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14573500000008

第8章 进入(3)

注意力可被训练,并且还将不断提升。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专注力以及由其引发的觉察力,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们是人类天赋的才能,将随着运用不断深化。安住于觉知而不分心,不仅能平衡思维的能量,引发更睿智的观点,甚至还会激发出性质完全不同的思想。

或许未来将有研究证实,正念还可以提升创造力,将心灵从常规思维中解放,发挥出更自由的想象力。

思维本身并没有错

我们谈到了通过增强专注力培养觉知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此种能力可以平衡思维能量,但同时我也要强调:思维本身并没有错。

思维能力是人类最神奇的特质之一。想一想那些科学、数学、哲学领域的伟大发现,它们全都是思维的结果;诗歌、文学、音乐,以及所有人类文明的卓越成就,都是思想的产物。这些全都经由心智诞生,尽是思想的果实。

只有当思想未被那广大的觉知场域所观照时,它才会狂飞暴走;当思想与失控的负面情绪相结合时,它必将引发巨大的痛苦,伤害自己与他人,乃至这个世界。

与思想为友

初学者在开始时就应了解:禅修要你与思维做朋友,无论心中生起什么,都在觉知中温柔地包容它们。禅修绝不是要赶跑你的想法,也不是要试图扭转它们。

禅修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想,也不是要你压制那些时而烦躁、时而振奋的念头。

若你试图压制它们,恐怕最终会以头痛收场。这实在不够聪明,你又怎能期望海上没有风浪?天气变化,海平面随之波动,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风平,浪即静,此时的海面有如镜面。在多数情况下,海上不免有波涛,碰上暴风还可能巨浪滔天,完全不再是海“平面”了。但是,即使海面已巨浪迭起,若你潜到30或40英尺(注:1英尺约等于0.3米)之下,会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巨浪,有的只是温和的波动。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生活中的“天气模式”即是情绪、思维和经历,我们的心随之而动,然而却鲜少被察觉。我们会被自己的念头蒙蔽,把它们误认为事实真相,但不管念头示现怎样的狂乱之姿,其实无非是海平面上的波浪。

换个角度看,整体的心深邃、广阔,本然地寂静平和,就好似那大海的深处。

一些可用的内在意象

心不仅可比喻为海洋,思想不仅可比喻为波涛,还有很多适用的意象都能为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以正念观照思想。

举例来说,思维可类比为一壶沸腾的水中冒出的气泡,它们在壶底成形,上升到水面,然后消失在空气中。又或者,你可将思绪想象成溪中的流水,我们可能会掉入溪中被水流带跑,也可能坐在岸边静静欣赏它呈现出的不同样态,用眼睛捕捉漩涡与水泡的升起、变形及消失,用耳朵专注聆听变化的汩汩水声。有时,念头就像瀑布般倾人心中,我们可做一个观想,想象自己坐在瀑流后面的岩洞中,去觉察那声音的变化,感受那呼啸的震撼,在如此广阔的时刻,安住在瀑流之心的无始无终中。

藏族人有时将思维过程比作水面上的书写,有着空性、非实存、稍纵即逝的特性,我很喜欢这种描述。“空中书写”也是一个恰当的象征。“触碰肥皂泡泡”是另一个很可爱的譬喻。在这些意象中,思维都被视为“自行解脱”的,就像肥皂泡一样,一碰就自动消失,在这里则意味着被觉知所触碰。换句话说,当我们以思想的本来面目看待它的时候,它就只是在觉知的无限时空中单纯升起,停留一会儿,然后消失。

我们会发现,无论当时在想什么,有什么情绪,一旦思考被带入觉知,它们很快就会失去其操控生活的力量,不再束缚我们,反而能为我们所用。认清楚思维不过是觉知场中来来去去的现象,于是我们自由多了。但是,并不是“我们”转化了思想的性质,而是“觉知”——是觉知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是觉知带来了解脱。

别把思想太当真

不管我们在想什么,好事、坏事、美的、丑的,我们都不必把它太过个人化,以此苛求自己。一旦了解了这点,我们就向重拾生活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其实,我们不必太过相信头脑中的想法,甚至不要认为这些念头是“我们的”。念头不过就是念头,在觉知的场域中,它们只是来去匆匆的事件,有时可引发洞见,有时又会带来负担。它们究竟是生活的助力还是纷扰,全在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不再无意识地将思想个人化,进而相信它编织的故事;当我们允许思想被觉知,甚至还产生了几分好奇:既然它们都是虚幻不实的,怎会具有如此威力?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超越思维的习性,当下如其所是地观照念头,保持了然于胸的觉知。

于是,至少在当下这一刻,我们自由了,在无常的现象世界里,做出更加清晰仁慈的行动。我们不再总是预设事情应该如何,而只是如其所是地纯然行动。

自我中心化

无论我们用何种意象来描述心之本质,以及我们与思想和情绪的关系,别忘了,这些行为本身仍只是思想。

当我们身陷“思想流”,被各种想法拽着走时,如果相信这些想法就是我们自己的,那可就真的难以自拔了!一旦我们认同了这些人称代词,将外在或内在的境况都当作“我”或“我的”,自此,无尽的执着便开始了。我们把这种习性称为“自我中心化(selfing)”,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以为世界都以我为中心旋转。

或者,我们也可观察一下,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进行“造我运动”。别着急改变它,就只是觉知它,若你愿意试一试,肯定会获益良多。

一切都不要执取为“我”和“我的”

佛陀教法四十五年,据说他本人曾说,所有的教诲都可归结为一句话。若真如此,即使刚开始还不能理解,但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铭记。这四十五年的教导归结起来就是这一句:“一切都不要执取为‘我’和‘我的’。”

让我们想一想,佛陀所说的“执取(to cling)”是什么意思?“一切都不要执取为‘我’和‘我的’”,并不是说“你”不存在,也不是说你必须找个人每天清早来穿你的裤子,因为没有“你”来做这件事;更不代表你必须把银行的钱全部送掉,因为那不是你的,或者根本就没有银行!它的真实意涵是:如果我们在其出现的当下认出它,进而选择不去“喂养”它,执取是可以选择的。这句教导的意思是,“自我中心化”是默认的一种习性。当我们不自觉地落入自动导航的“行为模式”时,就会恢复这种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自行选择与所有时刻、所有经历的关系,可以在每个当下认清自己是多么执着于“我”和“我的”、是多么先入为主,进而可以做出选择,决定不再执着于它们,更准确地说,是不再紧抓着自己不放。如此,我们便不再是无意识的,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自我中心与自我认同的习性。若能敞开心胸重新审视自己,我们将会发现,是那些思维习性扭曲了事实,创造了幻象与错觉,最后将我们牢牢束缚。

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在大量使用“我”及“我的”时,把它们当作一个标志,提醒你要静静反思,看它们会带你去哪里,是否真的对你有益。

觉知是个大容器

思维模式将人们深深套牢,以致我们都认不出思想的本来面目了。

我们习惯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认为它们就是事实真相,但在内心深处,又隐约感到并非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继续深信呢?原因是,我们不知要如何处理那阴暗处的隐微不适感,还有可能是,它大概蛮吓人的。

如各位所知,我们几乎从未接受过“觉知”的系统教导,因此不容易认清觉知。觉知不同于念头与情绪,它是一个大容器,能够包含所有的思想与情绪,却不会被其所困。如同人类天生具有思想、感觉、视力一样,觉知亦是人类天赋的能力,但它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能力。

回头看看过往的时光,当我们被教导如何思考的时候,可曾上过一堂觉知课?令人吃惊的是,很久以来,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竟然没有安排一门与觉知力有关的课程。不过近些年,正念已逐渐被引介到各个年龄层的教育体系中,情况开始迅速改善了。

所观不如能观来得重要

正念与时刻保持观照的能力有关,需要经由仔细、系统且严格的训练加以培养。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把所观察的对象当成重点。

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事物作为观照的对象: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碰触到的、感觉到的,或随时随地认知到的。刚开始禅修时,我们的确有必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某物,或许是呼吸进出的感觉,或许是飘入耳朵的声音,或许是即刻感知的事物。过些时日,你会发现,我们可以只留意觉知本身,单纯地保持觉察,而不一定要挑选某一特定对象。在后面,我们将实际探索这项修习。

但你应该在一开始就认识到,呼吸的感觉、外界的声音,乃至内在的念头,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却是最易被遗漏、太理所当然反而体察不到的,就是那感觉和知晓“呼吸正在进出、声音正在经过、念头正在飘过”的觉知本身。不管我们正在留意什么,这留意或觉知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们早已具有这份觉知,它早已触手可及、圆满完整,早已能够涵容并知晓(非概念性的)内外经验到的一切,无论这经验是广大的、细微的,或是深具影响力的。这就是觉知的特性,你早已具足。更准确地说,你本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