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52

第52章 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决定分封诸王。他先后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出于“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的考虑,在长城沿线分封9国,谓子塞王,如燕王棣、晋王纲、宁王权等,授以兵权,命他们镇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扎内地,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诸王中,以燕王、宁王、晋王势力最大。他们拥有“清君侧”的权力,这种做法导致藩王权势过重,反而构成对皇位的威胁,埋下了隐患。

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他重用黄子澄、齐泰等儒臣,一改太祖时“以猛治国”的方针,平反冤狱,减轻赋税。在太祖在位时他就感到众位藩王权势太重,决定采取削藩政策,颁布了亲王不准节制文武官吏的禁令,先废去一些势力较弱的藩王,再触及当时镇守北平、拥兵10万、权势最重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智勇有大略,曾多次击败蒙古,屡建奇功。他手中握有重兵,又自持功高资深,根本不把建文帝放在眼里。他还在自己王宫中私制兵器、招兵买马、偷印、宝钞,意图夺取中央政权。建文帝在北平周围部署了大量兵力,监视朱棣。朱棣对此早有警觉,装病骗过建文帝的耳目。1399年,建文帝准备削去朱棣兵权,朱棣却将建文帝的主将谢贵等骗到王府,在酒席间把他们擒杀了,并以此为借口,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挥师向南京进攻。

朱棣起兵后不久,就很快扫清了南京外围。年轻的建文帝身边经太祖多次屠戮清洗,缺乏得力的臣僚,又因为重用文官而引起一些武将的不满;在新政不稳的情况下,贸然削藩,也导致一些人的离心。面对燕王的进攻,他居然找不到一个真正领兵作战的将帅来,建文帝只好起用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13万伐燕,在滹沱河被燕军所败。建文帝接受不懂军事的儒生黄子澄的建议,改任纨绔子弟李景隆为帅,结果被久经沙场的朱棣多次击败。建文帝又以盛庸代之。1403年四月,建文帝将领平安率军突袭燕军,徐辉祖又率军前来支援,与燕军大战于齐眉山。燕军损失惨重,加上疾病流行,形势很不利,两军就在肥河对峙。在这关键时候,建文帝竞错误地以为燕军就要北归,京师不能没有良将,居然把徐辉祖的部队撤回了南京,削弱了前线军力。燕军趁机出击,连克数城,六月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夺取了明时政权,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这就是“靖难之役”。

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大肆清除建文余党,逐步消除诸王势力。又正式设立了内阁,恢复锦衣卫,设东厂,重新发展了朱元璋苛猛的治国策略。明成祖还多次亲征漠北,巩固边防,并在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迁都北京不仅有利于抗御蒙古势力南侵,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也有利于保卫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更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对巩固边防和维护全国统一都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