅速地向水下沉去,然后又迅速地从另一个方向浮出,然后又迅速沉入水中。浮漂会拉出很远,沉没或浮出迅速又有力。
浮漂向上浮出二目、一目,再也不动。
②影响浮漂动态变化的因素
有多种水上、水下因素使水中的浮漂的动态发生变化。
风、浪的影响。浮漂随着波浪一起一伏,但此种起伏没有明显的有力的节奏。
鱼钩未沉到水底时,鱼儿就在水的中、上层吞食鱼饵,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儿在水底拱食散落在水底的饵料,触动鱼钩,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儿的身子游动时触动鱼钩。
鱼儿游动的水流波动鱼钩。
鱼儿吞食钩上的鱼饵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钩扎住了鱼唇、鱼嘴,鱼儿感到疼痛引起的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儿吞了鱼钩,挣扎着游动。
鱼钩的饵料脱落,鱼钩空了,重量减轻了,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儿的大小形体不同,吞吃鱼饵时产生的力量不同,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
鱼种不同,吞食饵料的方法不同,引起浮漂动态的变化。如:小虾咬饵、黄鳝咬饵、甲鱼咬饵、蟹鲦鱼咬饵、鲇鱼咬饵、鲤鱼咬饵、草鱼咬饵、鲫鱼咬饵……鱼种不同,吞食鱼饵的方式不同,引起浮漂的动态变化也不同。
③如何通过浮漂动态变化及时掌握提竿时机
鱼儿咬钩后引起的浮漂动态的变化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浮漂动态的变化有所不同。这不同点就是:鱼儿咬钩时和咬钩后因鱼儿本身的力量使浮漂的沉、浮有一定的力度,有一种节奏感,而鱼儿拱食、鱼儿游动的水流或鱼饵脱落影响到浮漂动态的沉浮变化缺乏力度,也没有明显的节奏感,向上浮起或向水下沉没的速度较均匀。这是区别以上两种情况的重要标志。但是有时鱼儿吞钩后会慢慢将鱼身处于水平状态,因嘴中有钩刺痛了鱼儿,鱼儿也会慢慢向上翘头,使浮漂慢慢上浮一目、二目,不过,鱼儿咬钩的第一个动作是有力度的,有节奏点的。常常见到浮漂有力地向下一扽,然后就慢慢上浮,这正是鱼儿咬钩后在浮漂上的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浮漂平平地躺在水面,或者是浮漂的大部分都露出水平面(或平或斜),引起这种情况的有三种因素。第一,若是开始垂钓,尚在测试水的深浅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水深度小于水线的长度,水线过长,铅坠、鱼钩已接近水底,但浮漂还没入水或接近水面。第二,水下有水草、树枝、石块等障碍物,鱼钩下水后落在这些障碍物上面,使鱼钩并未沉入水底,浮漂自然也入不了水。第三,就是鱼儿在水的中层、下层、水底吞食了鱼钩,因钩尖的刺痛使鱼儿翘头,以减少刺痛,浮漂这时呈斜躺状和水平横躺水面状。若在垂钓中不存在前两种因素,就可以断定是鱼儿上钩了,应及时提竿。造成浮漂横着躺在水面的往往还是大鱼,垂钓者千万莫失良机,及时提竿。
④观察浮漂动态的变化,及时把握提竿的时机
若钓钩刚入水,浮漂就被猛地拉入水中,然后又从较远的地方冒出水面,然后又猛地入水,浮漂又迅速地浮出水面,很可能是很小的鱼打搅,闹窝。避免的办法可将钓饵团粒加大,或者暂时到另一处垂钓。
浮漂有力地向下一扽,再一扽,然后浮漂慢慢上升一目或二目,是鱼儿已上钩最典型的表现,应及时提竿。甚至当浮漂有力的向上一扽、二扽时就可以提竿,但提竿时要靠手腕、手臂的力量,将鱼竿向上一扽,力量要有节奏,动作短促,其目的是让鱼钩迅速钩住鱼嘴,节省鱼儿咬饵的时间。这是主动“出击”,不是等浮漂上浮了再提竿。台湾钓法是用短竿、近距离垂钓,主动“出击”十分必要。尤其是比赛中,可以大大提高在最短时间内的上钩率。
若钓钩刚入水,还未沉入水底之前,浮漂在水面呈横平状态,这是鱼儿在水的中上层就将鱼饵吞食了,应及时提竿。此现象排除水底有障碍物,鱼钩不能沉底的情况。
抛线后,浮漂没有向下扽的现象,第一现象是上浮,且无短促有力的表现,多半是鱼身擦钩,或是鱼儿拱食钓钩附近散落的饵料。
鱼钩入水后,浮漂不是向上、向下有力地浮沉,而是呈螺旋状的摇晃,多半是黄鳝在咬钩。
鱼钩入水后,浮漂很慢地呈均匀速度向水中慢慢沉没,或向别处渐沉渐移动,多半是虾咬钩(包括龙虾咬钩)。
鱼钩入水后,浮漂向下有力一扽,就浮出一目、二目,或呈歪斜状,这是大鱼咬钩的信号。鱼大,劲大,嘴大,咬钩干净利索,一下就将钩吞入口了。
浮漂向下拽,向上浮出一些,然后有力地沉入水中,再也没见浮出,这多半是草鱼、鲤鱼咬了钩。
浮漂轻微晃动,然后慢慢向上浮出一目、二目,再也不见浮漂上升或下沉,这是钩上的鱼饵被鱼撞落,鱼钩无饵,其下坠力减小,浮漂自然上浮。
浮漂下沉不明显,后慢慢上浮三目、四目,甚至五目,然后不再下沉,这是鱼吞食了鱼钩上升送钩的信号。
浮漂有规律地小幅度地一沉一浮,下沉上浮的距离一样,多半是波浪带动浮漂的上下波动,不是鱼儿咬钩的信号。
钓钩刚入水,浮漂就慢慢上浮一目,然后又上浮一目,不见下沉,也不见平着水面横躺,这是钓饵在钓钩入水后就脱落了的现象,不应再等待,应及时提竿重新挂饵。
(5)提竿的要领
提竿,就是垂钓者通过观察浮漂,认定钩上已有鱼了,及时把钩从水中提起来。有些地方叫扬竿,还有些地方叫挥竿。
准确掌握提竿时机十分关键。垂钓高手通常是在鱼儿正在咬钩时就果断地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将竿一扽,这一扽短促,有爆发力,钩就主动钩住鱼嘴或鱼唇。经验少的垂钓者往往是当鱼儿已被鱼钩挂牢,浮漂出现上浮或平卧水面时才提竿,其钓鱼的技巧不如前者,同等时间的获鱼率也不如前者。
如何才能正确地提竿呢?
①提竿时靠的是腕力和前臂力,而不是全身的力量。缺乏垂钓经验的人见鱼儿咬钩了,兴奋又紧张,于是双手握竿,使劲将竿扬起,动作太大,力量太大,即使钓起了鱼,也会吓跑其他鱼。若是头顶上或竿的左右方向有电线、树枝等,鱼线还会缠在这些障碍物上。所以,提竿时动作幅度应小,应有力,尽量使水面少出现浪花。
②在提竿的过程中,若钩上有鱼,就会有感觉,鱼的大小也会感觉到。若是不大的鱼(200克左右)可以将鱼提出水面。若是250克以上的鱼或更大的鱼,就不要将鱼提出水面,而应将鱼移到窝子的外面,在水中将鱼拉到岸边。应注意的是,竿梢始终保持弧形,鱼头向上,避免鱼挣扎。若是更大的鱼,则要遛鱼。遛鱼时尽量远离窝子(假如附近没垂钓者的话),鱼线始终绷着,不能将鱼竿与水面平行,应保持30~60度的角度,竿线既要顺着鱼的窜劲走,也应有一定的控制力。鱼越大,越要冷静,不要急于将鱼拉到岸边,有时至少要遛10分钟以上的时间。待感到鱼的挣扎力减弱,再将鱼慢慢往岸边拉。然后用抄网抄鱼。若是很小的鱼就不必用抄网了。台湾钓法讲究大小鱼都应用抄网。但不少钓友通过实践认为,小鱼用抄网太麻烦,没有用手直接取鱼省事。当然,有时在钓鱼比赛中有明确规定,必须用抄网,这是另一种情况。
(6)如何取鱼
讲究动作规范化,是台湾钓鱼法的一大特点,包括如何取鱼,台湾钓法也有明确的要求。当鱼被拉到岸边的水中时,右手握竿,左手顺便拿起抄网,将鱼在水中抄进网中。这时右手把竿放到支竿架上,腾出手握住抄网的网口颈部,左手则将没挂住鱼的一只空钩分到网口以外,注意不要钩住网线,手掌控制住鱼身,用手指尖从鱼嘴里取出鱼钩,鱼儿落入抄网中。随之,左手将抄网口对准鱼护,翻倒,将鱼扣进鱼护,抄网放回原位。然后用毛巾擦手,继续在钩上挂饵,进行垂钓。有人是“左撇子”,其动作与上所述可能正好相反。这个过程看起来有些过细,甚至认为“繁琐”,但是,一旦熟练之后就十分得心应手,觉得不如此这般就真的繁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