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14573500000007

第7章 进入(2)

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如果想用心观察、亲近,甚至最终了悟自性,我们必须先建立起扎实的入门基础,然后心才能持续稳定地观照,进而觉知到隐藏在活动表象之下的真实状态。

然而,即便已用尽全力,我们还是不免分心走神,注意力无法稳定,总是不时地往别处跑。当你开始练习引导式禅修时,就会亲身体验到这点。若我们坚持练习下去,至少会开始熟识内心这种来来回回的现象,假以时日,我们就能掌握一些相当重要的方法,因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稳定自心。

哪怕只具有一点点稳定性,若伴之以觉察,都将是颇为重要且深具转化力的。因此,请你一定要放下这样的幻想:马上就能“做对”,你的心不会发生任何动摇散乱,而能保持绝对稳定!这或许会发生,但通常只是极少见地发生在特定环境中。通常,心的散乱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将会亲身了悟这一点。而这个了悟本身,就能够促进我们的禅修。

在觉知中安住乃修习之精要

正念的任务和挑战即是:允许经验如是存在,不试图改变,也不迫使它有所不同。

无论何时,发生何种经历,最重要的都是觉察。不管你是否希望这件事发生,不管它是否令人愉快,关键都在于你能否在当下创造一个觉知的空间。当你下意识地想要转身逃开,或试图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时,能否先让自己回到这份觉知中安处一会儿,即使只有一口呼吸的时间,哪怕只是吸一口气。不管当时你是在禅修还是在过日常生活,安住于觉知都是修习之精要。一旦这种状态稳定下来,生活本身就变成了禅修。觉知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面向,可我们却那么不了解它,往往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却感到无能为力。

不过,倘若我们能不断强化修习的意愿,在每日的正式和非正式练习中持守仁慈的戒律,正念将日渐显示出它的效能。它就像是一种“默认设置”,每当情绪失控脱离轨道时,就让我们能够发自本能地回复基准状态,它是我们身处艰难时光中可信赖的健康资源。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戒律之美

你一定注意到了,当我在探讨培养正念时,谈到了“戒律(discipline)”一词,这是有缘由的。

在生活中,令我们分心散乱的事件不间断地发生,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源自外界。这些事会分散注意力,消融觉知。因此,培养正念确实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和意志力。这里的“戒律”指的是一种意愿:将那广阔清晰的觉知一遍又一遍地带回当下的意愿,尤其是在我们手忙脚乱不能自拔之时。

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试图调整或改变,这就是对自己的慷慨,是明智的行为,是仁慈的举动。

“戒律”这个词衍生自“弟子(disciple)”,“弟子”的意思是:求教之人。因此,当我们持守修习的戒律,并且认识到想要在生活中保持观照全景的觉知是多么不易,我们便已创造出向生活求教的必备条件了。接下来,生活就变成禅修本身,也担当起了我们的老师。而我们作为弟子,要随时随地修习这门生活之课。

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我们与这些正在生起的现象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就能通向自由。在这个问题之中,蕴藏着真正的幸福,孕育着安宁与祥和。每个时刻都是我们的机会,透过觉知之眼,我们看到自己完全有可能突破那些运作不良的旧习性。只要意愿强烈,决定投入,一定可以止息纷扰,心思专注,变得柔韧灵活,并且尝到无为而为的滋味。

如果我们愿意以此种态度看待旧习,同时又不把专注与无为当成遥不可及的理想;如果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唤回温和与仁慈,哪怕只有短短一瞬,那么就在这一刻,我们将体会到万物如是存在,毫无造作,有如归家一般的平静与安宁。

如此这般情境,将不仅让仁慈的戒律得以持守,更切实的是,它本身就成为一种爱的行动,一份清明的表达。

调整你的默认设置

当你无事可做的时候,内心正在发生些什么?

每当此时,我鼓励你向内检视看看。通常,大部分人的脑中都是在“想(thinking)”,不断地想,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不停地思考。

我们的默认设置(default setting)似乎被设定为“思考”,而不是“觉知”。

能发现这一点是很棒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可能开始转变,从自动且无休止的“思考”模式,慢慢切换为一种更有益处的模式——觉知。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将“默认设置”调整成为宏大的“正念(mindfulness)”,而不是在思考中深陷的“失念(mindlessness)”。

一旦你坐下或躺下开始禅修时,马上会发现,心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它会一直一直地想事情、沉思、想象、计划、预测、忧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回忆、遗忘、评估、反应、自己编故事……就像一条永无止境的活动之流。如果你从不曾敞开心胸无所作为,让自己这么自处一会儿,你恐怕都不曾留意,心竟是这样运作的。

更甚一步,一旦你决定要培养正念,心将马上面临新的风险,它可能会被塞进一系列新的想法或意见:关于禅修的、关于正念的、关于你做得很棒还是很糟、关于这样做究竟对不对……除了这些,还有数不清的散乱念头在脑中纷飞。

这有点像体育比赛的评论,赛场中正在进行真正的比赛,而旁边永远配有同时发生的解说。当你开始禅修时,禅修评论一定也会不时响起,它甚至还会占满整个内心空间。然而,那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禅修了,好比转播报道并不等于比赛本身一样。

有时你会发现,把电视声音关掉,反而能让我们真正观赏这场比赛。你观看得更直接,那种体验是一手的、第一人称的,不是先被别人的心智筛选过的东西。禅修的情况也很类似,只不过那广播评论员即是你自己的思想,它会把此时此刻第一手的经历,加工讲述成一个故事:“打坐真难啊!”“哇,感觉好棒喔!”以及其他无穷尽的评论。

有些情况下,你的思想可能会说:“禅修多无聊!”“你就像傻瓜一样,真搞不懂这‘无为’的说法有什么用处!”尤其是当我们已坐得腰酸背痛、四肢紧绷、厌倦烦躁时,便开始质疑觉知的价值。比如,我能觉知到身体十分不适,可这觉知怎么能让我解脱、减轻压力和焦虑,给我帮助呢?这一切只是在浪费时间啊,既单调又乏味!

以上这些都是“思想流”做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仔细观察、逐渐熟悉和了解自心,否则我们会被脑中的思想完全主宰。不仅如此,这些思想还会为我们的行为、感受,以及我们所关心的一切加油添醋。在这件事上,你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七天二十四小时日夜工作的思想流,只是通常未被觉察到。

觉知:我们平衡思维的唯一最充分的能力

多数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几乎不曾提及,教学体系也很少如此教导:对思想的觉察(awareness of thinking)可以带来平衡的状态,扩展视野,让我们不再被无意识的思想所支配。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

自从入学,我们就被教导如何进行正确的思考、缜密的思维,没错吧?多数学校设立的目标不就是这样吗?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还是一名纽约市洪保德中学(Humboldt Junior High School)的初中生时,每当遇到不喜欢的课程(例如语法或几何三角),我常常会问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些东西?”如果那位老师没有发怒,并且愿意认真看待我的问题,回答一般会是:“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培养缜密的思维,从而清晰全面地进行推理与陈述。”

你知道吗,这是对的!要想理解这个世界,不迷失其中,我们必须具备严谨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这是生存的基础。因此,精确敏锐、极具批判性的思维的确应该多加培养。然而,这并非唯一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个相当重要却未被教学体系重视与教授的才能,那就是“觉知”。对我们而言,觉知(awareness)与思想(thinking)至少具有同等价值。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的力道更强劲。因为,无论多么高深奥妙的思想,都被觉知所涵容。

专注力与觉察力可被训练提升

教师们最想要的,也许就是学生们持久的专注力。

这其实并不容易。除非老师们有办法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令人信服,让课堂氛围更有安全感、包容性,给学生归属感,把教学过程设计得新奇刺激有如冒险。而每当学生不配合时,老师的大喊声并不能使学生更专注,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是,教会学生如何自行增强专注力,并把此教学变成一场历险,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