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
14571900000040

第40章 走向今天(7)

一开始拍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要拍多大,投资其实是随着演员的加入涨上去的。开始我托《卧虎藏龙》的制片人江志强帮我在香港联系武术指导,没想到看完本子后他很喜欢,说:“干脆我来投资吧!”那时还没有所谓大制作的概念。他说:要不找李连杰主演?一问,李连杰愿意,江说得加1000万片酬,我问:“能赚回来吧?”他说:“能赚回来!”于是又找了张曼玉、梁朝伟,一找找了一堆,成了大制作了。

被米拉麦克斯剪掉的结尾《英雄》拍完后,很多人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对我展开了批评,说我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美化极权者。尤其是对最后那段字幕,争议很大。但其实那段争议是李连杰让我加的,他说外国人对长城普遍有误解,以为是进攻的工具,但其实长城是为了防御。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就加上去了。

本来,我给《英雄》安排的是另外一个结尾,但是后来被米拉麦克斯公司剪掉了,说太复杂,老外看不懂,我也只好同意。当时那个结尾都拍了:无名被射死后,戈壁滩上,屹立着三座新坟,分别埋葬着无名、残剑和飞雪,老仆人和如月跪在坟前洒酒祭奠,老仆人说:“中国历来有句话,就是士为知己者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得三个知己,便得天下。”如月在旁边说:“那他们三个就是天下了。”老仆人说:“是,他们三个就是天下。”其实我觉得挺棒的,可是被剪了!遗憾少拍了一个镜头后来我和王斌《英雄》编剧)也说过,《英雄》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少拍了一个镜头,只要再多拍30秒,影片就完全不同。我当时在拍摄时都想到了。就是在秦王宫大殿,原来是一个大臣跟秦王说:“大王杀不杀!”我很喜欢那种大殿空空的感觉。后来看样片,陈道明说:“导演,这个好像没气氛,没意思啊!”我想想也是:“那咱们就调好几百!”过了几天,专门叫陈道明回来把那场戏重拍了一遍。我们从老干休所拉了800个老干部来演大臣,800个人齐声喊:“大王杀,大王杀!”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补完了,副导演问我:“导演就补这个吗?还有别的方案吗?”我当时脑子转了一下,又放弃了:“算了,不补了!”我当时转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方案,就30秒:“大王杀,大王杀!”万箭齐射,无名死在宫门口,秦王两眼落泪。突然,800个大臣哈哈大笑,全体向秦王鞠躬:“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秦王笑而不答,但是眼中仍带着泪,只说了一句:“厚葬!”完了。

我后来回过头再想,这个镜头很特别,说明秦王终究还是个枭雄。

“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等于说,所有这些都可能是一个套。大王知道自己躲不过这一剑,那么怎么躲,就只能用无名的侠义来打他,以侠制侠。政治是政治,人是人。枭雄,就有意思了。

可惜,我当时陕西人的那种“一根筋”出来了,满脑子都是NB,都是英雄,根本容不得别的想法。如果加上这个镜头,我相信所有对我这种意识形态的批判全都一风吹散了。

屁股不会真坐到武侠片那里我一直说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很懂武侠的人。我从小爱看武侠书,但是我从来不认真想,武侠的主题啊、定位啊,只是像“粉丝”一样喜欢,我喜欢你不能让我一定要懂。拍《英雄》我也不是想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武侠、颠覆前人的武侠、标新立异的武侠,都不是。大家拿我跟徐克比,跟其他武侠专家比,我都不是对手,他们多有研究啊!从拍电影以来,我的长项就是文艺片,这种主流商业片其实不是我的长项,以后我的屁股恐怕也不会真的就坐到武侠那里,但是我可能还会接着拍。我的看法是,武侠本来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寄托,根本就不存在。秦汉之后大概就没有侠客,只有土匪了。既然是大家的一个梦,那就不要把这个梦规范化、固定化、干篇一律化了。我认为以后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来圆自己的武侠梦,只是大家喜欢,或者有人愿意出钱让你圆这个梦。非要用大家凭空设定出的所谓“规范”来要求武侠,就无趣了。

2002年一2003年《无间道》系列

重振香港电影声威

《无间道》是近年香港电影的惊喜之作。2003年正受SARS影响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无间道》获得16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要奖项,成为最大赢家,同时赢得5500万港元票房,成为为港片打气的“救市”之作。

刘伟强:《无问道》用诚意救市剧本可能改变了香港电影历史这个故事的雏形出现在1997年吴宇森的《变脸》中,很好但是太过奇特。麦兆辉提出可不可以讲同一个故事,两个角色交换过来,但是不需要手术,只是身份和内心的交换。在麦兆辉的剧本构想里,最初只有警察到黑社会卧底的故事线条。看了后觉得写得好是好,但不够特别,于是加入黑社会的人去警局做卧底的另一条线,一隐一显,然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就有趣了。应该说《无间道》的定位是双雄片,最初是警匪斗智为重,逐渐黑帮或英雄片的元素浓烈了。

《无间道》的剧本是一剧之本,这可能改变了香港电影的历史:从没有剧本的拍摄方式,到连机位、灯光都详细注明的剧本。《无间道》的剧本是一个很纯粹的写作文本,不像以前香港的电影,往往有十多个编剧,和导演一起谈,我们的方法不一样,麦兆辉写完了一个完整的剧本,寄给庄文强,庄把剧本改了一遍,又送给麦,他又改了一个版本,大家一直在写作上沟通。

当初预想亏本的风险很大那时香港的电影业很不景气,港片出一部死一部,票房大部分在200万左右,有500万已经是很好了。应该说寰亚很信任我们,因为从前也给我的电影投资过,在找了个监制看过剧本后,他们觉得不错,很爽快地答应合作。等剧本写完,我们开始谈钱,一看到要投入那么多,投资方有点犹豫。我们需要2000多万的投资,可以说是A级制作,亏本的风险也很大。那时最安全的类型是喜剧、爱情小品。但他们还是决定和我们搏一搏,事实证明这次赌注还是值得的。

大成本投入应当是必需的,大成本能够找来大牌演员。这样重量级的制作,如果只得到一张分数不上不下的成绩单,无疑就是辜负了投资者,同时也像是为香港影业敲响一下更沉重的警钟。结果香港票房收入5500万港元,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高价购买重拍版权。

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香港电影习惯拍续集,续集大都很草率,狗尾续貂。因为拍摄周期短,好赚钱。我们在拍的过程中感觉很好。拍第一集时,我就想拍第二集,但第二集怎么搞,还没有想出来。我对麦兆辉说,明年再搞一个大制作,他们很快就想好第一集之后的事情,但我想男主人公年轻时的故事观众应该也很想知道。

第二集是压力最大的一部,也是最辛苦的一部。因为第二集如果不成功,第三集就垮了,所以有压力。其实回过头来看这三部完全是不同的电影,第一集是斗智的警匪电影,第二集是关于时代的比较长的戏,第三集则是小品。但是在这三部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尽管票房比不上第一部,但是《无间道2》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成功,从深度上来讲第二部也比第一部好,更加自然。我们实际上是把第二集和第三集连着完成的。三部片,我们只用18个月就全部完成了。

每个人做的戏都不一样在这三部片里每个人做的戏都不一样,云集了那么多大明星,每个人演的类型也不一样。有人问过我们,如果让我们选的话想扮演哪个角色?麦兆辉是演艺学校出来的,他说选刘德华的角色,因为这个很难演;我选梁朝伟,他很帅,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就是要抓坏人,简单就是美;编剧庄文强选择黎明的角色,他觉得黎明戏里面的角色和他的性格很像。

刘德华每天都比我们早半个小时到,不是化装,而是抓我们谈剧本,他是很努力的演员。梁朝伟不一样,他永远不作声,自己躲在一个角落,下班的时候就找我们喝杯酒,在喝酒的时候,他可能比平常说话多一些。他很有趣,拍完这个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还在看《终极无间》的剧本,他不能离开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