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21

第21章 文学艺术(4)

娘娘顶上云盖帽,大雨小雨闹一闹儿。

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

云往东,刮大风。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摆大船。云往北,发大水。

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棉花锄七遍,疙瘩连成串。

施肥不浇水,庄稼干裂嘴。

庄稼不锄长不好,小树不撺长不高。

旱耪田,涝浇园。

一年之计在于秋,谷不进仓不算收。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三月雨,贵如油;四月雨,看丰收。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去暑找黍,白露割谷。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

春冷不收麦,秋冷不收菜。

霜降不出葱,越长心越空。

燕子飞得低,明天雨凄凄。

隔道不下雨,截河不刮风。

天有鱼鳞斑,明天晒麦不用翻。

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

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东风不晴天。

稻秀怕风摆,麦秀怕雨淋。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一日吃七枣,七十不见老。

少吃一口,安定一宿。

贼偷方便,火烧邋遢。

人怕见面,树怕剥皮。

人老怕松,树老怕空。

人老怕懒,屋老怕散。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宁跟明白人打顿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为亲不共财,共财两不来。

远怕水,近怕鬼。

爹长寿,娘长寿,儿子孙子活个够。

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谁治谁丢脸。

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在家敬父母,不必远烧香。

满街跑的不是风流女,不出家门的是养汉的精。

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半辈子媳妇熬成婆。

麻面无须不可交,歹斗斗不过水蛇腰,水蛇腰斗不过一只眼,一只眼斗不过秃脑勺。

(三)歇后语

儿子打爹——公事公办

瞎子点灯——白费蜡

冻豆腐——难办(拌)

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

四眼井的傻子——尖到底了(邦均一带)

秋后的核桃——满人(仁)

燕子窝掉地上——白搭了

老姐妹拜年——说说算了

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秋后的黄瓜——蔫了

聋子的耳朵——摆设

麻绳栓豆腐——没法提

脑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瞎子点灯——白费蜡

使唤丫头带钥匙——当家做不了主

老小子成家——大事完毕

张飞吃豆芽——小菜

兔子尾巴——长不了

瞎子放驴——认准一块地儿

黄鼠狼钻水沟——各行其道

胸脯挂笊篱——捞(劳)心

爷俩儿掷骰子——糊弄局儿

蝎子拉屎——毒(独)一份儿

死爹哭妈——拧种

剃头不用刀子——硬薅

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剃头挑子——一头热

冷锅贴饽饽——黏(蔫)溜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王家浅的萝卜——心里美

大麻籽喂鸡——不是啥好料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吃冰棍拉冰棍——没化(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狗带嚼子——胡勒

狗长犄角——羊(洋)式

狗咬尿泡——空欢喜

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粪叉子挠痒痒——硬手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罗锅上山——前(钱)紧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

老太太吃柿子——嘬瘪子

三瓣嘴出门子——豁出去了

上马伸桥走壕门——绕弯(马伸桥一带)

(四)传说故事

“邦均”地名的由来

京东蓟县邦均镇,是个拥有3万多人口的大镇,位于京沈公路的102国道上,隶属天津市管辖。

邦均镇北有丘陵山地,南临沃野平川,在远古时期,这里是海岸边缘,河流交错,树茂林深。镇北张家园一带,曾发现古猿人聚居遗址,古陶器、青铜器多有发现。从周朝到秦朝,这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成为东西交通大动脉的必经驿站,古时称“商郡店”。

东汉时期,大司马霍光将军曾奉命驻守此地,为了抵御匈奴入侵,他把商郡店改建成军事重镇,周围筑起土墙,设东、西、南、北四门,传说当时称陆城。后他又在陆城西南方数里,建一土城,起名博城,内屯粮草兵卒,和陆城数里之隔,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为此,霍光被封为博陆侯。后进京任职,辅佐皇帝。

从汉代到隋唐,博陆城几经战火洗劫,原来面目已荡然无存,由于道路四通八达,这里便逐渐成了商人云集的商埠之地,名字也随之改称“商郡”了。

到了唐代,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路经此地,因许多士卒水土不服而感染瘟疫,唐王不得不在此驻兵休养。相传,当年唐王在此驻跸时,曾问军师,“此地何名”回说“商郡”,唐王大惊说:“原来是犯了地讳,故而伤了我军,赶快改名‘帮军’”,从那时才更名为“帮军”,后逐渐演变成“邦均”二字,故在此地留有东兵马庄、中兵马庄、西兵马庄、西草厂、饮马河等村名地名和一些典故、故事,如“哑巴坑”、“扳倒井”等。在镇北不远的盘山下还留有“瀑泉”、“响涧”、“龙亭石”等唐王古迹。在邦均的“西方寺”石碑上,曾有“古陆城”和唐王赐名“帮军”的石刻记载。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代皇帝每年去东陵谒陵,都要在邦均盘桓数日,由于商业繁荣、乡民富足、人口稠密,曾被御封为“京东第一镇”。

“石人庄” 村名的由来

东汉大司马霍光到了晚年,因族人专权乱政,全家被问罪抄斩,传说霍光只带了两名贴身仆人,逃到当年守边封地博陆城,抑郁而死,两个仆人守护在墓旁,死后化作两尊石像,停立墓前,忠心侍主。后人逐渐在石人附近盖房建村,村名即以石人而定名为“石人庄”,至今已沿用近2000年了。

燕子李三的传奇故事

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间,相传在京东武林界,有三位齐名高手,号称“幽燕三侠”,其中一位因有“燕子三抄水”的轻功和擅长一种 “燕子飞镖” 的暗器,人送绰号“燕子李三”。据《蓟县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李三的原型为李芬,蓟县上仓程家庄人,号祥甫,生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因肝病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此人武功高强,一生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有的还被编成评戏,流传至今。

孤胆英雄深入虎穴

李三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幼性格倔强刚烈,喜爱健身习武,在距离家乡北侧40华里的盘山附近拜师于北少林俗家弟子商仕芝,与商仕芝之孙商洪亮一起白天种田,晚上习武,常年不断,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但他从不欺负老实本分的人,长大后,好打抱不平,地方上的地痞、无赖无不惧怕他。

清朝年间,上仓镇刘各庄有一个姓许的大财主,是吃皇家俸禄的旗人,在镇上开了一烧锅儿(酿酒厂),北京城南小街、蓟州城里都有住宅,可以说是家财万贯。但人丁却一直不旺,三代单传。家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少爷被视为掌上明珠。

那一年蓟县来了一拨胡子(土匪),把许家小少爷绑了去,有人传过话来向许老爷要金条作为赎金,否则就撕票。许老爷一家不知如何是好,终日以泪洗面。这时有下人为老东家出主意,说:“您为何不找李三爷帮忙,他结交了那么多朋友,一定会有办法的。”许老爷找到李三说明来意,李三二话不说,满口答应。许老爷见李三如此爽快,心生感激,问,需要带多少金条?多少人手?李三微微一笑:一人足矣。许老爷诧异,心有疑虑,说久闻英雄侠肝义胆,武功超群,但土匪杀人不眨眼,我认从他们的赎人条件,还恐节外生枝、祸事临头,英雄一人前往,单枪匹马,俗话说饿虎还怕群狼,恐时机对您不利啊!李三手一挥,说,你们就请好吧。

到了那天,李三只身一人赴土匪巢穴赴约。土匪一干人等持着刀枪,杀气腾腾站成两排,中间太师椅上坐着一位黑脸矮胖之人,此人就是土匪大当家,叫闫砖。闫砖眯斜着一双小眼,打量着李三,只见李三既不胆怯也不惊慌,站在那里神情自若,不像是赎票的倒像是来做客的,心里好生纳闷:想以往赎票之人,见到自己这阵势,早吓得屁滚尿流,放下赎金就跑了,哪敢直视于我?这个人看起来气度不凡,没有一点惧怕咱的意思,先吓唬吓唬他。然后冲手下人一使眼色,手下人立马窜出去,用刀直指李三,刀光寒影下一声断喝:请通报姓名!李三冷笑一声,咱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三是也。李三话一出口,吓了闫砖一跳,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他磕磕巴巴地问,你,你真的是李三?李三说如假包换!这时只见闫砖突然从椅子上下来,紧走几步,来到李三面前,上来就是深深一躬,敢情是京东李大侠,在下有眼无珠,还请您老海涵。这一幕,竟看得周围的土匪目瞪口呆,大当家的演的这是哪一出呢?

原来,闫砖对李三早有耳闻,对李三行侠仗义的气度和武功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他马上请李三上座,说:“早闻李三爷大名,在下不知此地是三爷的家乡,多有得罪了。”李三爷说:“闲话少说,我是为许家的事情而来,讲讲条件吧!”闫砖说:“兄弟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三爷看在江湖人的面子,给兄弟们些糊口的饭钱好了!”李三说:“弟兄们远道而来也很辛苦,我带的也不多。”说着就把“马子(钱)”递了过去,“叫兄弟打点儿酒喝,放了许家小少爷吧!大丈夫自立更生,要爱人爱己,以后不要用这种方法挣钱。”闫砖满口答应,连声说:“是!是!感谢李三爷指点!”当即把小少爷领到了李三的面前。李三带着许家小少爷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家中。许老爷看见儿子毫发无伤,连声称谢。为了报答李三,许老财主要出钱重谢李三爷,被李三婉言拒绝了。李三爷这种重义轻财、冒险挽救他人生命的义举被当地百姓得知以后,立刻传播开来,从此上仓镇再无匪事,这可应验了古人说的那句“好汉护三庄”的老话。

拳打花和尚义救良家女

口外是个人烟稀少,很荒凉的地方。有一天,李三在赶路的时候,对面过来一匹马,马上有一个妇女,后面跟着一个和尚走过去。李三一想不对劲儿啊!一个和尚赶着一匹马,马上还有一个年轻女子,双手捂着脸,好像在哭泣。李芬转身双手合十对和尚说:“师傅,您要去哪里?”那和尚满脸怒气说:“你管得着?!”李三听后很是不悦,一个箭步横在马头前面说:“你先别走,我有事问你,你一个出家人,还带着一个姑娘,干什么去?我怎么管不着,我今天就得管管。”那和尚依仗自己会点功夫,冲着李三面门打去,李三身子一侧顺势抓住和尚拳手一拉,那和尚差点来一个嘴啃泥,和尚稳身回转又来一个饿虎扑食直奔李三,李三就势使出连环脚照着和尚小肚子踢去,那和尚被踢个仰面朝天,见势不妙,爬起慌忙奔向那匹马,一跃而上,顺势把骑在马上的姑娘推下来,然后扬鞭抽马,想一路逃跑。李三一见急了,当即脚下发力,施展轻功一个腾跃蹿出去丈余,接着又是几下蜻蜓点水,脚不沾地抄近道儿腾飞着就追了过去。看看离得近了,他斜刺里一个旱地拔葱,腾空跃起,从身后拽住那和尚的脖领子,把他从马上拽了下来。没想到那和尚落地后一个就地十八滚,挣脱李三的手,站起来冲着李三就扑了过来。但见他双目如炬,双手五指卷曲如钩,奔着李三的面门就抓了下来。鹰爪功!李三当即心下一惊,好在原先师傅跟他说起过这鹰爪功的厉害,以及破解此功的招数。于是,脚下用力,一个扫堂腿先把那和尚撂倒地上,然后一个腾跃跳起来,伸腿奋力踹向和尚软肋。李三动作之快,根本不容对方有喘息的机会,和尚又中了李三一脚。很快就是一个鲤鱼打挺儿站起来,但右臂明显发软,抬了一下没抬起来。李三瞅准时机,迅速挥拳照左肋又是一击,和尚勉强躲过了这一拳,见自己不是对手,并不恋战,看了李三一眼当即一跺脚,就听“轰隆”一响,和尚转眼就不见,土遁而去!

李三知道自己此番是遇到劲敌了,心下一惊,丝毫不敢大意,可又担心那姑娘。于是紧跑几步,把姑娘搀扶起来问道:“这是怎么回事?”那女子带着哭腔说:“我爸爸跟他借过钱,现在钱还不起了,他就要人。我爸在家哭得死去活来没办法,我只可先保命,跟他去和尚庙吧。”李三听后明白许多,不管怎样先把女子送到安全地方再说。于是跳上山坡,把姑娘放到一块凸起的巨石之上。

正在这时,没想到和尚不知从何地方钻了出来,拨拉一下脑袋,抖落身上的土屑,往他这边看了一眼,手一扬,打过来一个暗器。

李三看得真切,赶紧把姑娘往下一按,自己也随着伏下身子,几把小飞刀呼啸着擦身而过。李三偷瞄和尚一眼,立刻回应他两枚燕子飞镖,同时拔出手枪,朝天上放了一枪。那和尚躲闪不及,两个肩膀各中一镖,见李三手里有枪,心下立时就有点胆怵,一跺脚儿又不见了。

李三见河边荒草一阵乱动,知道和尚又借土遁逃跑了,想他那双臂都已中镖,鹰爪功是抓不起来了,也不追赶。回头扶起那位姑娘说:“你回去吧,你们爷俩儿,赶紧收拾一下东西,逃到别的地方去吧,那和尚是不会罢休的。”姑娘跪地感谢李三救命之恩。李三又顺路把她送回家中。