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一生要知道的100件中国历史大事
14572300000035

第35章 玄奘西游

玄奘俗名陈祎,法号玄奘,河南人。他的父亲对儒家经术很有研究。玄奘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13岁时他也在净土寺出家。隋末天下大乱,洛阳无法安身,他与二哥在成都定慧寺研读佛经。为追求更高的目标,他到各地遍访名师,广涉佛经,钻研各派学说。最后他到长安拜法常、僧辩为师,被两位大师誉为佛门的“千里驹”,成为长安城闻名的人物。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而且译本错误很多,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

贞观元年(627),28岁的玄奘开始了他的中亚和印度之行。当时唐朝还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突厥经常侵扰中原,边塞局势不稳,唐朝政府禁止出国。玄奘上书朝廷要求出国取经被拒绝。这年秋天,长安闹饥荒,朝廷同意僧侣外出就食,玄奘乘机离开长安,来到边塞重镇凉州。凉州都督执行朝廷命令,逼令玄奘返回长安,幸得当地高僧的帮助得以逃避禁令。他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到瓜州时朝廷的通辑令也到了,瓜州州吏为他这种立志求经、勇往直前的精神打动,毅然放他西行。途中他结识了一个西域人,并请他做向导。玄奘越过玉门关不久向导就跑了。他独自一人继续赶路,进入大戈壁。八百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他迷路了,慌乱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经发誓,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便继续西行。几天后,他昏倒在沙漠里,幸而离绿洲不远,他被凉风吹醒,又找到水源,才摆脱困境。出了大沙漠,玄奘经伊吾国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笃信佛教,对玄奘热情挽留,不许他离开。玄奘以绝食表示决心,终于感动了国王。离开时,国王送他大量金银衣物并派人随行,还写信请沿途国王关照。他们途经阿耆尼国、屈支国而进入凌山。凌山高人云天,山顶冰雪不化,登攀极为不易,只好卧雪而眠,冻饿而死的旅伴极多。

玄奘转道中亚地区,经过热海到达碎叶城,在那里拜见了西突厥可汗,可汗向诸国国王写信,要他们保护玄奘。因此,玄奘顺利地通过吐火罗(阿富汗境内)等国,终于在夏末进入北印度。

到达印度后,玄奘遍访名僧大寺,求学问道,佛学造诣日益深广。他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留学,拜著名佛学家戒贤为师。戒贤年老早已不讲学了,为了玄奘,他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以后,又遍游南亚各国,寻访佛教遗迹,很快成为当时名望极大的佛学家。641年,印度戒日王为宣讲大乘教,在国都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学术辩论会,其中有18国国王,3000多僧侣。戒日王恭请玄奘为论主(主讲人)。经过辩论,他战胜了所有的论敌,名震印度。643年,归国心切的玄奘带上多年搜集的佛经离开印度。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长安西郊,他受到朝野僧侣“空城出观”的热烈欢迎。不久,唐太宗又召见了他,随后下令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调集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19年中他共译经论74部,1335卷。他的另一贡献是完成了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而成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玄奘历时19年,跋涉25000千米的西游取经,直接沟通了唐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友好关系,至今人们仍认为玄奘是中印友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