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49

第49章 人物(2)

张朝琮 生卒年月不详,清浙江萧山人。监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任文安知县。多有政绩。康熙三十三年(1695)任蓟州知州。革除火耗、禁止陋规、遏抑豪强、屏绝私派。康熙三十五年(1697)、三十六年(1698),连年大饥,令人于城乡设厂、捐米赈粥,冬天又制棉衣助贫者御寒。康熙三十九年(1701)因家丧去任,四十一年(1703)复任。今存其诗文有《重修瓮城记》、《创建张大明王庙记》、《三义庙旁义冢碑记》、《卫公庵》等。

智朴(1637—?)清僧人,籍贯徐州。俗姓张,号拙庵。15岁为僧,35岁至盘山,结庐于青沟。盘山向无志书,智朴用数年之力,为之撰《盘山志》十卷,首有图,末附诗文。不久,又编补遗四卷。其书得著名学者朱彝尊、王士祯之参订,体例甚为严洁。智朴又善于作诗,康熙十年(1671)清圣祖巡幸盘山,曾与之相唱和。《盘山志》外,所著尚有《谷响集》、《电光录》、《云鹤集》、《盘谷集》、《存诚录》等。

董世宁(1736—1795)蓟州人。官至中宪大夫。善书法,本州杨家楼永善寺有“雨花福地”匾即其所书,字不逾尺,而意态闲雅。

静海 生卒年月不详,清蓟州人。幼依本城关帝庙福余师,剃发出家。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四月初八受戒于潭柘山桓实和尚座下,于本山习律。后为潭柘第九代律主。今存其诗有《和恭亲王谒东陵差次宿蓟城东桃花寺四首集唐句古近体》等。

赵锡蒲 生卒年月不详,清山东冠县人。拔贡生。清嘉庆九年(1804)任蓟州知州。嘉靖十二年(1807)因家有丧事离任,嘉庆十五年(1810)至十七年(1812)再任此职。在任兴利除弊,政尚宽简。时蓟州租赋、火耗繁重,百姓甚以为苦,赵锡蒲为之“除去十之六七”。又注重教育,曾修葺学宫。今存其诗文有《新建洗心书院记》、《洗心书院纪事》及《祈雨至天成寺寺僧留饭偶作》等。

李润 生卒年月不详,字德辉,号完齐,清顺天府蓟州人。清嘉庆十四(1809)年进士。曾任知县。著有《学庸讲义》、《学治略述》等书。

蒋熙 生卒年月不详,字石泉,又字辑亭,清蓟州人。蒋懋德之子。清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其人能诗文,工楷篆,尤精于绘画。平谷县进士贾名伸有《题石泉画诗》22首,对其作品极为称赞。今存其诗文有《读孔子世家》、《题观梅林画梅》、《丁亥腊日都门留别朱虹肪学士年伯长句》等。

华浚 生卒年月不详,字星来,清江苏丹徒县人。信仰伊斯兰教。清道光六年(1826)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由东安(今安次县)知县擢蓟州知州。在任廉明慈惠,甚有声誉。遇饥荒即请抚赈贫,治狱秉公无偏。尤以兴学为急务,曾重修书院,按事课士,士风为之一振。今存其诗文有《重修渔阳书院碑记》、《谭节妇诗》、《夹禾篇》等。

李恩庆 生卒年月不详,字霁云,清正白旗汉军。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官都转。罢官后归盘山之佛村,筑园宅与挂月峰相对。工诗画,富收藏,精鉴赏,所鉴定品题者为京师古董店珍重。隐居杜门谢客,几不与世人相交接,曾自撰对联说:“心如枯木浑忘我,面似青山冷笑人”。

李江(1833—1883)清蓟州(今蓟县)北赵各庄人,字观澜,别号龙泉山人,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清代进士,供职礼部,后辞官隐居穿芳峪,著有《龙泉园集》一书。李江19岁时,李江补博士弟子员。咸丰五年(1855),考中举人。同治元年(1862),李江考中进士,供职礼部下属的驾部,任员外郎。同治五年(1866),在即将晋升官职时,李江因病告别官场,回到故里蓟州。在村内建立义塾,凡是本宗族本乡里贫而不能自给、无力就学者,解囊相助,悉不令失教养。同治九年(1870),李江把老宅让给他的寡嫂诸侄,在穿芳峪龙泉山下建造一所简易庄园,名“龙泉园”,自号龙泉山人。在此侍奉老母,种田植树,过着隐居生活。在园内著书立说,论道讲学。光绪九年(1883)病逝,卒年50岁。李江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龙泉园集》12卷,总计16万6千余言。

王晋之(1835—1888)字竹舫,晚号问青山人,原籍蓟州(今蓟县)城内,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授官未就而去乐亭、昌黎等书院担任教职。清同治十年(1871)弃职回家,奉双亲、携二弟由蓟州城内迁居穿芳峪。种树开田,牵萝补屋,在挚友李观澜已建成的龙泉园旁建起问青园。李观澜的学生、秀才李树屏亦携砚来归。王晋之与李观澜、李树屏均为本邑名士,时人称为“穿芳三隐”。 王晋之潜心钻研农业、水利之道,著有《山居琐言》、《沟洫私议》各一卷,记载了果树栽培技术和兴办水利经验。清光绪十四年(1888),卒于家中,终年五十四岁。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问青园集》十三卷,刊行于世。

李树屏(1846—1903)蓟州穿芳峪村人,字小山,号梦园,别号李髯。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末诗人,与李江、王晋之并称“穿芳三隐”。光绪八年(1882),经李江介绍,李树屏到李江的老师吏部尚书万青藜家坐馆教书。后又应王半塘侍御的聘请,教授他的两个孙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树屏被天津查仲嘉司马推荐,到安肃(今徐水)担任管盐业的官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干戈满地出无车,身世浑如涸辙鱼”的李树屏,辞职回乡。时万薇生赴任泉州,请李树屏到泉州去供职。在泉州1年多后,万薇生作古,他也随棺返回故里。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刚到家20天的李树屏因病谢世,终年57岁。李树屏一生著述近百种,现存《诗略》、《文草》、《铁蓼花词》、《八家村馆诗略》、《已癸吟草》等12种。

杨大年 生卒年月不详,清蓟州人。著名诗人,其作品被朱彝尊《日下旧闻》等所收载。与宝坻学者王师旦有莫逆之交,曾为其文作跋。诗篇多留名句。其诗集有《蘅香草》

张晓村 生卒年月不详,清蓟州人。初仕浙江,后宦福建。宦游20余年,弛驱南北达8万里,足迹遍及10省。生平唯喜吟诗,每过名山大川,无不有诗,所到之处,必与墨客骚人流连唱和。所著诗稿有《渔阳樵唱》、《崆峒樵唱》、《南楼鸿雪》、《鹤砂吟》、《南北舟中吟》、《己庚南北草》、《南游小草》、《捧檄吟》、《闽中草》、《寻我乐处》等。又有《崆峒樵唱诗余》一卷。

张景鲜 生卒年月不详,字晴峰,清蓟州人。学书法于本州学正金世熊。其墨迹史称“极挺拔,合古法。”

萧晶玉 生卒年月不详,蓟州城南郭家庄人,著名女作家,清康熙年间创作弹词体长篇小说《十粒金丹》。《十粒金丹》又名《第一奇女》、《宋室奇书》,这部小说以宋朝宋神宗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女英雄高梦鸾的形象,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勇敢善良的品质,描写了比较广阔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十粒金丹》主题鲜明,脉络清楚,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活动的描写,无不匠心独运,入情入微,有血有肉。

刘守荣(1880—1934)字俊卿,下仓少林口村人,信奉天主教。民国4年(1915)夏末,在比利时籍天主教神父雷鸣远创办的天津《益世报》任总经理。第二年,参加天津各界维护国土会反帝运动,联合上海马相伯、北京英敛之发表宣言,反对《天坛宪法》,进京进行“宗教信仰自由”请愿。五四运动中,支持天津学生运动,承印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连刊周恩来旅欧通讯56篇。

仇锡廷(1881—1966)名恩彤,五百户镇仇店子村人。自幼勤奋好学。对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书法有较深造诣。壮年执教乡里,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宣扬科学民主,并以此教育学生,颇有盛誉。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筹建仇店子小学、六百户高小和龙王庙小学,为县内办学的先驱。抗日战争时期,多次掩护抗日干部李楚离等人,并竭力营救被日本侵略者监禁的同胞。1941年,日本侵略者胁迫他事敌,他予以回绝。他编修《蓟县志》秉笔直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刘子琢(1888—1968)又名刘玉,艺名柳叶红,上仓镇北王庄村人。8岁开始学蹦蹦戏,后在西施古村“六太合”班学梆子。19岁出班,在大连、天津、北京、张家口搭班唱戏。1916年与莲花落艺人刘宝珊成立落子班(属西路评剧),其唱腔以彩扮莲花落为基调,又吸收梆子腔和当地民歌,唱起来带“唉咳”的尾音。1917年前后,在天津与东路评剧的警世班竞争失败,刘宝珊加入警世班,刘子琢便辗转到了西安。在西安成立评剧社,开办三义茶社,后又租赁两所戏院。这时他吸收运用东路评剧的婉转流利唱腔,戏码由长戏变成小型多样,很受欢迎,后成立了京剧班。1947年,刘子琢带领戏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1952年,转业回蓟县,建新生剧团,1956年,改为蓟县评剧团,任团长。刘子琢工于青衣花旦,嗓音宏亮,且婉转自然,颇受人赞扬,京津一带收徒甚多。对弟子言传身教,严格训练,石景、刘凤仙、葛春兆、张振德(小诸葛)均为其徒。

袁万顺(1889—1972)别山弥勒院人。18岁开始学皮影,师从蔡永发(菜籽),工“片儿”(旦),唱腔圆润、细腻、文雅,享有盛名。1926年,自己成立皮影班,人员整齐,技艺均佳,多是蓟县、玉田、宝坻地区著名皮影艺人,如严庆、金义、吴兰、杨林、曹景云等。他们合作20多年,常学习外地影班的长处,以提高自己的技艺,时人称之为糗班,声望很高,单场演出收费高于一般皮影班。

乔连起(老耗子)(1892—1963)东二营都赛营人。11岁投师吴存学影,工上线,又工花脸。他的上线在蓟县、平谷、三河三县享有盛名。以武线、刀马枪架为最拿手。唱功有“活豹虎”之称,声音宏亮、刚劲有力,1947年,参加冀东十四专署滦西皮影社,后年老还乡。

王鹤(1893—1981)蓟县上仓镇八营人,字华亭,晚号唳翁,斋名奋园,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民国年间画家。

王鹤父名王芮,号季生,咸丰年间秀才,学识渊博,兼通绘画。王鹤自幼承受庭训,诗书之余兼习绘艺。长而愈益雅嗜丹青,山水画惟独喜爱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作品,仕女画独爱清代费丹旭的作品,花卉画独爱晚清吴昌硕的作品,以诸家为楷模,毕生如一,勤学不辍,擅长写意山水、花鸟,笔墨功力精深,青年时期曾在紫禁城中作画,被宫中大小官员、内外侍御赞之为“仿画圣手”。逊清宣统皇帝溥仪耳闻其人其事,召见御前作画,观赏之余,大为赞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高挂的8盏大宫灯上面的山水、花鸟即为其所绘。此宫灯悬在天安门城楼40多年,直到天安门城楼再次重修时才被取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展。1963年,他仿画清代画家王石谷《清绿溪山无尽图》长卷,被北京市特种工艺公司及工艺美术研究所评为一等奖,并在当年的广交会展出。退休之后,王鹤虽至耄耋之年,犹不肯息肩,仍为美术宫灯厂继续作画。每日茶余酒后,兴之所至,辄信手拈笔,顿成二三帧,累计可月作画100至150帧。1981年5月,王鹤去世,终年88岁。

刘相霖(1900—1977)大保安镇人。自幼学彩扮莲花落(评剧前身)。投师一朵花,擅长旦角,十三岁登台,二十岁成名,绰号大麻子头(因脸上有麻子)。于青岛、枣庄、济南、博山、汉口、长沙、湘潭、常德、重庆、成都、兰州等地戏院搭班演出,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深受群众欢迎。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1952年转业,参加蓟县新生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