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
14571900000019

第19章 “78班”毕业(8)

《一个和八个》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导演的成功,而是一代人的成功。

二十多年后,作为一个个体来说,那时我30岁,现在已经50多岁了,我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有很多年轻气盛、幼稚的痕迹。可能正是当初我们的幼稚,无所顾忌,以及不世故使得这部影片留下来了,如果当初都给自己留了后路可能完全就是另一个样子,我庆幸我们的义无反顾。

何群:迈出认真的第一步到了广西厂我们都在厂里做了一部戏的实习或助理,大都在第一部戏没有做完的时候,就开始筹备这个戏。开始讨论剧本,体验生活,搜集素材,选演员,然后开机。从“预谋”到真正开始干,是七八个月的时间,在河北易县,然后转道宁夏。当时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每一个人对剧作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投入了很多心力,但大家都当自己的孩子来培养。

那时候没有挣多少钱的概念,就想着把片子拍好,就是要不一样。当时没有想过什么明星,但是《一个和八个》里面走出了多少人?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摄制组能够在几年时间出了这么多人才,肖风后来是金鸡奖的摄影,张艺谋更不用说了,演员魏宗万是金鸡奖最佳男配角,谢园是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赵小锐是金鸡奖提名,陈道明是金鸡奖最佳男主角,陶泽如是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一个和八个》里的几个演员,他们当时还都不是明星,我们那时候也是无名之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方面的压力,只是一门心思要把事情干好。一个月时间演员能够在大王滩水库里玩命儿地晒,大家不拍戏就在那儿晒太阳聊剧本,现在怎么可能呢?我相信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没有一个摄制组能出那么多人才,一个导演,两个摄影,一个美术,都是处女作,当时大家的底子特别好,第一步迈出去就都挺认真的。

肖风:共同的想法是“标新立异”《一个和八个》在当时要求的就是“标新立异”,我们四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想法,它超越了一个纯艺术的范围,张艺谋、何群在潜意识里部有一些对学校分配的不满情绪。对我个人来说,我毕业时年龄比较小,对于分配的不满情绪没有那么严重,张军钊也不是非常严重,只是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条条框框少一点的、有用武之地的地方。

我们当时比较有意识地反对“学院派”,即所谓电影学院传统教育出来的那种墨守成规的拍片方式,更多的是个性的张扬,这是我们大抵相同的“艺术观”。《一个和八个》最初很难想到怎么做,只是想反“学院派”,就是想拍完后拿回学校一看,“哇,简直是野路子”。大家开始琢磨,当时也有一些依据,我父亲在抗战的时候收集了很多真实的图片,我从家里找到好多当时八路军、民兵的图片。父亲留下来的这些图片都很珍贵,舍不得传来传去,干脆都画下来得了,于是就画了一些效果图,有色彩的,甚至包括光效。后来在选演员的时候,他们就用彩图对着演员看像不像。现在想起来当时也有点过于“教条”了。陶泽如就是这样选来的,王学圻当时形象很好,就因为不太符合我们照片里的形象而放弃了。陈道明在中戏也是导演系,最初是在这部片子中给张军钊当副导演的,结果演了“锄奸科长”这个导演理想中王学圻出演的角色。

其实当时画一些氛围图,主要是为了配合导演阐述,没想到对人物选择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其实要说有多么好也不见得,但确实做到了我们的出发点——“标新立异”。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其实也不好看。

《一个和八个》后,我继续和张军钊拍《加油,中国队》,张艺谋、何群跟陈凯歌拍《黄土地》,其实我们看《黄土地》,看《红高梁》可以感觉到都没有离开《一个和八个》的路子,这部影片是一个起点。后来大家的影片风格也都有所不同,四个人都尝试了当导演,但是应该承认的是,这部影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主要是最初的那种锐气和精神力量上的东西。

永远珍藏这些年轻人的来信到电影学院去要人我不是搞电影专业的,但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也没太多清规戒律,在业务上一切从头学。广西厂那时经过两三年实践、探索,拍了十多部影片,艺术质量一般,当时就想,要提高质量主要是靠高水平的科班出身的创作人员。到了1982年春天,当我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有一批-1978年入学的应届毕业生将要分配时,和厂里商量决定向电影学院要12名各个系的毕业生。我当时去北京亲自找的院长和书记,希望他们给我们厂分配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当时摄影系的党支部书记、我们的广西老乡韦彰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来确定了七个人,最后落实下来真正到了广西的只有四个人,他们是导演系的张军钊,摄影系的张艺谋、肖风,美术系的何群,随后来的导演系的陈凯歌是我们向北影厂借调来的。

破格批准独立拍片这些人到了厂里之后,按照老厂和大厂的规矩,都要论资排辈,一般要跟班当助手七八年,才能够独立拍片。厂里当时决定张军钊做电影《港湾不平静》的副导演,何群当美工师。张艺谋到《白杨树下》摄制组当副摄影,肖风参与拍摄电影《杜鹃声声》。他们四个年轻人跟班实习约半年,就联名写报告并立下“军令状”,要求能够独立拍片。当时厂里的意见也不统一,大家也有不同看法,最终觉得不要顾虑那么多,希望能够早出人才,决定打破常规,破格批准以这四个应届毕业生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平均年龄27岁。1983年5月召开大会,下达生产令投产《一个和八个》,大学毕业不满一年,就全部独立拍片,这在中国电影界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讲公道话为他们鸣不平1983年10月底,《一个和八个》完成双片,当青年摄制组高高兴兴把他们的“处女作”于当年11月中旬送到文化部审查时,正碰上文艺界大批“人性论”。当时正在北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而《一个和八个》和《被告后面》两部影片被当成“精神污染”的活靶子来重点批判,甚至连电影学院的教学方针也受到批评,当时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