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33

第33章 文学艺术(16)

高跷会主要分布在许家台、铺户庄、西门外、高家套、燕各庄、前村、王家坎、东葛岑、蒙瞿、西后子峪、柳河套、八沟、杨庄、大杨各庄、嘴头、小赵庄、夏庄子、马伸桥大街、北王庄、下营、大芦庄、大汪庄、杜吉素、石头营、南傅屯、赵庄、孔庄子、大潘庄、桥头(侯家营)、杨津庄、验甲宫、陈庄、柳子口、东施古、程庄子等村镇。

碌碡会:流行于蓟县、玉田、宝坻三县的洼区一带,主要人物为姑嫂二人,道具是用铁皮或木制圆桶做成“碌碡”形状,左右两端各装有两根扶竿,用以推拉碌碡。演出时由扮演“嫂子”和“小姑”的演员推拉碌碡,表现姑嫂二人用碌碡轧苇子,用来织席编篓,以维持生计。表演时还有乐队和助唱、伴舞者若干人,边表演边歌唱《哭五更》等民歌小调,反映旧时代人们的苦难生活,倾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妇女们生活的艰难和痛苦。

碌碡会主要分布在东马坊(逯庄子)、十百户(翠屏山)、小苏庄、乔安子、青池等村镇。

小车会:在全县分布较广,分单人小车会和双人小车会两种。道具小车是用竹子或木料扎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子,有两根手把,上宽下窄,上面搭有带彩球的凉棚,下面的框围有色布,两边各画一个车轮。坐车的演员在车内,腰间有两个钩子,将小车钩起。演员的前面装一双假腿如盘膝状,宛如少妇盘坐在车上。单人小车会由22人组成,其角色及代表人物分别为:少妇(崔莺莺)、公子(张生)、老翁(院公)、老嬷(奶妈)、众丫鬟、傻小子、拉车人、盲先生、郎中等(一说按《三国演义》中“回荆州”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别为少妇孙尚香、小生赵云等)。表演时老翁推车,少妇坐车,其余角色在旁伴舞逗趣,不时插入上坡、下坡、过桥、切轴、刮旋风、捡手绢等技巧。双人小车会坐车者为青蛇、白蛇。

小车会主要分布在高家套、穆庄子、瀑水、八营、塔院、杨庄、东赵各庄、八沟、南辛庄、邓各庄、傅家屯、黄辛庄、康各庄(尤古庄)、燕各庄、藏山庄、贾庄子、董庄子、北石庄、大仇庄、萧庄子、庞各庄、大许庄、小许庄、夏庄子、东郭家庄、东塔庄、花窝、张庄、段庄、高各庄(下营)、高庄子、大汪庄、龙湾子、大穿芳峪、石头营、台头(下窝头)、西戴贾庄、东大屯、魏庄子、孔庄子、桥头(侯家营)、小漫河、大扈驾庄、大刀剪营、何庄、上埝头、验甲宫、王刁庄、石庄子、大苏庄、西中南道、山下屯、三间房、大黄土庄、东施古、毛庄子等村镇。

龙灯会:蓟县的龙灯有“文龙”和“武龙”之分。文龙为单龙,头较大,重约60斤,龙身一般由9节或13节组成;武龙为双龙,头较小,重约40斤,龙身一般由7节或9节组成。表演时需要33至45人,舞龙时要将演员分为三组,轮番上场表演,以保证舞龙者体力充沛。文龙通过各种套路和造型,表演戏水、钻跳等情节。一般白昼表演配有15朵彩云,夜间表演配有15盏荷花灯。武龙表演除了文龙的套路外,另有“打头飞”(悬空打滚)、“金龙盘玉柱”(立四竹竿,两龙盘上四柱,舞龙者沿四柱叠罗汉)等高难技巧。

龙灯会主要分布在程家庄(上仓)、后秦各庄、东南隅、七里峰、董庄子、三百户(五百户)、西焦庄子、八沟、康各庄(尤古庄)、彩村、东后子峪、西良各庄、夏庄子(马伸桥)、南山、马圈头、石头营、出头岭、渔津庄、验甲宫、燕各庄、藏山庄、别山、西九户、东河套、曹各庄、陈庄、霍家店、大保安镇等村镇。

挎鼓会:每会8至12或14面大鼓,鼓面直径约3尺许,表演时每人用布条或绳子将鼓固定在腰部,双手持鼓槌敲打鼓面、鼓边,配以铙钹8至10副,打击出各种鼓点节奏。此会通常随中幡之后(中幡属杂技类花会,一般不配伴奏乐器,与挎鼓会相结合,可更好地渲染其表演)。挎鼓会演奏的主要曲牌有《串金莲》、《咬牙》等。

挎鼓会主要分布在东马坊(逯庄子)、铺户庄、西关、陈庄、东门外、柳子口、贾庄子、高桥、下营、黄崖关、杨庄、八沟、彩村等村镇。

少林会:武术套路表演,人数从十几人到二、三十人不等,在紧锣密鼓的伴奏下,施展拳、脚、腾、翻,刀、枪、棍、棒等各种徒手和器械功夫,其中穿插单人、双人、三人、群体等多种表演形式,除少林武功外,还有形意、太极拳等,引人入胜,赞声不绝。

少林会主要分布在红旗庄、埝头(上仓)、杜吉素、大现渠、夏庄子、四合村、宋家营、宗庄子、中兵马、东晋公坨、别山、岗上、龙北村、九百户、张庄、于各庄、程庄子、李将官庄、牛道口等村镇。

旱船:蓟县的旱船有双人旱船、单人双船和双人双船之分。双人旱船表演人数为9人,青蛇、白蛇坐船,另外6精怪伴舞。单人双船表演人数为12人,一船坐青蛇,一船坐白蛇,另有8怪(鱼、鳖、虾、蟹、螺、蚌、蛙、蛟)伴舞。双人双船表演人数为14人,一船坐青蛇、白蛇,一船坐许仙、书童,另有8怪伴舞。旱船舞蹈的内容由《白蛇传》传说演化而来,多表现水族精怪故事。

旱船主要分布在赵庄(下窝头)、大街(马伸桥)、潘庄子、萧庄子、王庄、八沟、大汪庄、东马坊、二百户(白涧)、西戴贾庄、台头(下窝头)、杨各庄、西南隅、小米庄、索鞑庄(今国和庄)、东施古、小龙卧、西九户、燕各庄、藏山庄、贾庄子、董庄子、王良庄等村镇。

地秧歌:表演形式、人物、套路等与小车会基本相同,只是没有小车。因此会表演简便随意,对服装道具要求不高,动作难度不大,故在蓟县流传较广。

地秧歌主要分布在东二营、石头营、小漫河、白马泉、西大屯、许家台、大苏庄、东施古、西毛庄、燕各庄、藏山庄、贾庄子、东草厂(蒙瞿)、王良庄、豆各庄、田各庄(上仓)、东塔庄、三百户(五百户)、仇店子等村镇。

十八美:与地秧歌很相似,并吸收了其他花会的因素融合而成,是抗日战争期间产生的一种新型花会,起源于在篝火旁军民联欢,表演类似地秧歌,套路简便易行,人物既有古代,也有近代。

毛驴会:约20人组成,此会的特点是由真的毛驴参与其中。一般要挑选脾性较温顺的毛驴,毛驴上骑丑婆或美女,伴舞者有拉驴的、赶脚的、傻小子、丑婆子、大姥姥、三个大妞、盲先生、一个秀才、两个公子(一丑一俊),其中的丑婆为杠官娘子。

毛驴会主要分布在后秦各庄、中营、杨庄、燕各庄、藏山庄、贾各庄、东草厂(蒙瞿)、马伸桥大街、于各庄、西晋公坨、姚白庄、石头营、西戴贾庄、出头岭、东大屯、孔庄子、桥头(侯家营)、大扈驾庄、东北隅、验甲宫、王刁庄、石庄子、西潘庄、东河套、东史各庄等村镇。

杠官会:杠官一般由十几至二十多人组成,道具为丈许长木杠,两边分别由4至6人肩扛,杠上骑一着官服者,象征县官出巡。表演者在杠上做跳跃、腾转、倒立等各种高难动作,此会一般最后一个出场,是所谓“压轴”会。据传旧时走会虽然人数众多,但并无专门组织协调部门,都由民间自行组织管理。既是“赛会”,难免相互争比斗气,产生摩擦,凡是在扭会期间发生的矛盾,一般由杠官会处理,着官服者随时“升堂”问案,处理走会时发生的纠纷,众会皆服其判处。

杠官会主要分布在后秦各庄、青甸、大扈驾庄、验甲宫、黄辛庄(尤古庄)、北王庄、八沟等村镇。

大秧歌:为高跷会的分支,是没有跷腿的高跷会,所谓“上跷为高跷,落跷者为秧歌”即指此会。表演时的套路、唱曲都与高跷基本相同,蓟县的大秧歌大体分为“跑秧歌”和“扭秧歌”等表演形式。

大秧歌主要分布在毛庄子、于各庄等村镇。

高跷落子:是高跷会的另一种形式,但在唱腔上以唱莲花落为主。高跷落子主要分布在验甲宫、燕各庄、藏山庄、贾庄子、陈家河、下营等村镇。

牛车会:此会在牛车上搭舞台演评剧选场、折子戏等,演出剧目有锯大缸、小借年、老妈开嗙等。牛车会主要分布在出头岭、田各庄(上仓)等村镇。

大头和尚度柳翠(也称大头和尚逗柳翠):主要人物有柳翠、三个和尚、二丫头等,除柳翠外,均戴大头面具,故事取材于明冯梦龙著《喻世名言》部分情节。大头和尚度柳翠主要分布在出头岭、索鞑庄(今国和庄)、王家坎、潘庄子等村镇。

太平会:属音乐会类,主要由一人手脚并用,操纵锣鼓镲等打击乐器,配合三弦、二胡、唢呐伴奏,公子、丑婆、盲先生等众人伴舞。演奏《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目。太平会主要分布在杨津庄、东兵马、下营等村镇。

狮子:表演者一般为10人左右,两只大狮子和两只或四只小狮子,青头为雄,黄头为雌。通过表演瘙痒、理毛、卧滚、跳滚、托塔、跳桌等特技,表现出狮子活泼可爱、雄武矫健的习性。狮子舞主要分布在石头营、验甲宫、西后街、燕各庄、王家坎、下营、马伸桥大街等村镇。

中幡:中幡为民间花会中特技难度较大的一道会。中幡的竹竿高约三丈,上面饰有彩幡、罗伞并系多个铃铛,重60余斤,主要特技有托塔、拜佛、抹腕、翻肘、转面、抖风、牙架、断梁、钓鱼、对顶、脚绷子、孙猴背箭、张飞骗马、旱地拔葱等。此会也常常在庙会中表演。中幡主要分布在花园、陈家河、铺户庄、东南隅、南傅屯、东南道、柳子口、燕各庄、贾庄子、夏庄子、杨庄、八沟、彩村等村镇。

鞑子跤:由一人戴上二人摔跤的假面具,扮演二人摔跤,表演(摔跤术语),憨态可掬,引人发笑。鞑子跤主要分布在大杨各庄(下仓)、马伸桥大街等村镇。

杠子会:在大车上面固定单杠,在行进中表演单杠技巧。分布村镇为寇各庄。

耍坛子:属杂技类花会,特技有拳架、头架、缩枕、脚绷子、骗马、背箭、担山、捞月、双人对顶等。耍坛子主要分布在西关、燕各庄、城下等村镇。

耍叉:属杂技类花会,三股叉上配以镲盘,舞动时哗哗作响,提神醒目。主要特技有托月、面花、腰串、腿串、大云风、小云风、倒卷帘、翅子、压膀、前踢、后踢、十字披红等。耍叉主要分布在宋家营、双井、柳子口、古庄子、八沟等村镇。

十样杂耍:为坛子、叉、托棍、火棒、耍盘、耍碗、水流星等的综合会。十样杂耍主要分布村镇五百户。

五虎棍:由齐眉棍、三节棍、哨子棍、双棒哨子棍组成,表演《剑凤山》中捉拿焦家五子(五虎)的情节。五虎棍主要分布在杜吉素、南周庄、宋家营、西南道、头营、段庄、马道等村镇。

英雄会:使用真刀真枪,有故事情节,有歌唱的武术表演。主要剧目有《塔子沟》、《盗御马》、《剑凤山》、《拿铁公鸡》等。英雄会主要分布在西南道、马营、王良庄等村镇。

音乐会:约20人左右的传统民族管弦乐演奏,主要乐器有笙、管子、横笛、箫、云锣、板鼓、堂鼓、大锣、水钗、撞钟等。主要曲目有《紫竹调》、《梅花三弄》、《柳青娘》等。音乐会主要分布在大汪庄、验甲宫、太平庄、刘庄子(下营)、黄崖关、东赵各庄等村镇。

吵子:由24个铙和钹组成的打击乐组,配以海笛、唢呐。吵子常与毛驴会配合演出。吵子主要分布在铺户庄、小漫河、验甲宫、大苏庄、燕各庄、贾庄子、马伸桥大街、于各庄、下营、刘庄子、黄崖关、杨庄、八沟等村镇。

大锣会:铜锣直径3尺,每会12或14面,击打出或缓或急的不同节奏,常在中幡之前。大锣会主要分布在东门外、下营、黄崖关等村镇。

2010年12月21日,蓟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县文化馆干部发现了下营镇刘庄子村村民屈志义保存的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二十六日订立的“万善会会规”。这个会规,是清同治元年村里应邀参加东陵组织的大型庙会——“万善会”时,为了保证现场表演的秩序而制定的。“会规”册页为硬木封面,装订考究、内容翔实、用词华丽、字迹娟秀,共有48页(“会规”全文19页,余为空白)。会规涉及起会、走会、花会组织、表演次序等活动规范和惩罚措施,与今天大型体育竞赛“秩序册”的内容类似,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封建社会中的基层文化形态、民间社团活动以及蓟县的花会历史,提供了直接的佐证,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下面记录的“万善会会规”全文,原文为繁体字,无标点,标点符号为译者所加。

万善会会规

盖闻古今,获福为先,为善最乐,故善以诱众而尽为善也,虽人有天赋本然之善,不待勉强发乎自然。今众善萌起,好善者莫不乐而共之为善,夫君子莫贵乎为善者矣。兹因近年贼氛扰乱中华,今众善仰赖神天,上佑国家清泰,下保众善咸宁,是以虔演百戏几档,历年选择吉期,恭赴黄花山铁瓦寺下院玉皇庙昊天上帝神前敬献,以守圣德。再我善众谨拟于每年正月二十七、八等日,前赴马兰峪火神庙,纪寿火德天尊神前恭演百戏,敬备供献,以答神灵,庇佑一方免颓风火炷之灾,故而公同义举,拟立会规,各档百戏必须严肃整齐,以昭敬谨,众善奉行,诚恐人众事繁,口诺心违,致生自撰不齐情事,所以公议规条数款,善则旌之,不善则罚,方不负为善之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