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87

第87章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产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制逐渐推广开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农村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加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改革展开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在进行着。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改革这种管理体制要大胆地下放权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便围绕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展开。同时,逐步改变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发展。

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这是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同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大和新宪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保障。在这之后,中国改革全面展开。

邓小平在1980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必须彻底地进行改革。中央赞成他的提法,并以此作为指导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后,中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政治体制,改变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并精简机构、取消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大力倡导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并扶持家庭副业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推动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为农村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城市,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明确企业的经济责任,并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允许外资企业发展。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一决定的通过,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对内改革全面展开时,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全面展开。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第二年,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后,又把对外开放扩大到内地。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通过对外开放,我国在积极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