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14731600000118

第118章 君子所好臣以事之

【原文】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不以爵禄便近亲,则劳臣不怨;不以刑罚隐疏远,则下亲上。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事言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译释】

社会的统治者,多半是由于舍弃了法度而听信私人的议论,这就是导致国家混乱的原因。古代的帝王设置了衡量东西的标准,确立了度量长短的尺寸,到现在人们还在继续使用,是因为它们的标准明确。抛开了衡器来判断轻重,废弃了尺寸来臆测长短,即使能明察秋毫,商人也不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它没有一定的标准。法度,就是国家的衡器。违背了法度而听信私人的议论,都是些不懂得类推的人。不依靠法度就够评定人们的智慧、能力、德才的,只有尧,但世上的人并不都像尧那样聪明。正是这个缘故,古代的帝王知道自己评价、个人赞誉是不可信任的,所以建立了法度、明确了名分,合乎法度的就给予奖赏,损害公家利益的就给予惩罚。奖赏和惩罚的办法,也不违背它们各自的标准,所以民众没有争议。不利用爵禄使亲近的人得利,那么劳苦功高的臣子就不会抱怨;用刑罚时不遗漏任何人,那么臣民就会亲附君主。委任官职、给予爵位不根据各人的功劳,那么忠臣就不愿进取;施行奖赏、给予俸禄不和各人的功劳相当,那么战士就不愿为君主使用。一般说来,臣子侍奉君主,多半以君主所爱好的东西来奉承君主;君子讲究法度,那么臣子也讲究法度;君主爱好夸夸其谈,那么臣子也夸夸其谈。君主爱好法度,那么行为端正、执法不阿的人就会出现在他的左右;君主爱好夸夸其谈,那么喜欢搬弄口舌的人就会伴随在他身旁。

【悟语点拨】

法度是君主根据实际情况为其臣民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臣民往往看君主的“脸色”行事,君主重视法度,那么臣民也就自觉遵守法度,君主喜欢以言代法,那么臣民便投其所好,置法度于不顾。赏罚应该是全面贯彻,应该有所疏漏。赏信罚严,则忠直之臣为君所用,谗佞之徒无以近身,国家因此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